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專業化: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策
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很多行業都期望成為“專業”,渴望因自身成就而彰顯其不可替代性。服務專業化、物流專業化、社會管理專業化、教師專業化、班主任專業化……每個“熱詞”的誕生都推動著一個行業、一個群體的深刻變革——教師培訓領域也必將如此!
事實上,“培訓專業化”絕非新詞,自2006以來,就作為教師培訓領域中的熱詞常被提及。然而,它的緊迫程度并未因“常被提及”得到疏解,而是隨著培訓的深入開展而越趨嚴峻。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不斷增長的培訓期待對專業化水準提出了更高要求。縱觀世界各國,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和我國一樣在教師培訓工作中有如此巨大的投入和系統性的推進。現如今,面向全國1500萬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工作兼具大規模與常態化的特色,理應是每一位教師可以直接享受到的成長福利——然而,雖然很多教師從中受益,但這一福利面對教師不斷增長的需求與期待,日益顯得單薄起來,甚至有時候不那么受歡迎了。如何在大規模的背景下關注教師的個性差異?如何幫助教師培養實踐智慧、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如何超越個體成長,以學校與區域的發展為格局設計教師學習?如何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推進教師培訓的深刻變革?是否能夠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教師成長福利的效益問題,從培訓領域的現成經驗無法尋得答案,面向前沿的專業化探索是當務之急。
其次,當前的常態工作努力與培訓專業化的方向背離。“國培計劃”“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等一系列培訓工程的構想與推進,既落實著國家層面對于具體專項的愿景與目標,也傳遞著對各地培訓規劃與實施的新要求。培訓機構高度重視、嚴格執行,但也產生了諸多實踐誤區。比如說,培訓機構重視專家引領,但卻并未意識“專家引領”只是一項積淀優質培訓項目的舉措而非終極追求,結果,培訓項目始終依賴專家的“拼盤式”講座,難以產生精心設計的、能夠解決問題的精品項目;培訓者們希望培訓上出新招、有新意,但卻將很大的精力放在開班熱身、拓展訓練等非學術創新上,深入到培訓內容與模式的學術性創新少之又少;培訓機構重視培訓評估,但卻停留在最基本的滿意度評價上,少有指向具體問題的質量分析,不能充分發揮評估的預警與干預作用,利用“大數據”和“學習分析”開展動態分析的更屬少見;在遠程學習中,很多機構通過加強對在線時間、點擊率、發帖率等量化指標來“催學”,縱然能使學習發生,但卻很難促進學習達到目標,甚至這種重“量”不重“質”的“催學”手段反而會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如同是“南轅北轍”的故事一般,培訓機構在以上方向上越執著,就與專業化精神越背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當前培訓專業化缺乏生長土壤。無論是面對新挑戰的無力,還是努力方向上的偏頗,都反映出當前培訓機構與培訓者專業水準的缺失——事實上,在與培訓有關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做的是事務性管理工作,雖然遵循著工作規范、安排著培訓流程,但卻在內容與模式上缺乏專業能力,在指導專家與學者進行培訓創新上更是缺乏話語權;而那些偶爾為之的、站在講臺上作為培訓者的專家與學者們,雖然擁有廣博的知識與前沿的理念,卻往往不知如何向教師傳遞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更不能在創新教學模式上以身示范——然而,令人憂慮的是,在這種專業水準普遍缺失的情況下,無論是從職前培養,還是在職后培訓上,都缺乏專業化的生長土壤。
培訓專業化既是深化教師培訓變革的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策,不可倉促圖之、而要科學圖之、有序圖之。其他領域的專業化進程正可為培訓專業化的發展路徑提供參照系,他山之石,相信可以攻此山之玉。
一是建立標準體系。在任何職業的專業化發展過程中,規范和標準的建立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如果說我國的教師專業化有諸多能力標準作為發展見證的話,那么在“培訓專業化”的進程中,雖然也有一些培訓者評聘、培訓管理的相關規范,但其粗放的內容還不足以構成行業公認的能力標準。而且,當前的規范與要求,往往是封閉在“教育領域”之中來思考“培訓者”形象,缺乏對全球思維、人際技能、綜合性人才管理、知識管理等他領域培訓者能力的關注。面向培訓者,培訓管理者和培訓機構,由優秀的研究者與實踐者共同研制能力標準體系,將有助于科學界定教師培訓領域的核心素養與專業能力,為之提出專業發展的目標及方向,提供評價考核的依據,并為整個專業化保障體系的運作確定起點。
二是建立評價體系。除了標準體系,一個能夠促進培訓機構和培訓者主動提升的機制是撬動整個“培訓專業化”工作的支點。借鑒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國家一般會通過嚴格的培訓機構資質認定、培訓者資格認定等方式,促進培訓機構和培訓者向標準體系看齊,不斷提升其專業水準。而互聯網+思維的引入,則可能通過自適應系統的設計,將這種面向終結性的評價體系演化成能力自我診斷、經驗交流分享、建議精準推送的過程性發展體系。
三是建立支持體系。有了標準與評價,就期待培訓機構和培訓者在工作實踐中有效提升專業化水準,那是不切實際的。這就好比問一個武術師傅如何教人“輕功”,如果他的回答是“讓他跳”,效果雖然不能說沒有,但顯然這一武術師傅也不配為師。對于培訓者而言,課程資源、交流平臺、支持工具、學習社區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持;而要向社會輸送更多的專業化培訓者,高等院校的培養環境構建則十分必要。在專業化的發展進程中,高等教育中的學科和專業方向建設具有標志性意義,將會給專業化發展和人才培養帶來強勁的助推力。
四是建立研究體系。當前指向“培訓專業化”的研究比較多的是基于工作經驗進行的總結提升,很多原則與方法的成熟度有待提高,特別是一些富于創意的培訓或管理方法,往往是個性化有余,但權威性與普適性不足,缺乏令人信服的實證性與可復制性。培訓界熱切地需要能洞見教師培訓真諦的系統性闡釋和專業性指導,只有構建由高校研究機構、各地教師培訓機構、一線優秀實踐者共同組成的研究體系,才能通融理論與實踐,應對不斷產出的現實挑戰,引領培訓工作的創新發展。
術業專攻、系統推進——培訓業界面向專業化的努力將為教師提供更高質量、更深內涵的服務,讓培訓福利名至實歸。
(作者閆寒冰,單位華東師范大學開放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