吉林開放大學:傳承薪火守初心 鑄魂育人新作為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吉林開放大學結合開放教育體系辦學特色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利用吉林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了“傳承白山松水革命薪火建設鑄魂育人紅色學校”主題教育活動,探索形成了“資源大融合”與“教育大開放”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吉林特色的紅色教育新路子。
主題教育活動的目標是建設“六個一”工程,即打造一個全省開放大學紅色教育基地體系,建立一個紅色教育資源網絡平臺,建設一套紅色教育精品課程體系,培養一支高水平思政教育教師隊伍,開展一系列理論研討,組織一系列紅色教育活動。活動以“六個一”為載體,將本土紅色資源轉化為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資源,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入育人工作鏈條,面向全省系統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教育更加鮮活、更加貼近身邊人身邊事,努力推動了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服務師生、服務群眾、服務大局的生動實踐。
——打造紅色教育實踐“大課堂”
近期,首批三家“吉林開放大學紅色實踐教育基地”正式掛牌。吉林開放大學依托體系辦學優勢,利用省內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四戰四平”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紅色資源,打造了具有吉林特色的紅色教育實踐“大課堂”。通過最天然、最真實、最生動的革命歷史,觸動受教育者最淳樸、最震撼、最深刻的心靈感動,讓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活”起來,以提高教育的熱度和溫度助力學習者內生動能的進一步提升,致力于打造省內紅色研學路線。
——培育紅色教育理論“大先生”
在省委教育工委、省委黨史研究室的指導和省總工會的支持下,組織了全省大中小學跨學段紅色文化教育研究活動,活動吸引了省內近40家大中小學及教育機構的參與,前期征集主題論文50多篇。6月25日,“弘揚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研討會成功舉辦,研討會采取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線上通過吉林省總工會普惠職工云課堂面向全省大中小學、職業院校及教育機構進行直播。國家開放大學、省委教育工委相關領導出席了會議并指導工作。會上,來自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實驗中學、通化縣光華鎮中心小學等10所省內大中小學的優秀論文作者在現場進行了學術交流,同時特邀東北師大、省委黨史研究室、東北師大附中的專家做了專題講座。研討會現場參會人員60余人,線上云端參會近4.5萬人。這是打造大中小學一體化“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一次有益探索,為全省各區域、各級、各類教師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搭建了平臺,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讓傳道者明道、信道、研道,拓展了教師視野、提升了教師育德意識和能力,增強了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時代感和前沿性。
——探索紅色教育數字化“大教材”
活動開展中,建立了突出吉林紅色文化特色的精品課程體系,努力打造學習者想聽愛學的紅色教育“熱門課”“精品課”,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增強“四史”學習的親和力、針對性。歷時一個月的“名師大講堂”活動圓滿完成,聘請省內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圍繞東北抗聯、“四站四平”、“四保臨江”等內容,面向全省開放大學系統教職工和全省工會職工進行了四次網絡直播講座,每期講座在線觀看人數近5萬人,實現了全省二十余萬人“同上一堂課”。正在制作的百集精品微課程,將通過一個個喜聞樂見、受益無窮的小故事,展現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以及新時代的歷史縮影和時代精神,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潤物無聲地給予人生啟迪,引導廣大受教育者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搭建紅色教育網絡資源“大平臺”
目前,吉林開放大學已經開發了紅色教育資源網站,將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整合匯聚社會各類優質師資、精品課程、學習資源,開展講課大賽、研學、微視頻征集等系列紅色教育實踐活動,搭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紅色教育網絡在線資源“大平臺”,通過理論、實踐、網絡“三合一”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將四史學習、紅色教育融入思政理論教學、社會實踐和網絡學習傳播全過程,讓大思政教育通過信息化走入每個人的身邊,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推動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深度融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開放教育的大開放、真開放、高質量開放。
此項主題教育活動是吉林開放大學慶祝建黨100周年的重要內容;是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作用的重要舉措;是貫徹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方式。吉林開放大學在紅色文化教育整合、轉化、傳承、發揚、實踐上創新了思政教育共建共享機制,在搞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基礎上,將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和科研育人作為開放教育新的生長點和發力點,堅持守正創新、打開校門、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服務社會,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吉林振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