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國開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深度觀察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教育信息化2.0正當其時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指出,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要與新時代和信息時代同頻共振。信息技術賦能教育是在規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實現教育多樣性、個性化發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提供創新創業人才支撐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育信息化2.0可謂正當其時。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印發后,正確解讀教育信息化2.0、實現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轉段升級成為教育行業的一個熱門話題。《在線學習》雜志記者專訪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請他從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以及參與國際競爭角度對教育信息化2.0的意義進行權威解讀。

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

記者:陳寶生部長強調,從黨的十九大開始,我國開啟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您曾表示“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為什么?教育信息化將在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雷朝滋:教育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點內容,也是重要支撐。我們如今推進的教育現代化是信息時代的教育現代化,不是工業時代的教育現代化,更不是農耕時代的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根本任務是構建信息時代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得以確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化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關系到現代化的成敗。《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又強調要“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因此,可以說“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并且要“以教育信息化驅動教育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既是事關教育全局的戰略選擇,也是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緊迫任務。我們要更新教育理念,順應信息化社會和新時代的人才培養需求;調整發展定位,從全局角度謀劃信息化發展問題;把握發展重點,繼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提高能力素養,充分考慮信息化過程中人的核心作用;加強制度保障,確保信息化各項要素得到持續加強。重點從普及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滿足信息化教學需求的數字化教學內容、創新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方法、開展面向教學過程的精準教學評價、推動數據驅動的精細化管理、促進教師角色轉型與能力提升等6個方面來系統推進,充分發揮信息化對面向“強起來”時代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記者:我國教育信息化推廣多年,有哪些可以總結的經驗?

雷朝滋:我們始終立足于中國國情、教情,注意發揮中國的制度優勢,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之路。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之路的特征越來越清晰,可以簡要概括為“1238”,即一個核心理念、兩條基本方針、三大關鍵舉措、八類應用模式。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兩條基本方針就是堅持應用驅動和機制創新。三大關鍵舉措就是將轉變觀念、培訓提高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抓手,將試點先行、以點帶面作為基本方式,將開放合作作為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八類應用模式包括資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師應用模式、課堂應用模式、數字校園模式、網絡學習空間模式、校際應用模式、區域整體推進模式、管理信息系統應用模式等。這條道路是在實踐中一步步摸索出來的,也必將在下一步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記者:其中最難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雷朝滋:雖然當前教育信息化發展已經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但還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地區之間不平衡,貧困地區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完善或者質量還不夠高;有用、好用的優質資源不豐富,資源開發和應用服務市場機制發揮不充分;推進深化應用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信息化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還未充分顯現;信息化的有效運維急需保障,以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認識和觀念問題,即對教育信息化的戰略地位缺乏深刻認識,這是問題的根源和癥結所在。要通過政策指引、工作部署、宣傳培訓等多種方式,幫助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和校長、老師深化認識、提升能力,推動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

以教育信息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新征程

記者:教育部啟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我國從教育信息化1.0階段邁向2.0階段有何標志?您能否勾勒一下實現信息化2.0的教育形態?

雷朝滋: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戰略判斷。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正在從1.0邁向2.0。十九大之前我們可以稱之為教育信息化1.01.0階段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起步和普及應用,也可以說是推進“教育+互聯網”的具體行動。十九大之后我們要實現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轉段升級,啟動教育信息化2.02.0階段要全面深化應用,實現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創新,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要在1.0階段“三通兩平臺”基礎上,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使中國教育信息化步入世界先進行列,發揮全球引領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的新征程。

未來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網絡環境的教育,是在全球化加速推進和信息化迅猛發展背景下,更加開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化和多樣性發展,更加適合的教育;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心靈和幸福,更加人本的教育;是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更加平等的教育;是強調學習能力的養成和終身教育,更加可持續的教育。要實現這樣的教育,必須深刻認識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必須對傳統工業社會框架下構建起來的教育體制進行深刻變革,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以應對信息化社會和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記者:杜占元副部長提出,加快融合創新發展,讓教育信息化2.0變為現實。2.0行動計劃具體的行動部署是怎樣的?

雷朝滋:今年2月,陳寶生部長主持召開教育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明確指出“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的核心工作就是啟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口號是‘讓教育信息化2.0變為現實’”。4月,教育部召開2018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杜占元副部長再次強調要“加快融合創新發展,讓教育信息化2.0變為現實”。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提高師生信息素養,建設一個“互聯網+教育”大平臺。作為教育信息化2.0的先導性工程,2.0行動計劃重點開展八大行動: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網絡學習空間覆蓋行動、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數字校園規范建設行動、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和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行動。

把信息化打造為中國教育的世界名片

記者:中國教育信息化始于向國外學習,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如何處理國外經驗與中國實踐的關系?

雷朝滋:誠然,中國的教育信息化起始于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但是,在推進過程中,我們始終立足中國國情、教情,注意發揮制度優勢,經過多年的實踐,積極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進展與成就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我們不斷加強教育信息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多次應邀在國際平臺上分享中國經驗,積極對外宣傳推廣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理念,搶占國際制高點,提升國際話語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3年在深圳舉辦了亞太地區教育信息化部長級論壇,2015年和2017年在青島與我國聯合舉辦了兩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分別發布了具有深遠影響的《青島宣言》和《青島聲明》,對教育信息化發展產生重要的導向與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已有一批教育信息化專家走出國門,還有不少國家對我國教育信息化實踐產生了濃厚興趣,希望我國專家能夠給予指導。

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處理好本土經驗和國際視野的關系,既要吸收借鑒國際上好的經驗做法,也要立足本土,走出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同時,要充分總結我們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成熟的本土經驗,加強研究,不斷深化,有效推廣,逐漸將本土經驗上升為國際理論,為世界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寶貴經驗,使教育信息化成為中國教育的一張世界名片。

記者:請您從國際競爭的角度談談2.0行動計劃的意義?

雷朝滋:當今世界,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信息化對未來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也越來越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仁川宣言》中提出的“優質學習”對學習的自主性、個性化、興趣驅動、文化沉浸及能力培養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改善教育系統,轉變學習方式,發揮信息技術的潛力成為各國政府所關心的問題。其中,美國2017年發布的新一期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 2017)提出,以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德國2016年發布“數字化教育戰略2030”,提出在全德范圍內大力促進數字化技能培養和數字化媒體的廣泛使用,充分發掘數字化在各教育領域的潛能。亞洲國家也意識到教育信息化之于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作用。韓國2014年發布“第五個信息通信技術教育總體規劃”。新加坡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MasterPlan2015)中強調,要建立連接的ICT學習生態系統。

與此同時,信息素養作為信息社會數字公民的基本素養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等國際組織,以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都制訂了信息素養評估標準。

面對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新時代正處在與信息時代的歷史交匯期,對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要培養大批具有引領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這就要求人才培養要與新時代和信息時代同頻共振,既要保障教育的規模,又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兼具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國際視野,堪當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重任的多樣化人才。信息技術賦能教育是在規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實現教育多樣性、個性化發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提供創新創業人才支撐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育信息化2.0可謂正當其時。

人工智能將加速引發未來教育變革

記者:以前的教育信息化更多是與信息技術相聯系,2.0行動計劃特別提到了人工智能。為什么?教育與人工智能結合會給教育帶來哪些新氣象?

雷朝滋: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共同驅動下,當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等新特征,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人工智能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將加速引發未來教育的深刻變革。它對教育、學校、教師的深刻影響受到國內外的普遍關注。

正如杜占元副部長分析的那樣,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它改變了各行業對勞動者知識、能力、素養的要求,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成為一個重大的現實挑戰。當機器學會思考時,我們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創新思維和謀劃未來的能力。其次,它改變了教育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供更具智能、更個性的教學內容和輔助學習工具,還可以實現更加精準、更加耐心的智能導學。2016年,佐治亞理工學院的教授使用AI助手回答在線課堂上400多個學生的近萬個問題,3個多月的時間里,學生竟沒有察覺對方不是人類。再次,它改變了教師角色,知識傳授的工作越來越多可以借助智能技術來完成,教師的重心更多地轉向能力培養、素養培育、人格塑造等。

2017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對“智能教育”的工作要求。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今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努力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需求的能力。同時,為應對人工智能對教育形態和業態的影響,教育部在2.0行動計劃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要“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在“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中作具體部署:要“大力推進智能教育,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應用,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探索泛在、靈活、智能的教育教學新環境建設與應用模式”。

記者:上面您談到了“互聯網+教育”和“教育+互聯網”這兩個概念。2.0時代的教育信息化用哪個概念比較合適?

雷朝滋:“教育+互聯網”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和手段實現對現有教育的增強與優化,提高教育的公平、質量和效率。“互聯網+教育”是推進互聯網及其衍生的相關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對教育的變革,創造教育新業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教育信息化進程分為“起步、應用、融合、創新”4個階段,“教育+互聯網”對應起步與應用階段,信息化逐步在教育教學中得到普及和應用;“互聯網+教育”對應融合應用與創新發展階段,信息化將對教育產生深刻變革,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十九大為標志,我國教育信息化從1.0步入2.0階段。教育信息化1.0階段,我們已經完成它的起步和普及應用,教育信息化2.0階段我們要繼續深化應用,推動它從融合走向創新。2.0行動計劃就是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百家乐二游戏机| 百家乐官网太阳娱乐网| 百家乐官网分析仪博彩正网| 大发888手机版亚洲城| 真人百家乐官网好不好玩| 单机百家乐游戏下| 百家乐官网网上真钱娱乐| 百家乐有没有单机版的| 百家乐官网开发软件| 德州扑克 英文| 网络百家乐可信吗| 大发888 bet娱乐场下载| 百家乐推锅| 澳门赌百家乐官网打法| 威尼斯人娱乐场棋牌| 网上百家乐官网大赢家筹码| 巴特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电子百家乐官网破| 曲阳县| 大发888娱乐场and| 娱乐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K7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粤港澳百家乐官网娱乐平台| 属鼠做生意办公桌摆貔貅好不好 | 大发888bet亚洲lm0| 百家乐网站建设| 镇巴县| 威尼斯人娱乐注册网址| 百家乐网站建设| 百家乐实战技术| 钱柜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赌博机玩法| 免费百家乐官网统计| 百家乐官网高级技巧| 百家乐官网平注法技巧| 澳门金盛国际娱乐| 大发888任务| 威尼斯人娱乐备用622| 百家乐押注最高是多少| 百家乐赌场娱乐城| 大玩家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