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大學五年:總結與反思——“開放大學建設進展與成效研討會”綜述(三)
三、總結與思考
本次會議是2012年5+1所開放大學成立以來首次進行的總結和梳理,也是迎接2020年建立中國特色開放大學體系評估的一次中期審視,意義深遠。開放大學發展歷程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
(一)試點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上午六位校長的交流基礎上,專家在下午點評環節充分肯定了開放大學五年實踐取得的成績。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協會名譽會長郝克明指出:“開放大學從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的戰略轉型中,僅僅只有五年時間,能夠取得現在的成績非常不容易,也堅定了我和大家一起建設中國特色一流水平開放大學的信心和決心”“(開放大學)生命力已經顯現出來了,一個是學校的自主權,一個是省市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還有領導干部和同志們的認識”。王一兵教授指出:“(開放大學)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理念上有很大的調整,辦學模式上有很大的創新。
從事實來看,開放大學建設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多維度的,既有外顯的體制機制的改革、科研建設、質量保證、技術應用,也有內隱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的探索突破上,促進了開放大學的發展。上海開放大學袁雯校長評論指出:五年的轉型證明了試點的成功。五所地方開放大學完全走了一條各不相同的路,都圍繞著各省市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需求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從這一角度講,這五年的探索是成功的,我們都在努力的往前走,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社會、政府、學習者的認同。
(二)歷程艱難。正如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指出的,“開放大學是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全新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理論和模式。因此,開放大學發展歷程艱難。校長們的發言,讓與會者深切地感受到開放大學在建設和發展中遭遇的困難和挑戰。國家開放大學楊志堅指出,“這7年,我們從做方案到推進到總結我都經歷了,實在沒有說哪一個工作是簡單的,都很難,有些也沒辦法說,只能說很難。”江蘇開放大學崔新有校長指出,“辦這類大學在中國極其艱難,非常痛苦,沒有任何一個人告訴你應該怎么做,全靠自己,有時感到‘無從下嘴’”。
事實上,迄今為止,開放大學對“如何建設新型大學”,“轉型發展”轉型如何轉,新型新指什么等問題依然認識不一。要建設一所中國特色的開放大學,國外開放大學沒有提供現成的例子,傳統廣播電視大學也沒有提供現成的思路,開放大學建設的理念、思路、方案等,都需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摸索中前進的。“如果別人干過了,我們再干就會容易很多”,缺乏可供借鑒的先例,這一事實注定了開放大學的發展歷程是艱難的、不平坦的。
(三)前景廣闊。教育部綜合改革司彭斌柏副司長指出:一個人也好,一個地區也好,一個民族也好,甚至一個國家也好,只有以能學習,會學習,有條件學習的個人進取民族和國家才有可能在今后的發展中取得持續發展的狀態。從實際看,當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社會經濟轉型、老年社會來臨等的發展,都離不開終身學習的支撐。開放大學的前途是光明的。
然而,開放大學要切實滿足人們靈活、優質的終身學習需求,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教育質量的需求,還面臨不少挑戰:
(一)如何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教育質量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提高。靈活、開放、優質、個性化成為當下人們終身學習的新需求。開放大學如何滿足個性化時代的教育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教與學方式,滿足多元化、學習方式多樣化的需求,成為開放大學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如何迎接新技術的創新應用。追蹤、推進新技術的應用是開放大學的重要特征。上世紀末九十年代末,開放大學曾被譽為技術應用的排頭兵。但近幾年來,普通大學已成為技術應用教育的引領者。開發MOOC的,大多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外名校。開放大學只能在技術應用潮流的蘣俠下跟隨前行。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已經迎面撲來,普通高校和企業已對這些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展開積極探索,但開放大學還沒提上日程,開放大學要在未來技術應用中占有先機,還待觀察。
(三)一體兩翼的布局有待加強。很多開放大學形成了一體兩翼的事業發展布局。例如,江蘇開放大學形成了以學歷教育為主體,以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為兩翼的事業布局。北京開放大學形成以學歷教育為基業,社區教育、職業教育為主業,非學歷社會培訓為正業的事業發展思路。上海開放大學形成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社區教育三教融通的事業發展布局。兩者中,學歷教育相對較強,但發展空間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影響日益收緊。非學歷教育前景廣闊,但主要依托政府、國企等開展合作辦學,學校品牌、師資力量、教學質量、運作機制等市場競爭力不強,辦學相對薄弱。社區教育尚在起步之中。一體兩翼格局有待加強。
(四)如何保證高質量的開放教育。廣東開放大學通過專業設計的高起點、教師的柔性流動以及行業、高校的合作,獲得了評比的優秀。不少開放大學的畢業生也在當地做出杰出貢獻。但是,這不能消除社會對開放大學質量的質疑,如何理解和保證教學質量,仍是開放大學需要攻克的難題。
要應對這些挑戰,開放大學需要大膽創新,探索特色辦學之路。教育部綜合改革司彭司長指出:開放大學的建設,一要提高事業站位;二要理清發展思路,不能再走傳統的普通高校的套路,不能再走傳統開放廣播電視大學的老路,三要落地落實落細,好的想法要通過制度、政策、措施將其變成現實;四是力圖改革創新,挖掘包括行業、個人、政府、企業等在內的社會需求,加強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從開放大學自身發展來看,開放大學的歷史,就是一部教育創新史。開放大學的發展壯大,很多程度上得益于對傳統大學的突破和創新。廣東開放大學的實踐也說明了這一點。該校在國內率先推出標準化工程專業,整合政府、行業、企業等各方資源,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乃至新西蘭、香港等高校的優質課程資源,學生拿了多項國際和省級獎項,成為普通高校建設標準化專業的標桿。
當然,開放大學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方面,開放大學適合社會需要,有頑強的生命力。江蘇開放大學崔新有校長指出,開放大學人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只要給點小陽光,就能燦爛。另一方面,建設好開放大學是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舉措,意義深遠,責任重大,也是實現我國教育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關系到整個國家人口綜合素質的提升,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發展。從發展趨勢看,開放大學是未來最有前途的一種大學類型,代表了未來教育形態,是值得獲得支持和尊重的新型大學。政府有責任為個人、為地區、為民族、為國家的學習創造條件。(2017-12-11 MOOC 文章來源《開放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