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所高校綜合管理信息化對比分析
以信息化手段推動教育治理的現代化,這也是高校在“十二五”期間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也說明了這幾年高校信息化在綜合管理信息化上的發展與進步。從“單個應用”,到“數據互通”,再到“流程再造”的發展階段,成為了這幾年高校綜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路線。
信息化服務于教學、科研主流業務,經過五年的發展,已成為共識。以校務核心業務為主干,整合包括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系統應用、教務教學管理系統應用、科研管理系統應用、后勤管理信息應用等在內的各條分支,進行資源整合、業務融合、數據積累,并漸漸形成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目標實現的重要支撐。
各個種類的應用系統貫穿在整個高校的管理過程中,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被積累、整合,在大數據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這些數據的價值也隨之浮出水面,進入信息化的核心層。
“釋放數據的能量”,是當下眾多高校管理層對信息化工作最熱切的期望。通過師生在各個應用系統中的數據情況,多維度、全方位刻畫學生和教師的各類活動,針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活動,分析學生的學業,評估學生的經濟水平,精準助學,預測畢結業狀況;針對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分析其培訓經歷、學習經歷、海外交流、職位晉升、科研團隊,從而為教師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指引。未來,在教學管理中,通過學生學習行為的數據,提供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參考,從而改善教學效果,將是高校信息化的一個潛力發展空間。
總體應用水平
兩次調研數據表明,目前高校信息化應用系統已經涵蓋到教學、科研、管理等學校主要業務上,五年間,117所高校信息化整體水平有所提升。
調研中,選擇“已建立服務師生、校友、院系、管理部門等的各類信息系統”的高校,從2011年的43所,到2016年的60所,相應的,尚在起步階段的高校則越來越少,從2011年的14所,減少到2016年的7所。信息化應用系統具體包括教學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信息門戶系統、后勤管理系統、網絡教學平臺系統、學生工作管理系統、人事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財務管理系統、設備管理系統等。
經過五年的發展,面向服務的信息化建設理念漸漸深入人心,高校信息化業務系統的重心已經從“管理業務為主的建設”逐漸轉變為“服務應用為主的建設”,信息化的應用越來越成熟,管理越來越精細化,面對個性化的需求,信息系統也能作出初步精確的反饋。根據五年前后的對比分析,我們試圖描繪出一個“人本”的信息化建設軌跡。
信息門戶已成為趨勢
高校信息門戶是面向高校教師、學生、職員和校友的大型專用網站?,F階段的門戶技術包括統一用戶認證、集成服務、安全訪問控制和授權管理等。部分高校的信息門戶實現了應用集成和數據集成,可進行內容管理與知識管理,為各類用戶提供業務操作的統一入口。信息門戶最重要的貢獻是統一身份認證及相應數據的積累,這為即將到來的云服務購買以及大數據服務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從兩次關于信息門戶建設的調查數據來看,超過半數以上的被調查高校均已經建立了集成度較高的校園門戶系統,并且逐年上升,在參與的117所高校中,建立信息門戶的學校從2011年占69.23%(81所),到2016年上升為87.18%(102所)。
校園信息門戶集成的系統有:辦公自動化(OA)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教學教務信息系統、圖書館信息系統、財務信息系統、人事管理信息系統、后勤服務信息系統、科研信息系統、設備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畢業信息系統、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和學生管理信息系統。
兩次統計數據表明,117所高校中,集成教學教務信息系統、OA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的學校最多,也均有較大的發展,從2011年的占比60%(77所/78所/68所)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占比超過70%(98所/97所/87所)。辦公OA系統(增加21所)、教學教務管理系統(增加19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統(增加26所)、學生管理信息系統(增加16所),上升比較明顯,這與高校在信息化進程中向核心業務教學、科研等的傾斜有很大關系,表明高校信息化的需求驅動力正在發生轉變。并且,經過5年的發展,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數據集成日趨完善,這也進一步說明了高校信息化的成熟度,信息化系統為師生提供服務的趨勢明顯,“人本”的核心理念得到進一步體現。
其中,門戶網站提供的內容以公共信息與公共服務為內容重點,新聞最高,兩次調查的高校基本一致,沒有變化,其次是免費郵箱、搜索引擎、網絡接入等。值得關注的是,相比2011年,2016年高校提供給師生的電子郵箱、搜索引擎、免費網頁空間、網絡社區、影音資訊等的學校減少了,尤其是電子郵箱和搜索引擎,這與社會上免費電子郵箱和搜索引擎工具、網絡社區及網盤空間的普及有很大的關系,導致師生需求減弱。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2016年底,許多社會上的免費網盤紛紛停止服務,這方面的需求有回暖的勢頭,各高校有必要進行需求調研,并做出合理的應對。
統一身份認證
在移動互聯網應用和服務日漸增長的現在,統一身份認證對保障校園各項管理系統有序運行,保障校園網數據和網絡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兩次調查數據顯示,在共同參與的117所高校中,實現統一身份認證的學校從2011年的89所(占比76.07%)上升到了2016年的106所(占比90%),提供的服務對象也向師生和教學科研傾斜。
并且在這支持統一身份認證的106所高校中,支持跨校區訪問占到87.74%,即支持跨校區統一身份認證的學校達到93所,而幾乎所有具有支持統一身份認證的高校,都支持“移動信息平臺”,但支持跨學校訪問(跨區域的聯邦認證)的仍然為數不多,說明這方面的需求仍不突出。
此外,在106所支持統一身份認證的學校中,有近一半(49.55%)的學?!爸С中葢玫谋壤背^四分之三。這說明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建立是基于應用的需求的。
數據共享與交換
數據共享的建設是信息化工作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要,尤其是公共數據庫和數據交換系統的建設,其對數據的標準規范管理要求較高,也是信息化能否得以成功整合的關鍵所在,標志著高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程度。
兩次調研的117所高校中,建立了校園公共數據庫或數據交換系統的學校有所增加,如圖8所示,2011年建立該系統的學校有74所(占63.25%),到2016年則上升到86所(占73.50%)。在建立校園公共數據庫或數據交換系統方面,985/211高校明顯好于一般全日制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這也與985/211高校復雜的數據交換需求有較大的關系。然而這方面的工作在實際運行中仍然由于制度建設等等問題,阻礙重重,未來各高校將會在管理制度上有更進一步的探討和完善。
在建立校園公共數據庫或數據交換系統的學校中,其數據類別包含有學生信息、教職工信息、科研項目信息、公共資源信息。對比2011年和2016年兩次調研數據,可以看到,117所高校中,對學生信息、教職工信息和科研項目信息進行共享的高校明顯增加。2016年的調研數據中,凡是建立了校園公共數據庫的學校,基本也都進行了學生信息(85所)、教職工信息(86所)的數據交換,而公共資源及科研項目的信息交換,還有完善的空間。
問題與建議
1.大數據離核心業務越來越近,需加強規范管理。
雖說大數據時代到來,給高校信息化發展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然而由于分析工具的缺乏,加上教育教學過程的復雜性,當前高校的數據積累尚處于原始狀態,缺乏統籌與頂層設計,仍然存在數字孤島,數據口徑不一,結構化數據與非結構化數據交錯混雜,且真偽難辨。建議:應盡快制定數據管理規范,建立保存與采用的相應規章制度,從頂層設計出發,對數據的積累與應用進行統籌規劃,除了數據共享與利用之外,還需要特別注意數據的安全與隱私保護。
2.信息化應用系統受社會化影響加大,需與時俱進,保持靈活性與活躍度。
在調研中,許多學校均提及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參與度相關。由于傳統的思維模式,導致在信息化系統應用中缺乏業務的支撐,業務部門的參與度不高,應用系統的顯示度不高,無法體現師生的獲得感。而隨著網絡社區、搜索引擎、大數據技術等社會化應用系統對高校的沖擊,建議:未來應更多考慮與社會化軟件(如微信、各種科研社區、企業網盤等)的融合,充分考慮系統兼容性與可擴展性,采納或采購成熟的社會化軟件與服務,從而既能節約建設成本,也能提高師生的參與度,保持系統的靈活性與活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