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征文】姚文建:發揮“互聯網+”優勢 助力破解鄉村振興難題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開放大學近期開展了“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主題征文活動。活動共收到28個黨(總)支部提交的征文180篇,并評選出一等獎6名、二等獎9名、三等獎15名。本網刊發獲得一、二等獎的部分征文,展現學校教職工深入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成果,同時引導廣大教職工繼續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結合崗位深入思考,為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推動《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落實落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貢獻力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鄉村振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凸顯了深化農村改革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國家開放大學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將助力破解鄉村振興難題,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
一、開放大學助力鄉村振興的重大價值
國家開放大學及其前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面向社會成員提供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服務,旨在促進教育機會公平、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國民素質不斷提高的新型大學,辦學網絡立體覆蓋全國城鄉。學校的核心理念是:開放、責任、質量、多樣化、國際化。學校未來發展目標是:積極主動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終身化、融合化教育發展趨勢,通過改革和優化開放教育辦學體制機制,解決定位不清晰、體系不健全、質量不高等問題,使國家開放大學成為我國終身教育的主要平臺、在線教育的主要平臺和靈活教育的平臺、對外合作的平臺,成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力量和技能社會的有力支撐。
國家賦予了學校培養“三農”人才的歷史使命,四十年來國家開放大學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為服務“三農”,為農業農村領域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貢獻了重要力量,在農民教育和農村人才培養、服務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等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寶貴經驗,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三農”人才。國家開放大學所實施的開放教育由于具有時空自由、資源共享、系統開放、便于協作等特點,使得其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終身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時代,要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遠程教育扶貧和鄉村振興建設,將知識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實現知識、資本、文化的跨時空流動,從而達到消除貧困、傳播知識文化、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
二、開放大學助力鄉村振興的模式和路徑
基于自身辦學理念和優勢,采取“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方案,能最大程度發揮國家開放大學價值與作用,消除農村與城市的數字鴻溝,發揮巨大的輻射效應,快速改變農村地區教育與文化生態,更好地解決農村教育和農村發展建設低水平循環的問題。
(一)以增強體系能力為主線完善創新體制機制
《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國家開放大學進入深化改革新階段,以及學校總體上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新形勢下學校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既要適應這一重要階段性特征,也要借參與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機遇,滿足內外部環境變化的新要求,推動學校力量布局、資源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進一步體系化、協同化,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二)成立鄉村振興教育研究院,開展相關研究
成立鄉村振興教育研究院,不僅是學校完成國家使命的責任和擔當,也是學校提升美譽度和影響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必須抓住的機遇。研究院要立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吸引、匯聚國內外相關領域資源,面向現代化、面向鄉村、面向未來,開展鄉村振興政策咨詢和規劃服務、鄉村振興教育發展課題和項目研究,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為政府出臺、完善相關政策提供有效研究支撐,致力于成為中國鄉村振興(教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專業化智庫,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成為推動學術創新和理論創新的重鎮,成為國家開放大學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重要平臺。
(三)開展學歷提升教育,培育“三農”本土人才
加強面向新型職業農民、農業企業職工、村“兩委”干部、返鄉農民工、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等“三農”人才培養,為鄉村振興尤其是貧困地區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按照“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原則,采取彈性學制和靈活多元教學模式開展學歷教育,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實效性。創新“農教融合、半農半讀、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遠程教室、移動教室、培訓大篷車等形式的送教下鄉服務,把專業建在農業產業鏈上,把教育和培訓辦在田間地頭,就地就近培養農業農村人才。
(四)廣泛開展涉農培訓,助力增收致富
支持并推動縣級開放大學(國家開放大學地方學院、學習中心)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雨露計劃”“春潮行動”等政府補貼性培訓項目,面向農村留守婦女、大齡低技能人員等,開展家政、養老、護工、育嬰、手工、種植和養殖技術等領域實用技能培訓,使其掌握就業創業一技之長,增收致富。
(五)提升基層開放大學(學院、學習中心)參與鄉村振興的基礎能力
一是加強涉農專業和課程建設。基層開放大學要圍繞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優化專業結構,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國開總部及分部要加快傳統農業類專業的改造升級,提升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鼓勵開發對接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專業,開辦適合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的特色專業,強化涉農專業點建設。加強服務“三農”的網絡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二是加大對涉農教師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完善“雙師型”教師評定與職稱評定標準,鼓勵聘用在農業生產一線工作、經驗豐富的農業技術服務人員和“土專家”“田秀才”兼任教師。三是推動涉農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與相關科研院所、農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種植養殖大戶共建共享一批集實踐教學、研發與推廣、大學生創新創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于一體的農科教人才培養基地、實訓基地和鄉村創業孵化基地。四是整合國開現有資源,搭建農民教育和培訓數字化資源共享及公共服務平臺,推動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數字化學習資源共建共享,實現信息發布、教育和培訓資源、資金使用、創業就業、人才評價、社會保障等功能的互聯互通。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終身學習賬號制度,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本文獲“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主題征文二等獎,作者為實驗學院黨支部姚文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