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革:高等教育質量控制的三個環節:教學大綱、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三)
三、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教師按照教學目標設計的、學生參與的學習活動。教學活動是落實“做中學”教學理念,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型的重要環節。
美國在線課程的首要構成要素就是教學活動。1981年第一門在線課程就是關于計算機會議系統支持的討論交流活動。筆者對中外網絡課程類別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圖2所示的在線課程分析5要素模型:
圖2中4個矩形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平臺、教學資源開發都是可見的實體要素,很容易觀測。中間的圓形要素——教學活動指的是師生、生生持續的動態交互和對話,是一個無法觀察,很難量化的要素。中國在線教育更重視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共享;而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教學活動。然而,教學活動才是一門在線課程的靈魂和核心!一個設計良好、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去利用教學資源;在各種交流場景下與同學合作、與老師交流;最后形成學習成果,提交到教學平臺上。
這個5要素模型也同樣適用于課堂教學場景,教學活動也是穿起教材、學生、老師,完成特定學習成果的靈魂和核心。教學活動還是把教學目標分析中的績效動詞變成學生的學習行為,落實“做中學”,實現從“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型的關鍵環節。
長期以來,人們基于各自的理解對“做中學”做了多方位的解讀,形成一種錯覺,好像“做中學”總是跟解決實際問題、探索發現新知識相關聯,是一種相對復雜的教學任務,不是一種日常的教學方式。其實,英文“Learning by Doing”中的Doing,指的就是學習行為績效動詞,如Read、Write、Paint、Design、Classify、Describe、Identify、Add、Drill等,都屬于一種Doing,通過閱讀學習、通過設計學習都屬于“做中學”。
近年來,教學活動設計已經成為教學系統化設計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在Amazon網站上,用“LearningActivity”為關鍵詞,搜索到4000多種圖書、教具、軟件包等。Curtis. J Bonk和Elaine Khoo博士整理了100類在線教學活動,分為基調/氛圍、鼓勵、好奇心、多樣性、自主性、相關性、交互性、參與度、緊張感、產出等10大類別;筆者帶領學生搜集了近3年來期刊、博客、微信公眾號中公開的教學類資訊案例,整理出101個教學活動案例,涵蓋了閱讀、表達、演示與操作、探究、合作學習以及其他等七大類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可以分為很多類別。按照學生參與情況,教學活動可以分為個人完成的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完成的學習活動、以及全班參加的學習活動。針對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可以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任務,也可以完成一個模塊的研究課題,還可能生成一門活動課程。職業培訓領域的很多課程,已經開始這樣組織。教學設計師會把工作流程分解成一系列任務,把每個任務設計成一個學習活動,知識類內容被裁剪,變成活頁資料,嵌入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為學習活動提供支持。
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是教學大綱中列舉的某一個或幾個教學目標,在設計一個教學活動時,教學設計師通常會從以下幾方面思考:①要完成的教學目的是什么,②練習那些技能,③教學任務目標、步驟等,④活動方式的選擇,個人、小組、組內合作/組間競爭,⑤活動需要哪些資源,⑥教學評價的策略等。
教學活動設計的產出是一份教學活動說明書,通常包含以下內容:①主題,②學習任務描述,③對學習過程指導,④學習成果的要求和評價,⑤時間安排,⑥其他:補充閱讀材料、案例、作業樣例等。教學活動說明書并沒有特定的格式,只要能夠表達清楚,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要求、步驟、時間安排等,就可以了。教學活動說明書的篇幅也沒有一定之規,可長可短。
教學活動是落實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要素。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活動,無法改變“老師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在一流大學建設的教學改革中,按照教學目標需要,設計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活動,是未來高校教師的重要技能和職責。教學活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