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談黨史】追尋百年奮斗史,貢獻教育新力量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國人民拂去歲月厚厚的封塵,回望縱橫捭闔的百年歷史、波瀾壯闊的滄桑巨變,矚目艱苦卓絕的探索奮斗、日益富足的幸福生活。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一座資政育人、繼往開來的豐富礦藏。
黨的百年奮斗史,是處處彰顯著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在一窮二白中,李大釗、陳獨秀等思想先驅苦苦追尋、堅持真理,執著地求索在新文化運動的漫漫路上;在內憂外患中,毛澤東、周恩來等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毅然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革命到底;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王進喜、鄧稼先等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將青春奉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人民軍隊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在抗洪搶險中風雨無阻、在抗震救災中頂天立地、在抗擊新冠中甘愿逆行。
黨的百年奮斗史,是時時踐行著初心使命的歷史。正所謂“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打江山靠的是100多年前革命先烈的上下求索;而守江山的關鍵在于人民,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以來帶領人民群眾所做的一切努力、奮斗、犧牲、奉獻,都是為了一個主題,那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了這個最核心的主題,我們能做得非常多。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到“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既是穿越百年的青春回答,亦是歷經百年的時代考卷。
一年前,當我從學校畢業,正式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時,我徹底從教育的“受眾者”變成了教育的“傳播者”。雖然不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而是教育信息化的相關工作,但我仍然能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柔”與“剛”。教育的“柔”,“柔”在靈魂的共振、意識的覺醒、決策的推薦,正如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剛”,“剛”在學習的制度之完備、考核之嚴格、賞罰之嚴明,正如《淮南子》中所說,“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教育在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也同樣如此。作為國家終身教育的主要平臺、在線教育的主要平臺,國家開放大學對信息化的要求之高是無可比擬的。在“一路一網一平臺”信息化建設時期,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教育信息化的“柔”與“剛”。現在的我們,正在結合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努力打造教學分析平臺,為師生方便、快捷地提供學習情況,從而個性化推薦學習計劃,展現教育的延展性和可塑性;正在使用物聯網技術,結合攝像頭、模式識別等技術,為考場提供嚴密的防作弊系統,展現教育的公平和威嚴。
作為新時代教育戰線的新青年,我們有著新的使命、新的未來,唯有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方能在新時代的答卷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要心中常含信仰,才能做到腳下總有力量。因為信仰不止停留在窮困潦倒、兵荒馬亂的“覺醒年代”,在人民富足、幸福安康的今天同樣重要。直至今日,“燃燈校長”張桂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當代愚公”毛相林等依然用信仰為我們指明方向、躬身示范。
作為新時代教育戰線的新青年,我們要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我們成長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槍林彈雨、沒有挨過饑餓嚴寒。歷史的長河中,無數先輩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精神教育著我們:在追求高效工作的現在,要敢于“打持久戰”,敢于“打攻堅戰”,用十足的耐心和堅持來面對一切挑戰。
作為新時代教育戰線的新青年,我們更要牢記學校黨委的深切教誨:“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打造‘四個平臺’,實現‘四個轉變’,關鍵在人,關鍵在干。”真真正正在奮進“十四五”的新征程中,展現出國開青年人的新擔當,實現國開青年人的新作為。以青春之我,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