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強調雙元制職業教育依然是經濟發展支柱
4月初,德國聯邦政府發布《2017年職業教育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聯邦職教所同時發布《2017年職業教育報告的數據報告》。《報告》圍繞提高雙元制職業教育吸引力及貢獻力、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提升職業教育質量以及促進職業教育與整個教育體系的溝通銜接等德國2016 年政策重點,梳理總結了政策措施實施成就,綜合展示了德國職業教育當前發展情況。
《報告》強調,“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保持和增強德國經濟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支柱,也是社會穩定團結和諧的核心”。聯邦職教所(BIBB)的數據報告也強調,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作為經濟強國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根本保障”。德國“職業教育的小議會”——聯邦職教所決策委員會在審議《報告》時強調,“雙元制職業教育一如既往是德國專業人才保障的支柱”,呼吁經濟界、工會、聯邦與各州等職業教育各參與方切實承擔德國職教法、企業章程法以及各州頒布的學校法律一致確定的共同責任和相互合作這一原則,確保雙元制體系的優勢,并共同努力,進一步保持和增強雙元制職業教育吸引力,以更好應對當前和今后挑戰。
一、職業教育保持平穩發展
《報告》顯示,德國2016年職業教育發展相比上年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一是雙元制職業教育供需關系繼續改善,改善了德國青年職業教育機會。受人口結構變化影響,普通中學畢業生減少,而職業教育崗位供給保持穩定,崗位供給總數為56.38 萬個,其中企業提供崗位為54.63 萬個,比上年增加1 400個,提高0.3%。2016年對職業教育崗位需求(新簽署合同數加在聯邦勞動署報告的未獲得崗位的申請者人數)為54.09 萬個,比上年減少2 100個,減少0.4%。供需關系對需求較為有利,供需比為1.042:1,2015 年為1.038:1。
二是雙元制職業教育規模保持相對穩定。雙元制職教體系中新簽職業教育合同52.03萬,比上年微降0.4%,企業學徒崗位空缺情況依然存在。但未獲得職業教育崗位的申請者人數微降。2016年,未獲得職業教育崗位的申請者人數較上年下降,共為2.06 萬,減少200 人,降幅1.1%。獲得其他形式教育并期待繼續進行崗位介紹的申請者人數也微降,減少200人,降幅0.3%,總人數降為6.01 萬。
三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較高。雖然實際開展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企業的比例微降(2014年為20.3%,2015年為20.0%),但除微型企業外,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及大型企業參與率均提高。考慮到德國僅有約57%的企業具備開展雙元制職業教育資格,意味著1/3以上具有資格的企業實際參與雙元制職業教育,接收學徒開展培訓。
四是難民潮對德國職業教育帶來重要影響。由于難民和移民增加,德國過渡體系(即中小學畢業生進入職業教育及其他接續教育的過渡性措施的總稱)新學習者顯著增加,從2015年 26.62萬增加到2016年 29.88萬,增長12.2%,與德國政府政策預期相符。針對難民職業教育成為政策重點,2016 年德國為移民和難民中青年人實施多項計劃,支持其接受多種形式職業教育,學習德語,促進融入德國社會。
二、職業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和發展趨勢基本吻合
從新學習者分布來看,職業教育結構與德國經濟結構和發展趨勢基本吻合。2016 年,新學習者最多的20個教育職業吸引近28.19 萬新學習者,占新簽合同總數一半以上,其中新學習者人數最多的10 個教育職業的新簽職業教育合同占新簽合同總數1/3。而這些教育職業也屬于德國吸納就業最多的行業。新學習者最多的教育職業為管理與文秘,近2.87萬人。信息技術類職業學習者人數在各教育職業中學習人數排位整體上升。其中信息技術上升幅度最大,從第14 名上升為第11 名,新學習者人數為1.21 萬,提高9.4%,反應了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與當前德國經濟和社會中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不斷發展與應用日益廣泛的發展趨勢相符。與此同時,受網絡銀行以及網點集中化影響,金融服務領域的新學習者人數減少,新學習者為9 400 人,減少16.9%,從第12 位降到第16 位,符合經濟發展的預期。
三、職業教育發展顯著特點
1.職業教育依然是青少年多樣化成才主渠道,在中等教育中主體地位保持不變
高中階段各類職業教育教育學生仍是絕對主體。雙元制職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職業教育的主要途徑,吸引力不減。2005 年至2015 年來,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新學習者與全日制學校型職業教育新生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在7:3水平。與此同時,雙元制職業教育對學習成績較好者吸引力不斷增加,成為雙元制職業教育新學習者中第二大群體,超過主體中學畢業生。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融通性增強,銜接更順利。2016年,德國當年獲得高校入學資格共45.33萬人。通過職業教育途徑獲高校入學資格共15.60萬人,占全部高校入學資格人數的34.41%,占當年全部應用科技大學入學資格獲得者99.2%,普通高校入學資格者16%。
2. 積極推進職業教育4.0,應對數字化發展人才需求
自2013年聯邦職教所所長提出職業教育4.0概念以來,德國積極適應工業4.0要求,謀劃職業教育發展。2016年,相關部門啟動實施具體項目和措施,推進職業教育4.0建設。如啟動實施“職業教育4.0 —適應未來數字勞動的專業人才資格與能力”倡議,分析數字化對職業資格要求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影響,從而更好預測未來資格需求,并為開發相關新教育職業及修訂更新職業教育教學規范標準提供依據。“促進跨企業培訓機構及能力中心數字化”特別資助計劃,支持跨企業培訓機構改善裝備條件,開展教學改革創新,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數字化。繼續推進實施“職業教育中的數字媒體”計劃,推進數字技術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中的應用。“面向未來職業繼續教育創新方案”重點資助計劃,對已有職業繼續教育形式進行審核和評估,結合數字化以及技術發展等因素對繼續教育的影響,對職業繼續教育進行重新設計。聯邦勞動部頒布《勞動4.0白皮書》,將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作為核心行動領域。
3.職業勞動和業態改變對職業教育產生深刻影響
雙元制職業教育對學習者基礎教育水平要求提高。接受10 年基礎教育的中等教育文憑者和具有高等教育入學資格者成為兩個最大學生群體,兩個群體占雙元制職業教育新生比例為70.4%。主體中學(9 年級)畢業作為傳統上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最大群體人數不斷減少,2016年畢業生中只有不足一半(45.3%)能夠直接進入職業教育。德國工商會全德學徒招聘會上62.3%的崗位要求最低學歷為中等教育文憑(10年級畢業)。
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改變。學生專業分布發生變化。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特別是與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相關教育職業學生規模不斷擴大。職業(專業)專業教學內容及標準調整,專業間重組乃至全新催生新的教育職業。2016年,德國對9 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教育職業、8 個進修層面的職業標準進行修訂并分別頒布新的職業教育條例,同時新設置了手工業領域“輪船制造”師傅職業并頒布師傅考試條例。
每年發布職業教育報告是《德國聯邦職教法》確定的聯邦政府責任。聯邦政府年度職業教育報告及聯邦所的年度數據報告是德國職業教育各參與方制定規劃、出臺政策和具體措施的重要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