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楊芳:慕課能讓學生真正“發聲”
“教育為公,以達到天下為公;全民教育,以實現全民政治。積極方面,我們要求教育機會均等。對人說,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信仰,以地方說,無論遠近、城鄉,都應有同等機會享受教育之權利。”這是陶行知于1945年在《民主教育》中對全民教育的定義。70多年之后,尤其在慕課出現之后,更讓每個人都有同等機會接受教育逐漸成為現實。
慕課的逐漸發展已經跨越了國家的界限。一門好的慕課惠及的不僅僅是本國學生,更有利于世界各地的學生一同學習。“生活英語”系列慕課就是其中之一,該系列慕課目前累計選課人數超過50萬,其中在國際慕課平臺就有來自203個國家和地區的26萬余名學員學習了課程。數字背后不僅代表了人們對這門課程的肯定,更說明了慕課這種新形式在全民教育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門由中國人開發設計的英語課程為什么會在世界范圍內受到諸多歡迎?這門課程向我們呈現怎樣新型的語言學習方式?這門課程的負責人、清華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楊芳日前在獲得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的獎項后,對記者講述了她的心得。
全情投入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作為一名從教30年的教師,楊芳把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都濃縮在了慕課的建設中。在慕課的運營上,楊芳投入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每天五點半起床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回復學員們在課程討論區的各種疑問。同時,還開設了“楊芳教學日志”“跟我學英語”等諸多專題,給學員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指導。此外,還制作了課程專屬的筆記本、明信片和U盤及獎狀,用以表彰優秀學員。
當然,楊芳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她負責的課程還有兩個團隊的參與:學生助教團隊和教師運營團隊。助教團隊的學生有英語專業的,還有非英語專業的,他們負責給學員答疑以及處理其他的一些技術問題。此外,楊芳還會在edx平臺上招募一些參與熱情較高的學員作為臨時助教,負責解答國外平臺上學員學習的一些疑問。而運營團隊則主要由選修這門課程人數較多的各高校的老師組成。他們主要作為課程協調人,處理慕課與學校線下課程的相關教務事宜。另外還有一批基層教師,他們完成了自己繁重的教學任務后,還利用休息時間跟學員在線互動。這樣龐大的幕后團隊在慕課的運營里是比較少見的。
慕課和現實課堂互為所用共同發展
楊芳也曾擔心,如果慕課的內容學生在課外已經學習了,課上老師做什么?后來發現,學生在慕課學習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有很多活動還是需要在面對面的授課里來解決。于是她在校園內開展了混合式教學,在課堂上,她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跟學生的交流上,組織教學和講授新知識的時間已經縮減到了非常小的比例,而討論交流的時間大大增加了,這對于語言教學來說是特別好的事情。混合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課堂上的參與程度,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發聲”,真正做到了課堂的“翻轉”。
在清華教學的經驗被搬到慕課里去了,而慕課里一些數據也被用回到了清華的課堂上。楊芳認為,一些一線老師可能不見得有時間做慕課,但是可以嘗試一下用別人的慕課做混合式教學,比如現在edx、學堂在線上也有很多很好的課程都可以拿來做混合式教學實踐。“做慕課雖然花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是這個嘗試是非常有益的,想象一下,在未來我退休以后,這門課還依舊在幫助許多不認識的人,這也是我們做老師的一大幸事。”作為一個富有經驗的過來人,楊芳這樣說道。
慕課帶來全新快樂的天地
談到做慕課以來最大的收獲,楊芳表示,做了慕課后心里想的就是有其他不同的院校、地區的五萬名學生,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會考慮到不同的用戶需求,現在她的慕課針對的是下至8歲上至80歲的學員,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包括一個知識點重復的次數等都會精心設計。在她看來,慕課帶來的是一個新天地,沒有很累,只會很快樂。
楊芳出身于教育世家,祖父是私塾先生,父親也當過18年小學校長,家里親戚有幾十個老師,但她敢自豪地說,她是教課人數最多的老師。慕課讓楊老師嘗試著讓一門英語課既要讓中小學生能明白,又能與中小學老師分享教法,同時又能給國內外的學生講中西文化的比較,這的確是新的嘗試。做慕課之后,會關注到幼兒英語、小學英語、初中教材、高考,還會關注退休以后如何通過學英語來周游世界。這樣作為一名教師的視野,會比以前的自己,甚至比上一代人開闊很多。
“以后的英語學習會是更自然的、更接近生活的方式。語言應該不是束之高閣的、別人觸摸不到的知識,它應用在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也可能是只言片語。”楊芳認為,相對比較傳統的語言學習,慕課已經向根據學生的需求定制學習內容方面邁進了一步。
“對我們來說,學英語不是壓力,更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我們的一種體驗,就像我喜歡冬天樹葉飄落,我享受這種感覺。”這是“生活英語聽說”慕課的第一句話,也是這門課想帶給學生的不一樣的英語學習體驗。在她口中學生不僅是學生更是孩子,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也正是這種熱愛或許才是“生活英語”系列慕課廣受好評的根本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