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新局】實驗學院:探索?創新?引領 自主辦學再啟航
十年來,實驗學院按照學校黨委的戰略部署,多舉措推進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改革,在籍生10萬余人,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黨建工作日益加強
思想建設更加牢固。創新“聽、看、讀、聯、練”黨史學習模式,開展扶貧結對子等黨日活動,全體黨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戰斗堡壘更加夯實。形成“五學五比六促進”工作法,印發“三重一大”、信訪工作細則和一線規則制度。設立黨員“先鋒崗”,激發先鋒模范作用,20名黨員堅持承擔急難險重任務,50余人次獲各級各類榮譽。支部多次被評為國家開放大學優秀黨支部,2022年被評為標桿黨支部。2021年被評為教育部先進基層黨組織。
人才培養成果豐碩
人才培養碩果累累。目前開設專、本科專業48個,單季招生規模最高達到27761人,累計招生142059人,畢業31277人,當前在校學生107521人。
學生質量明顯提高。學院學生能力顯著增強,畢業生的用人單位滿意度不斷提升。十年來,1560名學生榮獲獎學金,74名學生獲優秀畢業生,11名學生獲國家開放大學辦學體系“杰出校友”稱號。
創新創業大賽成績突出。組織學生參加第六屆、第七屆雙創大賽,取得優異的成績。獲得北京賽區一等獎11個,二等獎15個,三等獎13個;全國總決賽金獎1個、銀獎1個、銅獎1個。榮獲 “創新創業集體獎”和“北京賽區優秀組織獎”。
教學改革卓有成效
全網辦學、校企合作創新發展。大力開展全網辦學,通過一體化全網辦學平臺實現在線招生、教學、考試、管理和服務,有效解決了工學矛盾。“民航職工圓夢大學”、“美團騎手學歷提升”等項目,在服務全國性大型企業、行業、政府部門進行定制化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有效經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網辦學已累計招生1905人。
項目實踐驅動教改。以試點項目為抓手,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求學圓夢行動”——全網教學項目,探索實施項目學分當量替換和“統一時間,不限地點”的網絡考試,構建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產業工人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技能+素養”人才培養試點項目,探索課程融通的運行機制,建立了機電一體化(專)、數控技術(專)專業2個專業技能教育課程與學歷證書課程的課程融通路徑、融通方案和實施細則,促進了開放教育和技工教育、技能培訓教育相互融通。職業教育與開放教育銜接項目,形成了“高職專科+開放本科”試點項目課程銜接規則。推進非學歷與學歷融通試點項目,全國計算機應用水平考試證書(NIT)與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專科)學分認證通過了專家審核及專業主持教師審核,啟動實施。
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探索“以一點帶多點”的混合式異步教學,保證體系辦學質量。構建了異地同步協同教學模式,探索通過移動學習提升異地協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探索項目式逆向教學模式,改善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重視教學團隊和選修課建設,建設網絡教學團隊14支,涵蓋課程22門,參與教師124人次。完成8門選修課建設和4門課程資源建設申報,共建、引進6門選修課資源。
課程思政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方案中強化立德樹人要求,教學設計和組織實施過程融入思政元素,畢業實踐環節增加“國情教育”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法,增強思政教學效果。《美學原理》課程及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
辦學能力顯著增強
校園設施升級換代。2022年學院建成具有多模態智慧空間和高效線上線下相融合(OMO)教育場景的智慧校園。全息教室、專業實訓室、創新示范教學空間、VR實驗室、人工智能實驗室等,可向師生提供混合式實訓實踐教學支持服務。
教師隊伍茁壯成長。師資隊伍不斷壯大,數量相比于2012年增加近1倍,能力素養大幅提升。教師累計獲得各類獎勵和榮譽22項。累計發表論文26篇,參編專著9本,主持、參與課題27項。
影響力不斷擴大。學院多次被評為學校優秀部門、先進基層工會、優秀教學單位、示范性考點、招生工作和教務工作先進集體等。學院開展業務多次獲得社會媒體的宣傳報道。
辦學體系科學布局。通過試點項目、精準扶貧、補充區域辦學能力等方式,設立了11個分院、5個直屬學習中心,其中4個分院下設34個非直屬學習中心。2019年4月與德國馬格德堡大學商學院合作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2021年10月與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開展碩士研究生聯合辦學。
辦學效益穩步提升。2017年學校啟動的教學改革試點項目,適應了產業工人、技工、職業院校學生等社會群體的學習需求,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十年深耕春華秋實,只爭朝夕踔厲奮發。實驗學院將繼續堅持高質量發展,發揮“實驗性、先進性、引領性”作用,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實現新的轉型跨越。
加快推進轉型發展。在辦學模式、專業培養方案、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對標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加快推進由體系辦學向全網自主辦學轉型。依托全網辦學,探索基于互聯網的學歷繼續教育新模式,保證質量的同時引領在線教育發展。
堅持高質量發展。實現黨建與業務更深度的融合,相互促進高質量發展。繼續落實創優提質戰略,狠抓教學過程落實。做到真教、真學、真做和真考。加強監控,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行為,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獲得感。
繼續推進教學改革。對教育產品和服務進行結構性改革。重點開展本科層次辦學、優化專業結構,積極實施課程開放。與企業合作改造培養方案,校企共建課程,實現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融合發展。開展常年招生、隨時入學、滾動開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便捷銜接,構建多入口和多出口的人才培養通道,實現靈活教育。
落實數字化戰略。落實學校教育數字化戰略,持續推動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推動教學改革。利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學院的教育教學質量,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服務學生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