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師培訓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探析
浙江省在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簡稱“提升工程”)中,設計了以“校本研修為基礎,網絡服務為支撐”的培訓模式,簡稱“基礎+支撐”的培訓模式。此模式決定了其學習支持服務的獨特性,文章從學習資源服務、學習過程服務、管理過程服務、技術設施支持服務這四個要素出發,對浙江省提升工程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做一個剖析。
學習支持服務概念界定
學習支持服務也稱為學生支持服務。目前對于學習支持服務概念的界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開放大學大衛·西沃特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學習支持服務是指遠程教育機構向學生提供的除教學包以外的持續的咨詢和教學輔導。丁興富較早將學習支持服務理念引入我國,并在其《遠程教育學》著作中較為全面科學的描述了學習支持服務的概念,他認為學生學習支持服務是遠程教學院校及其代表教師等為遠程學生提供的以師生或學生之間的人際面授和基于技術媒體的雙向通信交流為主的各種信息的、資源的、人員和設施的支助服務的總和,其目的在于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遠程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學習支持服務的內容大體分為兩大類:學術支持和非學術支持,奧蒙德·辛普森在其著作中對這兩類支持服務做了系統研究,學術支持主要體現在某門課程上,而非學術支持主要體現在學習時的情感和組織方面的支持。
混合式教師培訓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在第一代e-Learning進入低潮后,Blended-Learning(混合式學習)逐漸成為教育技術界和培訓界的研究熱點。混合式培訓在企業培訓中得到廣泛運用,但在教師培訓領域應用較晚,在2010年國培項目中大規模推廣并得到一線教師的認可。混合式教師培訓作為互聯網背景下新穎的網絡繼續教育新模式,將傳統的教師面授和現代信息技術支持的網絡自主學習、網絡交流互動以及線下研修有機融合,綜合了面對面集中培訓與網絡學習的優勢,適應了開展大規模教師培訓時代的需要。浙江省在實施提升工程項目中提出以“以校本研修為基礎、網絡服務為支撐”的培訓模式,因而為學習者提供線上與線下的服務與支持是保障培訓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從學習資源服務、學習過程服務、管理過程服務和技術設施服務這四個方面對提升工程的學習支持服務進行剖析。其體系如圖1所示。
1.學習資源服務
豐富優質的學習資源是確保遠程教育成功的關鍵。學習資源按形式可分為網外學習資源和網上學習資源,前者以印刷教材、音像光盤為主,后者以數字化學習資源為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上學習資源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提升工程的學習資源以網上學習資源為主,按資源的生成過程可分為預設性資源和生成性資源。預設性資源是由課程開發團隊根據培訓需要設計開發的課程資源,以視頻為主;生成性資源是在培訓過程中互動生成并得以有效記錄和加工的課程,以研修成果為主。
為適應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教師個性化應用需求,實施“開放自主,按需培訓”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培訓課程依據簡易多媒體、交互式教學媒體、網絡教學環境和移動教學環境這四類環境下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策略與方法開發了初高級八套課程組合,供學員在診斷性測評基礎上自主選擇課程類型。資源類型包括文字材料、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等形式。教學視頻采用短小精悍的微課形式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平臺上還提供了各種實用的軟件包供學員免費下載安裝使用。
除這些預設性的學習資源外,還注重生成性學習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教師可通過個人空間上傳個人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或共享優質的學習材料,通過工作坊研討交互創造集體智慧。教師在學校開展的聽評課活動以及教學實踐成果通過線下研修線上展示,讓研修不受時空限制,逐步完善優質教師資源支持服務教育的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區縣教育的均衡發展。
2.學習過程服務
學習過程支持服務主要是為學習者提供導學、助學和督學服務。提升工程的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基于工作坊的網絡學習和以教研組為學習共同體的校本研修這兩個過程。學習者的網絡學習活動包括觀看視頻、閱讀材料、參加主題討論、參加在線答疑、完成作業。輔導教師起著導學、助學和督學的作用,作為導學者,輔導教師定期發布課程簡報告知學習者培訓進度以及學習注意事項。通過組織管理課程討論區,發布主題討論并引導討論有序開展,為學習者創建良好的研修環境。作為助學者,輔導教師需批閱學員作業,對學員學習疑惑做出解答;作為督學者,輔導教師需要定時發布學員網絡學情數據,通過電話、QQ等方式監督學習進度,并監控培訓的質量。
學習者在線下的研修活動包括:以研修小組為單位,通過聽課、議課、磨課開展協作研修活動,撰寫聽評課記錄并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案設計,根據設計的方案開展教學,并錄制教學視頻。校本研修作為提升工程的基礎,學校作為混合式培訓的基地,為更好地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機構通過對各校的骨干教師進行集中面授培訓,骨干教師作為本校培訓工作的引導者,基于本校的信息化環境和課程特色設計本校的研訓活動。指導學員完成網絡學習,引導學員開展教學實踐,對培訓中的學習難點、困難答疑解惑,監督本校的培訓進度并監控培訓質量。
為克服以往信息技術培訓中出現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各培訓機構都開展了線上專家答疑和線下專家指導活動。學員可通過線上的文字答疑和視頻答疑解決學習疑難點問題。專家線下指導有送培到校、送教到鄉等形式。通過同課異構活動、專家現場聽評課等活動,發現送教區縣校本研修的優勢與問題,在示范引領和點評指導中推進教師的校本研修;通過專家講座,針對研修中的問題與教師探討問題解決方法和對策,為教師提供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持。
3.管理過程服務
提升工程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技術部門、教研機構、中小學校、網絡培訓機構和市縣教師進修院校共同參與協同推進的組織模式,其管理也是分層管理模式。其管理工作由培訓機構呼叫中心和各市、區縣、校管理員協同負責。培訓機構通過在網絡學習平臺發布培訓要求和培訓進度安排等公告,以保障信息傳達的及時性。學員可通過客服熱線解答疑惑,通過平臺的課程簡報了解最新培訓動態。除這些信息服務外,機構呼叫中心還提供學分認證、考核測評、證書發放等教務管理服務。為實現管理的智能化和網絡化,學習平臺提供了FAQ功能,給學員提供針對性及時的服務。
管理員通過本校的工作坊以及研修群及時發布培訓通知,以保證信息上傳下達的有效性。而區縣管理員需參照項目實施方案,結合本區縣的實際情況,制定研修計劃。組織區縣內及區縣間的跨校研修活動,協助坊主組建研修小組,開展研修活動。做好分階段成果提煉與推優、宣傳,豐富本地教育教學資源,并監督本區的提升工程進展情況以及保障提升工程的培訓質量。
4.技術設施支持服務
為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支持研修有效開展,各機構的培訓平臺均實現研訓一體化的功能。提供完善的網絡和服務器監控機制,保證培訓系統穩定運行。平臺數據自動記錄,動態更新,實時發布學情統計數據,實現對督學督教的量化評估。基于當前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提供了一系列技術素養課程供學員自主選學。為輔助校本研修的開展,豐富教師參訓活動,部分培訓機構在培訓期間組織開展微課大賽活動、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大賽,促進遠程培訓成果的轉化。為支持教師進修完整的課堂教學實踐,華師大項目組設計了智慧課堂系統,中國教育電視臺項目組提供一款教學設計APP,具有備課、磨課的功能。為解決教師工學矛盾,部分培訓機構開發了針對本培訓的移動端APP,移動端和PC端數據同時更新,教師可隨時隨地學習。除機構提供的技術支持外,為有效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實踐,區縣教育技術中心還負責當地學校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裝備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并提供相關培訓服務。學校為參訓教師提供教學視頻實錄的設備與技術支持,并對校本研修生成性成果整合推廣。
思考與展望
學習支持服務的滿意是學習者對遠程教育機構的評價,也是影響遠程教育質量最為關鍵的因素。以“校本研修為基礎,網絡服務為支撐”的混合式培訓模式,其學習支持服務也必須是線上線下結合的系統化設計。本文通過調研浙江省2015年提升工程的實施現狀,從學習資源服務、學習過程服務、管理過程服務和技術設施支持服務這幾個要素剖析其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目前,預設資源針對性不足、生成資源利用率低、學習過程服務不夠人性化個性化、管理過程服務不夠便捷有效等問題仍存在。這些問題都有待在下一階段的培訓中得到不斷完善與改進。
(作者:丁革建等,浙江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