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哪些高科技會步入高校?
一直以來,號稱“預言帝”的它預測未來5年內的教育與科技發展的新趨勢,也預測未來教育科技面臨的挑戰。在以往的報告中,曾多次做出準確預測,并在5年內得到驗證。比如有關社交網絡、云計算、物聯網、開放內容、移動設備、翻轉課堂、3D打印等技術在未來與教育加快融合的預測,現如今都已在高等教育領域實現或正在應用其間。
在2016年的《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中,又有哪些可以期待的新技術和新應用?
近期技術(采用時間:1年之內)
■自帶設備
學生攜帶自己的智能設備進入教學環境已不再是新聞,在《地平線報告》預測的技術中也曾多次出現。但在目前狀況下,大學對智能設備存在普遍漠視,國內一些院校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將自帶設備應用于教學仍有一段路要走。
其實,智能助教是一款輕量級的應用,讓大學老師輕松實現課上簽到、測試、提問、分組等功能。即使是數百人的大課,學生也不能再裝睡了。他們要掃碼來簽到,要完成隨堂小測驗,要參與分組討論,要集中精力準備老師的隨機提問,當然他們還可以搶答,如果表現出色還可以獲得抽獎機會。
■學習分析和自適應學習
學習分析是收集和分析個體學生在網上學習活動中互動細節的過程,其目標是建立更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確定處于困境的學生群體,并評估影響學業完成和學生成功的因素。自適應學習技術將軟件和在線平臺應用于學習分析,針對個體學生需求進行調整。
中期技術(采用時間:2至3年)
■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
近兩年,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被炒得火熱。增強現實也曾出現在《地平線報告》的預測中。增強現實的特點是將圖像、影像和聲音等數字信息融入真實世界的空間中,將真實環境與虛擬環境混合。虛擬現實帶用戶進入一個身臨其境的、計算機仿真的替代世界中,獲得感官體驗。但這些技術要如何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呢?報告指出,這些技術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未來工作場所的畫面,使學生在理工科領域的學習和創業訓練中獲益。該技術還會變革醫學教育,在虛擬現實環境下模擬手術操作,以鍛煉專業技能。
■創客空間
創客空間是非正式的工作環境,為用戶提供自由實驗和親自制作物品的空間。一些學校打造自己的創客空間,給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機會,通過動手設計和實施,學生可以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進行深層思考。創客空間中往往會配備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等先進的設備,但它并不僅僅是技術的集合。創客空間更強調從做中學。
長期技術(采用時間:4至5年)
■情感計算
通過機器識別人類的情緒,并進行解釋、處理和模擬,情感計算如何應用于高等教育呢?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該校的情感計算小組聚焦于情感檢測,以可穿戴式傳感器衡量人們感到的壓力,以對有嚴格時間安排和課業負擔的學生進行壓力評估。
■機器人技術
機器人技術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但機器人的范疇非常廣泛。在高等教育教學、學習和創新領域,機器人技術可能起到學習同伴、虛擬助手和教學輔助的作用。
相關鏈接
群策群力的未來報告
《地平線報告》的出臺起源于1993年。
那一年,世界頂尖高校與領軍科技公司,如蘋果、甲骨文和索尼等公司聯手,在斯坦福大學建立了第一個新媒體中心。各界專家一同討論教學法、教學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等問題。如今,新媒體中心已更名為“新媒體聯盟”,200多所高校和機構通力合作,力圖探索更多有關教育和技術的未來。2002年,新媒體聯盟啟動實施地平線項目,將新技術進入教育的潛力作為主要評價標準進行研究。2004年,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首次向社會公布,提出了在未來5年會影響高校的六大科技。
2015年9月,2015地平線項目專家組成立。有近2000位獲得國際認可的實踐者和專家先后成為專家組成員,每年專家組中有1/3的成員是新鮮血液,以保證報告能夠融入新視角。每一位專家組成員使用多人投票系統,并疊加權重,進行排序。通過對首輪排序靠前的12項主題進行研究和討論,進行二次篩選,生成最終報告。除了專家組成員,許多高等教育界人士也以志愿者或愛好者的形式參與其間。有人參與了不同語言版本的編譯,也有人積極貢獻高等教育技術應用的案例。
每年涌現出的新科技種類繁多,地平線項目是如何從中篩選并做出預測呢?其實,這是一個群策群力的結果。地平線項目就像維基百科的模式一樣,每位網友都可以使用“編輯”功能,對不同條目進行編輯或添加鏈接。比如在“增強現實技術:是否會改變體驗?”下,共有14位網友旁征博引,積極討論增強現實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潛在應用方式。其頁面設置按照消費技術、數字策略、網絡技術、學習技術、社交媒體技術、可視化技術、能力技術的類別,列出總計44項先進科技,鼓勵網友從中至少選擇5項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技術并評論。為避免名單不全,參與者還可以自主提名新科技并用三四句話簡要寫下推薦理由。
如今,《地平線報告》在高等教育版本的基礎上增加了基礎教育版、圖書館版、博物館版,并推出了德語、西班牙語、日語、韓語和中文版報告,每年公開發行,報告下載者來自全世界195個國家。有讀者直言:“我對《地平線報告》預測的準確性不那么在意。我關注的是我們對于教育未來的暢想和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延伸閱讀
技術驅動自考步入新時代
新媒體、教育大數據與學習分析、慕課微課公開課、傳感器技術、虛擬現實、直播……這一系列探索使學習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態勢。
教育培訓機構開始探索在技術平臺上整合教與學的行為,重建教與學的關系。尚德機構首席運營官呂凱介紹,尚德機構組建了自己的技術團隊,將知識系統做成軟件放到PC端上,通過在線課堂、題庫、個人中心等載體,沉淀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數據。這些數據包含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問題所在,甚至學員在某知識點講解時停止觀看直播、重復觀看直播以及有沒有記筆記,都能清清楚楚地進行展示并沉淀下來。通過對這些大數據的歸納分析,最終推出了自動化的教學服務,即學員的每一處知識漏洞都會被自動匹配到對應的知識點,通過提供專項練習,真正做到了“有針對性”地進行高效學習。并且,大批量的學員學習行為分析數據也會匯總給任課老師,讓老師隨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側重點,真正做到了課程產品與講授的日迭代、日更新。
此外,伴隨移動端的興起,以及用戶使用習慣的改變,尚德機構手機APP中,設置了當日課程提醒以及本月課程提醒,學員登錄APP后可以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以及當日課程情況,并且點擊過往日期直接觀看重播課程。尚德機構首席運營官呂凱指出,手機APP為學員的學習提供更大的便利,學員在手機上便可以完成聽課、復習、做題、做作業等步驟,老師則直接通過手機跟進學習進程,進行錯題總結并最終匯總成易錯知識點講解給學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