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高校校園媒體發展報告(摘錄)
編者按:
校園媒體一直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講好青年故事、反映青年訴求、傳遞青年之聲的重要平臺。2008年,在團中央、教育部的指導下,中國青年報社攜手國內63所重點高校發起成立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目前,聯盟簽約理事高校529所,會員媒體近5000家,覆蓋高校757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08所,“985”工程高校38所。
今年,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第二次啟動全國高校校園媒體發展情況調查,于10月底完成。本次調查依托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及區域聯盟渠道,通過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353所高校的573家校園媒體作為樣本,主要覆蓋紙媒、廣播、電視、網站、通訊社、微信公眾號6種類型。參與調查的“211”工程高校占30.37%,非“211”工程高校占59.86%,非本科院校占9.77%。
11月3日,在“新形勢下的互聯網+校園媒體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上海臨港·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6年會”上,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就此調查做了首發報告。為讓讀者更好地了解相關成果,本報摘登《2016中國高校校園媒體發展報告》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一、校園媒體基本概況
1.校園媒體的數量與類型
(1)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報紙成為校園媒體的主要形態
調查發現,82.55%的高校有報紙;84.29%的高校有廣播;46.07%的高校有新聞網;71.2%的高校有通訊社;45.9%的高校有電視臺;39.62%的高校有新聞類雜志;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眾號;72.25%的高校有微博。可見,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信公眾號發展迅速,躍居第一位。報紙、廣播、微博等緊隨其后。
對比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1年發布的《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以下稱《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的數據,傳統校園媒體數量均有縮減。其中報紙下降 8.95%,廣播下降 5.91%,電視臺下降12.1%,新聞類雜志波動最小,下降0.33%。新聞網變化最大,下降28.93%(在《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新聞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普及率高,75%的高校有新聞網)。傳統的校園媒體形態中,僅通訊社類校園媒體呈上升趨勢,上升1.6%。
相比其他類型的校園媒體,校園電視臺需要的技術、資金投入較多,專業性更強,普及率相對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結果顯示,64.57%的校園媒體有獨立的視頻生產能力,生產的視頻類型最主要的三種為文藝娛樂類(74.32%),新聞類(61.08%),談話類(42.16%)。
(2)融合型校園媒體增多
調查發現,融合型校園媒體大幅增加。在此次調查中,4.19%的校園媒體組織僅有一種媒體形態,其他校園媒體組織均具有1種以上的媒體類型。而在《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單一類型的校園媒體組織占總數的76.7%。也就是說,2011年,只有23%左右的校園媒體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此次調查中,融合型校園媒體占比已超過95%。
93.3%的網站類校園媒體是融合型媒體,比2011年增加29.4%;96.6%的通訊社類校園媒體是融合型媒體,比2011年增加42.1%;96.2%的紙質校園媒體是融合型媒體,比2011年增加64.1%;95.6%的廣播類校園媒體是融合型媒體,比2011年增加64.8%。在《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網站類校園媒體融合程度最高,紙質校園媒體和廣播類校園媒體的融合程度偏低。而在此次調查中,紙質和廣播類校園媒體融合數量明顯增加,追平甚至超越其他形態的校園媒體。
在549家融合型校園媒體組織中,包含紙媒的有156家,比例28.4%;包含網站的有37家,比例6.7%;包含通訊社的有114家,比例20.8%;包含廣電類的有126家,比例23%;包含微信公眾號的有109家,比例20%。校園媒體中紙媒數量最大,成立時間較長,團隊運作相對成熟,有著較豐富的采寫經驗,所以在媒介融合中,有較好的基礎和內容生產能力。但由于微信公眾號具有大眾傳播屬性、人際傳播特點和交互式傳播功能,已成為后起之秀,在校園中野蠻生長,占有極大份額。
(3)微信公眾號成為校園媒體轉型的“抓手”
數據顯示,39.92%的校園微信公眾號在2013年以前成立,16.53%在2013年成立,2014年到達校園微信公眾號成立的高峰期,比例為24.6%;2014年以后,校園微信公眾號成立趨勢減緩,2015年成立的校園微信公眾號為13.91%,2016年僅為5.04%。
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洶涌而來,越來越多的傳統校園媒體順勢轉型,通過開通微信公眾號等新的媒體形態尋求長遠發展。在已經建立了微信公眾號的校園媒體類型中,92.37%的通訊社建立了微信公眾號,87.65%的紙媒建立了微信公眾號,82.86%的電視臺有微信公眾號,廣播(電臺)有78.02%,網站有76.32%。
數據顯示,67.75%的校園微信公眾號的粉絲量集中在8000以下。其中,20.77%的粉絲量在1000以下,26.21%校園微信公眾號的粉絲量為10003000,30005000的占10.69%,50008000的有10.08%。粉絲量在8000以上的校園微信公眾號中,粉絲量在1萬3萬的校園微信公眾號最為集中,有13.31%;3萬5萬的有4.64%;5萬10萬的有1.41%。在參與調查的496個微信公眾號中,有3個的粉絲數量超過10萬。在主管單位上,學工部主管的校園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在1萬以上粉絲量的比例最高,為36.38%,高于團委的35.91%和黨委宣傳部的20.35%,其次是新聞院系(13.51%)。
91.73%的校園微信公眾號粉絲數量都在上升,其中持續上升的占32.86%,偶爾上升的居多數,為58.87%,停滯不前和逐步下降的分別為7.06%和1.21%。而其漲粉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通過線下活動的方式漲粉的比例最高,為64.31%,隨后依次為線上福利活動(50%)、線上發起投票(47.78%)和其他方式(2.42%),除此以外,還有28.43%的微信公眾號表示沒有采用過主動漲粉的方式,依靠內容取勝。
(4)校級校園媒體的數量
目前尚無對校園媒體整體數量的權威統計,本文受樣本和調查方式所限,只對單個高校內校園媒體的數量進行了調查。整體而言,88.31%的高校有兩家以上的校級校園媒體、73.47%的高校有310家校級校園媒體、49.91%的高校有35家校級校園媒體。可見,絕大多數高校都有兩家以上的校級校園媒體,近一半的高校校級校園媒體數量集中在35家。“211”工程高校擁有5家以上校園媒體的比例高出非“211”工程高校19.64%,比《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的數據高6.24%。
校園媒體形態的豐富與數量的增多讓內容有了更多的發布平臺。總的來說,校園通訊社的供稿平臺數量多。49.07%的校園通訊社可供稿的媒體平臺數量為35家,6家以上的有9.26%。同時,供稿平臺形式也多樣化,通常運用其他類型的校園媒體發布通訊社稿件。這些校園媒體可能已經和通訊社融合,屬于同一個組織,也可能是屬于合作關系,雙方互通有無。其中,微信、微博、App是最主要的發布平臺,比例為92.59%;其次是校報和新聞網站,分別為 68.52%和65.74%。隨后是廣播,占比25%;雜志、電視臺和其他的選項均在2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發布靠前的媒體類型均為時效性較強的媒體。
2.校園媒體的經費
(1)經費來源
調查發現,70.33%的校園媒體有專門的經費來源,比《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數據下降11.07%。其中,“211”工程高校獲得的專項支持經費(注:報告中提到的所有經費均不算硬件投入)的比例最高,為71.84%,其次,非“211”工程高校擁有專項經費的比例為69.97%,非本科院校擁有專項經費的比例為67.86%。在2011年的調查中,“211”工程高校中校園媒體獲得專門經費的比例高于非“211”工程高校,高出6.2%,現今獲得經費的媒體比例差距縮小,僅為1.87%。
按校園媒體類型分析,80.25%的紙質校園媒體有專門經費;65.71%的電視類校園媒體有專門經費;72.88%的通訊社類校園媒體有專門經費;64.35%的微信公眾號有專門經費;60.53%的網站類校園媒體有專門經費;66.67%的手機客戶端類校園媒體有專門經費。對比《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的數據可看出,有專門經費的紙質、通訊社類校園媒體的數量略有縮減。其中網站類校園媒體經費縮減最大,比例較2011年減少32.47%,且為目前獲經費扶持數量最少的校園媒體形態。由此也可看出,在“互聯網+”背景下,校園媒體向移動端轉型在高校中得到了較大力度的支持。
(2)校園媒體的年運營經費
調查發現,82.72%的校園媒體年運營經費(不含硬件投入)在1萬元以內,僅9.08%的校園媒體運營經費在兩萬元以上。可見,校園媒體本身運營經費依然較低,超過八成的校園媒體年運營經費不足1萬元。年運營經費集中在1萬元以上的前三名是紙媒(23.46 %)、電視類(22.86%)、通訊社(18.64%)。
運營經費的充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校園媒體的發展。在不盈利的條件下,校園媒體維持運營的經費整體性偏低。本次調查表明,“資金支持”依然是校園媒體發展最需要的資源,與《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結論一致。
調查顯示,校園媒體最需要的資源主要包括“資金支持”“專業技術支持”(7.94%)“信息、資源獲取和共享渠道”(40.49%)“校外實踐機會”( 40.31%)。
3.校園媒體的成員數量與校園媒體間關系
調查發現,整體而言,校園媒體成員人數多集中在51人以上。其中51-100人占37%,101人以上的占30.02%。對比《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的數據,校園媒體成員人數呈上升趨勢。紙質、廣播類、通訊社類、網站類的成員人數符合這一比例。微信公眾號類校園媒體成員人數偏低,在2150和50100人之間各分布三成。手機客戶端類校園媒體的成員人數呈兩極分化,集中在20人以下或101人以上規模,其中20人以下占33.33%,101人以上占66.67%。
調查發現,隨著各類媒體逐漸向融合轉型,不同形態的校園媒體組織間的合作日益密切。67.37%的受訪者認為紙媒、廣電和網絡三類校園媒體之間的關系是“合作為主、競爭為輔”或“只有合作、沒有競爭”,比5年前略有提高。16.93%的受訪者認為紙媒、廣電和網絡三類校園媒體之間“競爭為主、合作為輔”,還有13.61%的受訪者認為“互不干涉,沒有競爭與合作”。
二、校園媒體管理體制與制度建設
1.主管單位與指導教師
(1)校黨委宣傳部、團委主導下的媒體格局
總體而言,黨宣、團委主導下的校園媒體格局依舊。50.61%的校園媒體主管單位是校黨委宣傳部;31.59%的校園媒體主管單位是校團委。各類校園媒體中,黨委宣傳部主管的比例均占據相對多數:45.06%的校園紙媒由黨宣主管、62.86%的校園電視類媒體由黨宣主管、71.43%的校園廣播由黨宣主管、52.63%的校園網站由黨宣主管、67.80%的校園通訊社由黨宣主管。而在微信公眾號的管理上,校團委占據超過一半的數量,比例為51.79%。
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52.9%的單一型校園媒體由黨宣主管,32.8%的單一型校園媒體由團委主管,單一型校園媒體中黨宣所屬的校園媒體比例比團委高20%,即5年前,團委主管的校園媒體融合性更高。而在這次調查中,數據顯示,29.17%的單一型校園媒體由黨宣主管,33.33%的單一型校園媒體由團委主管。
(2)指導教師的學歷程度較高,碩士及以上學歷占九成
95.81%的校園媒體有指導老師。僅有4.19%的填寫者明確回答所在校園媒體沒有指導老師。可以說,指導老師構成了校園媒體管理體制中的重要部分。
51.91%的校園媒體擁有1位指導老師,24.04%的校園媒體擁有兩位指導老師,24.04%的校園媒體擁有3位指導老師。絕大多數指導老師不同程度上具備新聞相關專業背景或實務經驗。49%的指導老師“有新聞專業背景,從事過新聞工作”,有13.66%的指導老師“沒有新聞專業背景,未從事過新聞工作”。其中,主管單位為校黨委宣傳部的校園媒體指導老師“有新聞專業背景,從事過新聞工作”比例最高,占60%;其次是新聞院系56.76%;團委32.04%;
總體而言,校園媒體指導老師學歷程度較高。除9.84%選擇其他外,59.38%的指導老師是碩士學歷,24.04%的指導老師是博士學歷。指導老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90.52%,比2011年增加10.1%。
“211”工程高校校園媒體的指導老師學歷高于非“211”工程高校,但相比于《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的數據,兩類高校的差距明顯縮小。“211”工程高校中,31.61%的校園媒體指導老師是博士(含在讀)學歷;非“211”工程高校中這一比例為30.32%。“211”工程高校中,有10.34%的校園媒體指導老師是碩士以下(含碩士在讀)學歷,非“211”工程高校中這一比例為16.91%;而在2011年,非“211”工程高校中這一比例為34.2%,“211”工程高校中為17.8%。故雖然“211”工程高校碩士、博士點更多、招生名額更多,但或許因為研究生擴招、設置專業碩士等原因,校園媒體指導教師學歷普遍提升。
(3)“內容審核、發布”成為指導老師的主要管理職責
在職責范圍上,指導老師對于校園媒體的管理、運作具有根本性的影響。指導老師主要職責統計結果前三項為“內容審核和發布”,占79.05%;“舉辦活動審批權”,占73.95%;“選題、策劃”,占60.84%;“干部任命、資金管理、組織結構調整、評優評干”選擇率也超過50%。
此外,校黨委宣傳部老師職責涉及的范圍更多。黨宣指導老師工作中,除“其他”“參加校外活動”“推薦實習就業”外,其余工作的比例都超過50%,可見對所在校園媒體影響較大。其中,推薦就業實習和評優評干所占比例在該項排名最高。另外,黨宣老師直接參與選題策劃和采編比例最高,分別為67.59%和53.79%。
指導老師職責中,推薦實習、就業所占比例最低,占28.96%;采寫編輯占42.26%,由此大致可推測,指導老師一般不深入參與具體采編工作,校園媒體依然為教師指導下的、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自主進行內容生產、自我管理運營的運營模式。這一點在院系校園媒體的指導老師中表現得尤其突出,采寫編輯占22.73%,推薦學生實習、就業的比例在該項中排名最低,只有4.55%。學工部的指導老師工作中,“舉辦活動審批”比例最高,為77.27%。
新聞院系指導老師職責中,“參加校外活動”比例最低16.7%。只有27.0%的新聞院系指導老師會參與校園媒體干部任命,大大低于其他類型校園媒體。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聞院系指導老師對所在校園媒體影響較小,而給學生評優評干的機會也最低,只有18.92%。
2.校園媒體的例會等常規制度
(1)校園媒體的例會與總結制度
調查發現,例會制度是校園媒體的一項基本制度,普及程度極高,開會頻率較高。96.51%的校園媒體有例會制度,68.94%的校園媒體每周至少開1次例會。部分校園媒體負責人認為例會可以由選題會、總結會、工作會等會議組成,是媒體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調查發現,99.48%的校園媒體有總結制度。總結內容大致包括內容生產、運營推廣過程中的優缺點,同時包括對于日常工作,如值班、例會的總結,對一定階段的獎懲等。
(2)值班制度
調查發現,87.43%的校園媒體有辦公地點。
77.05%的校園媒體有值班制度。在這些校園媒體中,47.41%的校園媒體每日值班時長在5小時以內,79.02%的校園媒體每日值班時長在8小時以內;68.4%的校園媒體值班人數保持在兩人及以上。
上述數據表明,校園媒體每天的值班時長基本保持在8小時以內。超過一半的校園媒體每天的值班人數保持在兩人及其以上。這也與《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的數據基本吻合。可見,值班制度已經成為校園媒體管理、運作中的一項基本制度,并穩定存在。
盡管值班制度較為普遍,但77.72%的校園媒體值班工作包括“整理文件、打掃衛生”等與新聞生產無直接關系的工作。僅有48.19%的校園媒體值班工作包括“內容生產”。
(3)獎懲制度
校園媒體的獎勵方式可分為各類榮譽稱號和物質性獎勵。
榮譽稱號方面,77.66%的校園媒體擁有內部榮譽的參評名額;60.56%的校園媒體擁有“校級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的參評名額;58.29%的校園媒體擁有“校級優秀記者、編輯等”的參評名額,12.74%的校園媒體擁有“省市級榮譽”的參評名額。
值得注意的是,校園媒體主管部門對于校園媒體獲得榮譽稱號的類型有一定的影響。團委所屬校園媒體和學工部所屬校園媒體擁有“校級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參評名額的比例較高。團委所屬校園媒體比例為73.48%,學工部所屬校園媒體比例為63.64%。
黨宣所屬校園媒體擁有“校級優秀記者、編輯等”的參評比例較高(73.45%)。其次是團委所屬校園媒體(45.86%)、學工部所屬校園媒體(40.91%)、新聞院系所屬校園媒體(40.54%)。
除此之外,65.27%的校園媒體有向成員提供“參加出訪、交流校外活動”的獎勵,49.04%的校園媒體向成員提供稿費,28.97%的校園媒體向成員提供就業、實習推薦,20.42%的校園媒體成員在參與學校保研時有一定的優勢。與《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的數據相比,提供稿費、提供就業實習推薦的校園媒體數量均下降近10%。
校園媒體的懲罰方式較為簡單。81.5%的校園媒體有“批評”措施,53.23%的校園媒體有“開除”措施;10.47%的校園媒體沒有懲罰措施。
3.校園媒體的團隊建設
(1)招新對象分布在不同年級
20.49%的校園媒體僅招大一、大二的學生,21.91%的校園媒體僅招收本科生且年級不限,僅招收研究生的校園媒體僅占0.88%,本科生和研究生均招的占19.26%。
招新時,以筆試加面試的方式為主,個人品行、業務能力、溝通能力被最為看重。筆試和面試在對包含這3項能力在內的各種素質的考察上可靠度不一。調查結果顯示,98.61%的校園媒體招新方式包含面試環節,68.41%的校園媒體招新過程包含筆試環節,這一數據比2011年下降近20%。其中,必含筆試環節且占比最大的校園媒體為通訊社,占78.81%;其次為紙媒,占74.69%;其他類校園媒體招新時也較為重視筆試,且比例都超過60%;31.41%的校園媒體不選擇筆試環節;68.24%的校園媒體選擇“面試加筆試”的招新方式。
(2)以“媒體內部高年級成員”授課為最普遍的培訓方式
培訓是提升校園媒體團隊業務能力的必要手段,94%的校園媒體對成員進行培訓。46.51%的校園媒體每年對成員的培訓為35場,30.51%的校園媒體每年舉辦的培訓在6場以上(含6場)。講座是最為普遍的培訓方式,72.06%的校園媒體選擇其作為培訓方式之一。培訓主講人以“媒體內部高年級成員”比例最高,為85.66%;其次為新聞專業老師,占54.23%。
校園媒體所屬機構不同,所掌握的主講人資源多少不一。校黨委宣傳部指導下的校園媒體接受新聞專業老師、社會媒體記者培訓的機會最多,占比最大。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新聞院系的校園媒體100%由新聞專業教師培訓,如今占比最大的為媒體內部高年級成員培訓,比例為62.16%;其次為新聞專業高年級學生,比例為51.35%;新聞專業教師占40.54%。
不同類型校園媒體對各項培訓內容的重視程度不一,其中通訊社(94.94%)、紙媒(85.80%)、網站(84.21%)最注重采寫知識,微信公眾號緊隨其后,占83.48%;手機客戶端(100%)、電視(97.14%)、微信公眾號(85.22%)最注重排版、視頻剪輯等軟件使用的培訓;手機客戶端(100%)、電視類媒體(97.14%)、網站類媒體(81.58%)最注重軟硬件使用。不同形態的校園媒體都非常注重軟硬件的培訓,比例均超過70%。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校園媒體努力培養全媒體的校園記者,并在融合和轉型上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3)校園媒體的學生負責人資歷
42.23%的學生負責人參與校園媒體時間在34年,48.52%的學生負責人參與校園媒體時間為12年。
與一般性社團相比,校園媒體的運營、生產和管理復雜程度較高,要求負責人花費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校園媒體工作當中。整體來看,27.05%的校園媒體負責人將課余時間的51%80%的精力用在校園媒體工作當中,66.67%的校園媒體負責人將課余時間的21%50%的精力用在校園媒體工作當中。
三、校園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品牌建設
1.校園媒體的內容設置
(1)校園生活依然是校園媒體內容的“主旋律”
通過調查得知,高校校園媒體的基本受眾定位為大學生群體,因此在內容設置上傾向于對大學校園生活的報道。通過對校園媒體內容的調查顯示,校園生活是校園媒體的“主旋律”。91.97%的校園媒體內容包括“校內重大新聞事件”,85.51%的校園媒體內容包括“校園生活、服務性信息”,另有近八成的校園媒體內容包括“學生組織、社團等開展的校內文體活動”以及“校內人物”。
相比之下,校外新聞報道在校園媒體產品內容中所占比重均在六成以下。超半數的校園媒體刊登“時事評論”“重大社會新聞事件”,將近一半的校園媒體刊登“校外文藝娛樂活動、體育賽事”,只有不足三成的校園媒體刊登“校外人物”。
(2)“原創性”和“校園化”同為校園媒體內容的重要特性
在針對校園媒體原創性內容的調查中,我們發現,51.31%的校園媒體原創內容占80%以上;90.23%的校園媒體原創內容占40%以上。
“時事評論”和“校內人物”是校園媒體最常見的兩種原創體裁。在原創內容比例在40%以上的校園媒體組織中,時事評論所占比例達到93.18%、校內人物所占比例達到91.89%。
原創內容占40%以上的主要是85.89%的通訊社類校園媒體、84.21%的網站類校園媒體、70.37%的紙質校園媒體。紙質校園媒體生產、發行周期長,內容的新聞性、時效性受到網絡信息傳播的顯著沖擊,“新聞”變成了“舊聞”,所以傳統新聞所占的內容比例在校園紙媒上正在逐漸減少。但應當注意的是,六成左右的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類校園媒體的原創內容超過40%。
(3)校園媒體的新聞內容
調查發現,69.46%的校園媒體新聞內容的比例在40%以上,28.98%的校園媒體新聞內容的比例在60%以上,9.08%的校園媒體新聞內容的比例在80%以上。
(4)“校內重大新聞最受讀者歡迎”
校內重大新聞事件始終是校園媒體最受讀者歡迎的內容。68.24%的校園媒體認為校內重大新聞事件是最受讀者歡迎內容。
最受讀者歡迎的內容均是校內報道,涵蓋教學、科研、管理、后勤以及學生學習、團體活動、個人成才成長等方面。
校園媒體內容的受歡迎度與校園媒體類型有一定關聯,但關聯較小。不管是融合型校園媒體,還是單一型校園媒體,“校內重大新聞事件”“學生組織、社團等開展的校內文體活動”“校園生活、服務性信息”“校內人物”都是最受歡迎的幾類內容。
2.校園媒體的品牌活動
數據顯示,88.13%的校園媒體有自己的品牌活動。
校園媒體的品牌活動分為傳媒類、非傳媒類以及綜合類。傳媒類包括記者節、傳媒講座等;非傳媒類則指校園媒體承辦的學校各類與傳媒無關的活動;而綜合類則指包括傳媒與非傳媒屬性的活動。
據調查,46.07%的校園媒體品牌活動是綜合類,比例最高。25.65%的校園媒體品牌活動是傳媒類,僅有16.4%的校園媒體品牌活動是非傳媒類。
數據顯示,42.06%的校園媒體品牌活動在兩屆以內,57.94%的校園媒體品牌活動舉辦超過兩屆以上,23.08%融合型校園媒體舉辦過6屆以上的品牌活動。
不同類型的品牌活動,其舉辦的次數也不同。同樣為舉辦次數超過兩次以上,舉辦綜合類品牌活動的校園媒體所占比重為70.45%,比傳媒類和非傳媒類品牌活動分別高出20.45%和6.51%。
同時,品牌活動的數量和舉辦次數也呈正比。數據表明,擁有6個以上品牌活動的校園媒體中,有65%舉辦屆數在5屆以上,比例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