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開放大學資源部(數字圖書館)部長程罡:共同營造一個“正循環”的資源生態
導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各行各業都面臨著考驗。在線教育行業以獨特的優勢,全力投入到抗“疫”戰斗中。作為行業媒體,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在線學習》雜志將持續推出在線教育“大考”系列報道,報道行業的戰況,凝聚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探究這場“大考”帶給行業發展的思考。
國家開放大學資源部(數字圖書館)部長程罡
未來在線教育學習資源的發展趨勢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結構的優化、生態的培育和智能化的配置。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當下,全民轉戰線上教育是特殊時期的一個替代策略。轉戰線上,方式很容易實現,但屏幕后龐大的學習資源該如何組織呈現?這些資源是否夠用?內容是否適合?能否為在線教學提供更好的支撐?日前,本刊記者對話國家開放大學資源部(數字圖書館)部長程罡,深入了解疫情之下國家開放大學的應對之策,以及他對構建未來教育資源生態的思考。
全面跟進 欲速且達
記者:疫情期間,國家開放大學推出系列舉措,服務“停課不停學”,請您對此介紹一下。
程罡:春節前夕,疫情肆虐。這樣的特殊時期,對于大中小學校來說,線上教育已經成為剛需。國家開放大學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校內學生線上教學的準備,另一方面應該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面向社會共享優質課程,幫助有需要的學校和廣大師生解決“燃眉之急”。
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停課不停學”成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大中小學的主要防控措施。國家開放大學積極響應,根據《教育部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相關要求,發揮信息化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優勢,服務“停課不停學”,滿足國開師生和其他院校師生和社會大眾的多樣化教學需求。
央視朝聞天下報道國家開放大學免費開放多平臺供學習
經過統一部署和精心準備,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校內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從2020年1月28日開始,國家開放大學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鍵舉措,為國家開放大學400多萬師生的在線學習提供資源保障,并向社會大眾和其他院校師生提供應對疫情的一系列在線課程和平臺服務的解決方案。具體舉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加快校內的在線課程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做好教學保障。今年寒假,國家開放大學的全體教師和課程制作單位都緊鑼密鼓地投入到在線課程的建設中,很多教師和課程設計師整個寒假期間都處于繁忙的工作狀態,預計到3月中旬將完成100余門舊課改造、200余門新課上線任務,基本實現必修課的網絡課程全覆蓋,為本學期國家開放大學400余萬學生“停課不停學”的戰略部署奠定了資源基礎。國家開放大學出版傳媒集團加班加點地制作數字教材,截止到3月2日完成了790本教材前兩章內容的數字化加工,無法到校領取紙質教材的同學可以通過開放云書院平臺免費獲得數字教材前兩章,不讓疫情耽誤3、4月的學習,并減免了國家開放大學湖北分部和武漢分部6萬余名學生的教材費用400余萬元。同時,國家開放大學充分發揮辦學體系的資源優勢,想方設法積極籌措,很多省市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主動請纓、積極援助,補上了湖北和武漢分部200余門選修課程的網上學習資源缺口。
二是免費開放多個平臺,全力支持其他院校的教學工作。探索國家開放大學優質學習資源與新媒體平臺的合作方式,通過網站平臺免費向有學歷提升需求的高等繼續教育人群開放。全國中小學、職業院校、教育行政部門和培訓機構可免費申請使用云教育平臺、“薈學習”平臺,同時配套提供3000余部數字教材,一部手機便可實現在線學習。同時,針對武漢地區的高校和職業院校免費提供在線教學平臺、在線課程和數字教材服務。
三是快速整合精品資源,向社會大眾免費提供一系列精品課程和知識服務。目前免費提供涵蓋公民素質教育、健康生活教育、三農教育、社區教育等主題的“院士專家講座”515集、國家開放大學大講堂20個系列(共16900分鐘)、五分鐘課程3.7萬門、通識課程80門、職業技能教育課程上百門,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學習需求。
四是應對疫情,服務校園防疫、社會大眾居家防護的學習需求,策劃和開發了疫情防控的系列微課程。
做好遠程教育的主力軍、“國家隊”
記者:您提到,為服務“停課不停學”,服務校園防疫、社會大眾居家防護的學習需求,國開開發了一系列5分鐘課程。與免費開放的教育資源相比,重新建設開發課程的成本和難度更大。做出這個決定時,有沒有什么顧慮?
程罡:這段時間,學校各個部門通力協作,自主開發了新冠病毒防控系列微課60個,疫情期間心理輔導系列微課13個,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開發了面向大中小學的科學防疫“開學前第一課”,相關視頻課程和電子教材都已經向社會免費開放,推廣使用。這段時間比較特殊,開發課程的難度和挑戰更大。一方面要加快進度,保障時效性;另一方面還要更加嚴格地要求質量,關鍵時刻的關鍵信息傳遞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同時,在錄制過程中,還要充分保證專家和制作人員的人身安全。當然,因為有了權威專家的參與,這些課程才可以及時向大眾和學生傳達科學的防疫知識和精準指導實踐的操作指南,我們覺得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克服困難也需要搶時間完成。
記者:按照原來的資源建設周期,這樣的課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完成?資源推出后,社會反響如何?哪些課程更受歡迎?和預期一樣嗎?下一步還有哪些舉措?
程罡:按照常規,制作這些課程起碼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但現在為了能盡快用得上、看得到,國家開放大學出版傳媒集團、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的制作單位和主講專家、合作機構犧牲假期時間,加班加點將課程趕了出來。
目前的數據顯示,主要有三類資源比較受歡迎:第一類是面向大眾的防疫類專題課和知識科普的課程。第二類是面向教師培訓的課程。因為前一陣還在假期,大部分學生還沒上來,更多的是教師在為開學后的線上教學做準備。第三類是面向高校、職院等學校機構提供的學歷教育課程,因為大部分學校可能以前建設了一部分可以在線上運行的課,但是一下子要拿來出全學科的完整在線課程體系比較困難,所以他們也都在校外尋求成熟的課程來滿足開學后教學的需要。國家開放大學因為長期從事遠程高等教育,積累了相對完整的、成體系的課程資源以及配套的線上教學解決方案。目前各個院校無法正常開學,但即使學生不能返校,也要通過網上學習的方式“不停教、不停學”。我們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為有需要的機構提供合適的課程。同時也會重點關注國家開放大學在武漢和湖北等重點疫區的師生教學需要,對口提供幫助。
以上這些資源在疫情期間已經有幾百萬用戶、數千家機構受益,應該說還是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下一步我們計劃根據前期的使用情況和反饋效果,進一步整合優質資源面向社會開放。
記者:要實現高質量學習,離不開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國家開放大學是怎樣保障并提高學習資源質量的?
程罡:國家開放大學作為我國遠程高等學歷教育的主力軍、“國家隊”,一直高度重視學習資源的質量。一方面,我們長期以來形成了“名師名教”的辦學傳統,即每一門課程都盡可能地邀請這個領域一流的專家學者來作為教材主編、課程主講,深度參與資源建設。另一方面,國家開放大學始終以先進的教育技術作為課程開發、教學和傳播推廣的重要手段,讓專家學者提供的專業知識能夠更好地轉化為易于理解和吸收的課程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探索了印刷教材、錄像教材、CAI課件和網絡課件、網絡課程、五分鐘課程(微課程)、全媒體數字教材等多樣化的資源建設形式,以及一整套的建設標準、流程和質量保障環節,以此不斷提升資源建設的質量。最近我們也在探索“走出去”的機制,通過在線開放課程、新媒體平臺等方式把我們的學習資源推出去接受社會和市場的檢驗,并獲得更多的反饋來幫助我們改進學習資源的質量。
一場全民參與的在線教育
記者:疫情時期,學校在提高資源質量和重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團隊是如何解決的?對此,您有怎樣的思考?為打贏這場“戰役”,涌現出了哪些感人的事跡或動人的故事?
程罡:2003年“非典”期間北京就是重災區,當時大家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所以新冠肺炎疫情剛暴發時,我們就意識到今年很多學校必須通過遠程的方式來保障正常的教學工作。作為教育部直屬的新型高校,國開本身具備四十年的遠程教育辦學經驗和豐富的優質學習資源,因此希望在做好校內工作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相關部門、企業的同事們都在一起想辦法、出主意、抓落實。很多同事從大年初一、初二開始每天都處于非常繁忙的工作狀態,夜里一兩點甚至三四點,同事們都還在討論相關問題和解決方案,但是大家毫無怨言、默默奉獻,在關鍵時刻展現出了國開人應有的精神風貌。一些知名企業如華為、騰訊、阿里、百度、美團、超星、好未來等,了解到國家開放大學的開放資源專項行動后紛紛主動聯系我們,快速調集力量免費給我們提供了一大批有特色的高質量課程資源,在這里我也想向他們再次表示感謝。這些努力毫無疑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除了使用人數、點擊量的節節攀升外,我們還獲得了不少用戶的正面反饋。很多學校、教師一開始的想法是采用在線的手段作為無法面對面上課的臨時解決方案,后來漸漸發現在線教學的優勢和魅力,非常樂意在今后的常規教學中更多地融入在線教育,提升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管中窺豹地看到中國社會各行各業疫情期間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也充分體現了我們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以及中華民族凝聚團結、敢于直面困難、善于把挑戰轉化為發展動能的優秀品質。
其實相對于一線的醫護人員、疾控科研人員、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基本物資的勞動者來說,我們在后方能做的事情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比如我們的武漢分部、湖北分部的校區都有被改造成方艙醫院的任務,那邊的老師連續幾天不眠不休地工作,以保障方艙醫院的病患和醫護人員能夠順利入住;全國電大系統紛紛捐款捐物,馳援湖北和武漢;我們還有很多學生直接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目前學校正在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擬在今年出臺專門的獎勵計劃,表彰在抗疫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學生。
從痛感中產生改革升級的力量
記者:您對未來的在線教育學習資源有怎樣的愿景和期盼?
程罡:面對這次突發的疫情,互聯網教育行業快速應對,給中國教育界乃至全國老百姓都做了一次在線教育的大普及和大掃盲。特別在學習資源方面,經過幾十年來的積累,特別是近十年教育信息化投入增加,在線教育企業蓬勃發展,慕課運動的推動下,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各個方面的資源量都很充足,但是通過近期的大范圍應用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我認為,未來在線教育學習資源的發展趨勢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結構的優化、生態的培育和智能化的配置。
質的提升是指在課程和學習資源品質上,學習者有了更高的期待。以前電視上、網上的學習內容不多,所以只要找到好的老師錄下來、播出來,大家就如饑似渴地學習。現在整個社會知識爆炸、信息爆炸,這時候我們的學習資源質量就更加重要。除了科學性、知識性要靠譜,還要更加重視學習資源的傳播特性,也就是說投放出去后是不是易于被受眾理解,大家是不是愿意分享傳播。在這個過程中,更加優質的學習資源將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多學生的關注,從而使課程內容的創作者得到更多的回報和動力去不斷改善資源的質量。
結構的優化是指學習資源的分布要更加合理。現在一些熱門的領域,如中小學培訓課程、IT/財經/法律等職業技能課程,會有特別多的內容提供者、課程開發商,這是因為市場大、受眾多。一些“硬核”學科關注的人雖然不多,但對于國計民生卻很重要,要吸引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這些領域,為國家儲備人才,也需要開發優質的學習資源。就像經濟運行需要市場經濟和宏觀調控共同發揮作用一樣,在結構優化方面,也需要國家政策引導以及“國家隊”來承擔一些專項任務,保障合理的課程結構。比如這幾年國家開放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以及一些頂尖的社科研究機構合作,開發了一系列高品質的網絡思政課、科學普及課、科技前沿專題課、優秀傳統文化課,就是出于這個目的,也產生了比較好的社會影響。
生態的培育是指在線教育的學習資源建設和共享,需要整個行業來共同營造一個“正循環”的生態。目前在線教育機構數量雖然特別多,但各自為陣、以鄰為壑的現象較為明顯,疫情期間這么多平臺同時開放,難免會給廣大師生、家長造成很大的“選擇困難癥”和使用上的不便。今后應該加大在線教育相關標準的研制和推廣,逐步形成相對統一規范的學習資源共享規范、版權規范、利益機制、學習成果登記機制。對用戶來說就像在網上買東西,選好了東西不用擔心不同的支付渠道、快遞公司這些問題,只需要一個支付賬號、一個送貨地址就可以了。國家目前在推行的學分銀行制度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要素,通過一個國家級的學分認證機構來統籌各個課程提供方的課程信息、成果信息,同時打通上下游環節,建立一個互信互認的機制,在這個生態下有序地競爭、共享、進化,我想這應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當整個行業的學習資源呈現量質兼備、結構合理、生態和諧的狀態,我們應該向多元化的學習者智能化地配置學習資源。在線教育已經走過了課程1.0、課程2.0的時代,下一個時代的在線課程應當在海量資源、開放協作的基礎上發展出智能化、個性化的特征,使得大規模在線課程從“有教無類”向“因材施教”走出關鍵的一步。可以預見,未來,來自各個教師、機構的學習資源應當能通過統一的共享和協作機制被匯聚、重組、分發,學習資源實體和學科的知識圖譜、學生的學習路線圖建立起有機的、動態的關聯。當學生帶著他特有的需求、經驗和背景來進入一門課程時,獲得的內容不僅僅是某一個老師預先準備的學習材料,而是在人機協作的環境下為他適時地提供最適合的知識養料。當然,這個愿景的達成需要整個行業的各個參與方,共同協作、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讓夢想照進現實,讓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愿望被更好地滿足、學習動機被更好地激發,學習效果才會有更大的提升。
疫情過后,我認為整個在線教育行業會獲得更多的關注,但也面臨整體優化升級的挑戰。國家開放大學自立校以來就秉持開放、靈活的教育理念,在學習資源方面,我們非常希望與廣大高校、行業企業密切合作,不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我們都迫切地希望和這一領域的高水平機構、專家學者攜起手來,為建設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添磚加瓦,做好學習資源的基礎性支撐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