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開放大學發布《創新教學法2019》
2019年1月1日,在英國開放大學建校50周年來臨之際,該校教育技術研究所聯合挪威學習科學與技術中心(Norway’s Centre for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 Technology)發布了第七份“創新教學法”報告,即《創新教學法2019》(原文鏈接:https://iet.open.ac.uk/file/innovating-pedagogy-2019.pdf)。本年度報告中提出的教學法方面的10種創新分別是:游戲化學習(Playful learning)、機器人輔助學習(Learning with robots)、去殖民化學習(Decolonising learning)、基于無人機的學習(Drone-based learning)、好奇心驅動的學習(Learning through wonder)、行動學習(Actionlearning)、虛擬工作室(Virtual studios)、基于場景的學習(Place-based learning)、思維可視化(Making thinking visible)、移情式學習(Roots ofempathy)。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每年的“創新教學法”報告都會列舉和分析一些新的技術創新,但報告絲毫沒有忽視“人”在教學創新中的作用和地位。本年度報告就指出,在過去的一年里新的教育方法經常成為頭條新聞,例如:倫敦一所大學試用了全息影像講師,“他”可以同時和不同房間的學生交談;中國一所學校稱他們正在使用面部識別軟件來監控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亞馬遜(Amazon)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宣布將創建一系列學校,使孩子成為學校的顧客;人工智能專家塞巴斯蒂安?特倫(Sebastian Thrun)表示人工智能可以使人成為即時專家甚至在一天之內就可以成為世界級的醫生。這些新聞既令人感到興奮,也令人感到沮喪,因為它們都植根于對教育的有限理解:它們不是把學習視為一種消費品,就是等同為掌握一些由專家傳授給學習者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沒有成為一種愉快或令人興奮的活動,老師的角色被忽視或者被認為可以為機器所取代,而學習者的角色則被簡化為顧客或消費者。
報告援引了在線學習專家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的觀點,認為在未來的教育系統中,“學習的核心在于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新的可能性,然后從新的事物中發現新的可能性”。報告指出: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創新,前提是我們對教學和學習如何發生有深刻的理解;學習可以是有趣而美妙的,它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這10項教學法創新,有的歷久彌新,現在得到了新的發展,例如游戲化學習、好奇心驅動的學習和基于場景的學習,它們可以幫助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新的可能性;有的和最新興起的新技術有密切的聯系,例如機器人輔助學習和基于無人機的學習,僅僅依靠這些技術不足以引發學習和教學的真正變革,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帶來的機遇。
自2012年開始,英國開放大學每年發布一份“創新教學法”(Innovating Pedagogy)報告。報告以創新和未來展望為主題,每年提出10項已經有所應用但尚未對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的創新做法,旨在探索教學、學習和評估的創新與前沿,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