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發力“一帶一路”建設
從國家到各省市,從高校到職業院校再到企業,區域特色顯著的“一帶一路”教育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大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普遍開展時間較短,很多工作仍在推進中。認真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教育活動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記者欣喜地發現,作為作用更及時、更直接的一種教育形式,高校繼續教育也正在為“一帶一路”教育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涌現出一批勇抓機遇、積極探索、善于落地的典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讓中國繼續教育走出國門,站在更大的舞臺上培養人才,在擴大繼續教育外延的同時,將推動繼續教育學院原有業務的轉型升級。
國家倡議下的中國教育使命
“當前,中國主要節點省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網絡已經基本形成。踐行教育使命,中國高校、職業院校,以及中國企業積極響應國家倡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它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旋律之一。“一帶一路”建設既為中國發展提供動力,又為世界發展創造機遇。目前,其重點任務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要實現這“五通”,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教育行動
“一帶一路”沿線包括65個國家及地區,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9%,而人口占63%。因此,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尤其是復合型人才培養首當其沖。為推動與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國家及各省市推出許多相關政策,并開展了大量的教育活動。
從國家層面看,2016 年7月,教育部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自2016年9月起,先后兩批與甘肅、寧夏、內蒙古、吉林等14省(區)簽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共同統籌協調國內外優質資源,培養大批共建“一帶一路”的急需人才。主要節點省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網絡已經基本形成。2017年5月,為吸引沿線國家優質留學生資源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承諾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獎學金新生名額。
與此同時,各省市根據自身區域特色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縱觀各地實際推進情況,地域影響顯著,尤其是與教育部簽署合作備忘錄的省(區)。
如甘肅省圍繞國家向西開放大門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加強與阿拉伯國家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建立一批中阿聯合研究機構和智庫;福建省立足高等教育優秀學科和特色,以華人華僑及其社團影響力為橋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力傳播中華文化;貴州省依托“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永久舉辦地的機遇,廣泛開展與東盟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海南省重點加強與海上絲路國家及中東歐國家和中亞國家在人文交流、雙向合作辦學、雙向留學等方面的教育合作與交流……此外,北京市、河南省、河北省等也紛紛開展相應工作。各省市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性由此可見一斑。
“一帶一路”建設高等教育在行動
在國家的大力提倡及各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熱情水漲船高,高等教育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合作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觀察記者發現,除了傳統的合作辦學,高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形式還包括成立各種研究院、創建合作平臺、建立培訓基地、開展學歷或非學歷教育等。
作為一流高校代表,2017年,清華大學與中國僑聯聯合發起成立清華大學“一帶一路”倡議研究院,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事業的高端智庫;西安交通大學2015年發起并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短時間內就吸引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余所高校加盟,并與西安國際港務區和陸港集團簽訂《“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絲路國際學院……
“一帶一路”建設中,民心相通是基礎,民心相通語言首先要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達65個,官方語言就有近60種。北京外國語大學計劃在2020年前開設100種外國語言培訓,全面覆蓋“一帶一路”沿線所有國家的官方語言;西安外國語大學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多語種語言服務平臺,建成“絲綢之路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
校企合作是挖掘“一帶一路”人才紅利的第一步,可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在服務“一帶一路”校企合作方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已與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空客北京等企業簽訂實習基地協議,并與順豐速運、寶馬中國等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方案等;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聯合中興通訊、泰國正大集團建立“中興正大一帶一路學院”,培養懂得尖端技術的通信工程專業高素質應用人才……
在面向行業辦學的高校中,也涌現出一批代表。西南交通大學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開展一系列海外教育培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立絲綢之路學院,開展針對沿線國家的地質資源環境研究和人才培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攜手石油石化企業,將油氣地質與勘探、鉆井和集輸等方面的多項重大技術創新成果應用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油氣勘探開發和油氣集輸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開大(電大)系統也在積極發揮自身的互聯網優勢,部署“一帶一路”教育活動。如西安廣播電視大學不僅建立西安漢唐文化網絡學院,還建設了西北首個對外漢語教學網絡平臺——漢唐華語網,填補了西安市對外漢語在網絡教學領域的空白;2016年,江蘇開放大學與新疆伊犁電大簽訂合作協議,作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教育合作的初步探索;2018年,寧波電大“花開新絲路”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成功獲批寧波市首批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合作特色人文交流平臺。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從各參與高校情況來看,不僅有一流大學,還有眾多普通高校,他們依托各自的專業、學科或地域優勢,逐步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教育活動的開展。
“一帶一路”建設的職教先行軍
2018年1月,在李克強總理和柬埔寨首相洪森見證下,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柬埔寨勞工部、西港特區在柬埔寨總理府舉行《加強職業培訓的三方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成為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代表之一。
事實上,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更旺盛。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帶來了契機。
以廣西省為例,廣西省作為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前沿窗口,近年來與東盟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增多。不僅搭建了許多職業教育交流平臺,還涌現出眾多典型職業院校。其中,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與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印尼西爪哇省共建汽車學院,為該公司印度尼西亞生產基地定向培養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籌建“中國-東盟軌道交通國際職業教育集團”和“東盟國家軌道交通師資培訓中心”。
研究沿線國家需求深入推進是關鍵
除了高校和職業院校,還有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正在慢慢轉向“一帶一路”教育市場,它就是教育企業。偉東云教育輸出職業教育平臺和高等教育領域的產品等,把中國的優質教育資源沿著“一帶一路”倡議布局到非洲;網龍華漁教育通過B2G、B2B、B2C方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市場;2017年,VIPKID正式啟動在線少兒中文教育平臺“Lingo Bus”,采用在線1對1授課模式,開拓對外漢語市場……
需要指出的是,創建聯盟是“一帶一路”教育活動最為普遍的形式,不同層級、不同領域的聯盟紛紛成立,為“一帶一路”教育增添助力。
從國家到各省市,從高校到職業院校再到企業,縱觀中國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整體情況,記者發現,雖然“一帶一路”教育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大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區域特色顯著,但更多集中在一流高校、行業高校和職業院校。與此同時,普遍開展時間較短,很多工作仍在推進中。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教育活動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未來,要想更大程度地發揮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人才培養與智力支持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國家層面應發布“一帶一路”教育發展路線圖,將教育納入“一帶一路”建設框架。地方政府應明確其“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規劃,為規劃的實施落地提供方方面面的保障,并整合各類教育機構,以便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際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作為“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的主體,學校應借助區域優勢,基于各自的專業特色,認真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加強課程設計,培養真正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求、有國際視野和應變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記者欣喜地發現,作為作用更及時、更直接的一種教育形式,高校繼續教育也正在為“一帶一路”教育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涌現出一批勇抓機遇、積極探索、善于落地的典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讓中國繼續教育走出國門,站在更大的舞臺上培養人才,在擴大繼續教育外延的同時,將推動繼續教育學院原有業務的轉型升級。(2018-04-26在線學習作者:盛雪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