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教學目的對比分析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教學目的集中體現了一所高校、教育系統,乃至一個國家對教育的理解,對人才的定義,以及對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要求。長期以來,國內對“中國高等教育目的”一直充滿論爭。由于欠缺可操作性的明確定義,中國高校的教學改革始終未能形成一個明確概念,也成為影響我國教育國際形象傳播的障礙之一。
在這方面,哈佛大學(以下簡稱哈佛)歷經500年探索已逐步確立了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所有學科層面,哈佛注重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1938年,哈佛進行了一項長期實驗以總結如何創造幸福和有回報的生活。268名哈佛學生接受了長達約75年的調查。2012年,年屆九旬的參加者們以自身經歷驗證了何為科學的幸福理念。對此,哈佛心理學教授維蘭特(George Valliant)認為,“這次實驗表明幸福就是去愛”!現在,培養學生科學的生活態度已成為哈佛教育的基本準則。這也反映出大獲成功的課程所具有的共性。例如,泰本(Tal Ben-Shahar)博士開設的兩門課程“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分別排名“哈佛最受歡迎課程”第一名和第三名。他為此撰寫的《幸福的方法》解釋了課程成功主要在于切中高等教育教學目的的本位。
2.在具體學科層面,哈佛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哈佛女校長福斯特(Drew Faust)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闡釋歷史,塑造未來,界定值得人類長期追求的理想”。對于世界的關切與責任意識是哈佛各學科必須秉持的教育宗旨。因此,全校院系都在專業教育中融入了對本領域杰出人物的精神境界的討論。人文主義思想成為學生們體會最深刻的“專業素養”。以2013年的6位羅德學者為例,雖然來自不同專業,但他們擁有相同的理想,那就是“希望世界變得更好”!通過分析6名學生的獲獎感言,可以發現“人類”“世界”“未來”“感恩”和“責任”成為這些青年學子們對“成功”要素的解讀。
3.在學生個體層面,哈佛關注健全人格的培養
很多時候,品格而不是成績或者社會活動能力才是核心評價指標。哈佛學生大多來自美國特權家庭(America’s mostprivileged families)。然而,這并不等于對人格品質的教育可以放松。以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柯普拉斯(MartinKarplus)教授為例:他的導師,1954年化學獎和1962年和平獎得主普林(LinusPauling)當年之所以看好柯普拉斯,是因為他“謙遜、有活力、有想象力,而且有自己的視角”。在分析柯普拉斯的成功經驗時,哈佛的焦點不是該研究的內容、貢獻和意義,甚至不是獲獎者如何辛苦,而是提煉其品格中的閃光點以及對青年學生的啟示。柯普拉斯的成功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這并非單純源于科學研究的普遍規律,反而是其選題,特別是理念的不被認同。所以,柯普拉斯指出,“我的化學同行認為我的研究是浪費時間,所以,我的故事可以給青年化學家帶來的經驗是‘堅持并且堅信自己的遠見,哪怕它與現有的范式是抵觸的,原創力和努力工作是兩件重要的事”。
與哈佛等國際著名大學相比,我國對高等教育目的的闡釋在立意方面尚需提升高度,否則會影響對大學精神的解讀。國內對“素質教育”已廣泛認同,由此而來的教學改革或優秀人物不斷涌現。然而,在定義時,未能將“素質”與國際視野和人生本質規律相聯系;在具體操作中,沒有將“素質”系統地與不同層面的教學相匹配。因此,學校、教師和學生更多地感受是教學的“外殼”變化很大,但“內涵”鮮有亮點式突破。在全球化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立意的局限性甚至會造成對中國教育形象的誤讀。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哈佛在2012年發起的一個公益項目edX,旨在為所有學習者提供免費教育。在解釋本活動的宗旨時,國外大學很自然地上升到人文關懷的高度。2013年5月,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也加入該計劃。這無疑是中國高等教育為國家和世界作出的責任貢獻。有些遺憾的是這個良好的立意僅被定位在“競爭”和“中國走出去”。有關部門在接受采訪時說:“參加edX是為了提升我們各學院的國際影響力”。
( 作者劉琛,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