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國開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深度觀察

用互聯網思維建設未來學校

   “互聯網+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停留于對傳統教育模式的縫縫補補,而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促進教育流程再造,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學校,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今天,互聯網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帶來了革命性影響,背后蘊含著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實踐范式,它已經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所謂“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時代融合實踐的新思維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臺開放、用戶至上、免費為王、體驗為核、大數據應用等六大特征。相對來說,傳統的工業化思維是基于資源稀缺的一種線性思維模式,從ABCD,其中存在天然的邏輯關系,其特點是追求效率、標準和規模。而互聯網思維是基于資源豐饒的一種立體網狀思維,從A開始即有多種選擇,其特點是追求快速迭代、顛覆創新。所以,“互聯網+教育”不是在線教育,而是一種變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創新教育的組織模式、服務模式、教學模式等,進而構建數字時代的新型教育生態體系。

(一)打破封閉的辦學體系

傳統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學校的課程、師資以及各種設施設備都是私有的,無法被外部社會廣泛共享,盡管每位學生都希望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由于優質資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數人所壟斷。現在,這個局面正在發生改變。在慕課、微課程的沖擊下,課程資源開始共享,偏遠山區的學生也能在網上找到名校名師的優質課程。盡管現在的優質課程資源還不夠充足,但未來我們將可以在網上找到任何一門教材、任何一節課的優質課程資源。在同步課堂和在線教育的沖擊下,優秀師資開始共享。人大附中的同步課堂已經開到了新疆、寧夏、貴州等西部地區的薄弱學校,而在線教育則讓學生用極其低廉的價格在網上看到優秀教師的授課。未來,獨立教師群體將會崛起,一大批“身懷絕技”、具有冒險精神、善于運用互聯網手段進行教學的優秀教師會從公辦學校走出來,以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來擴大教育供給,推動在線教育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未來學校將會更加開放,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來辦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享受社會上優秀的教育資源。比如,北京市教委面向初中生提供“開放性科學實踐課”,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優質科技教育資源,學生在線上自主選課,之后到大學、科研院所、博物館或者高新技術企業去上課,他們不僅可以享受到最先進的設施設備,也能得到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的手把手指導,實現了對傳統科技教育的超越。

凱文?凱利指出,“把最不可能共享的資源實現共享,這就是未來最大的機會”。盡管現在的教育資源共享看起來還很初級,但已經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互聯網正在重構學校的教育功能。未來,互聯網將徹底打破學校封閉的辦學體系,學校將變成匯聚優質教育資源的“淘寶平臺”。作為一個開放的組織系統,未來的學校應該利用信息技術挖掘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學生的學習場所不再固定,隨著課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區、科技館和企業,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學。而學校本部則更多是提供學習環境、成長導師以及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最終,學校將突破校園的界限,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

(二)打破傳統的教學結構

傳統的教學結構建立在班級授課制的基礎之上。作為工業時代的產物,班級授課制強調標準、同步、統一,盡管難以照顧個性差異,但卻為機器大生產培養了大量的符合特定標準的產業工人,為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但是,當人類社會全面邁入信息時代,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不再適用。2009年,美國21世紀技能合作委員會正式提出了“21世紀學習框架”,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21世紀技能,包括“學習和創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術技能”和“生活和職業技能”。2016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總體來看,重新思考人才培養目標,建立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國際共識,這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教學結構的內在基礎。現在,已經有學校在這方面開展了富有想象力的實踐探索。比如:北京十一學校開展選課走班制,為全校4000多名學生創立了265門學科課程、30門綜合實踐課程、75個職業考察課程、272個社團、60個學生管理崗位,供學生選擇。在這些課程中,除了少數的必修課外,其余大部分是選修課程,所有課程排入每周35課時的正式課表,學生不僅可以選擇課程,還可以選擇上課時段,真正做到自主選擇,一人一張課程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通過課程整合,將學校原來的十二門課程整合為五門課程,施行跨學科教學,取消了統一的上下課鈴聲,取消了全校統一的大課間活動,讓每個班級從聽令行事變為自主安排。教學也從“老師講學生聽”變成了“半天學半天玩”,每天上午學習學科課程,下午全部是專題實踐活動,包括體育活動、社團選修活動等,學習與活動相互融合。

這些來自一線的創新實踐正在給傳統教學結構帶來沖擊,未來的教學將會打破固定的課時安排,跨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重建課程體系,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支持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私人訂制的教育,這將成為未來學校變革的主導趨勢。隨著傳統教學結構的瓦解,“互聯網+教育”將從注重教的信息化轉向注重學的信息化。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將不再基于教師的主觀經驗,而是基于豐富的客觀數據。目前,已經有學校開始嘗試使用學習分析技術改進教學,針對學生發言、老師發言、師生對話等信息,分析課堂討論模式和師生互動風格,以可視化圖表形式呈現分析結果,幫助老師進行教學反思和改善課堂教學實踐。未來,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將成為推動教育深層變革的主動力。教師可以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測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特征,評估學生的優勢潛能和最佳學習方式,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術條件下的差異化教學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幫助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三)打破固化的學校組織形態

學校是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組織機構,其形態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變遷。從夏商時期的庠序到春秋時期的私塾,早期的學校更多是一種家庭教育形態。直到19世紀中后期,美國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現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徹底解構了傳統的家庭組織結構,家庭的生產和教育功能被強制性地外移和社會化。1851年,第一部強制就學法在馬薩諸塞州通過實施,孩子們開始走出家庭,走進學校。至此,自發性的傳統家庭教育逐漸荒廢終結,公立學校以其突出的現代社會人力產業職能、特有的現代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優勢和專業高效的管理運行模式登上并占據整個教育歷史舞臺。今天,傳統學校的組織形態優勢正在退化,而劣勢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更加凸顯,尤其是標準統一、組織固化、運行機械以及在創新能力培養上的缺陷更是讓學校教育飽受質疑。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全新的學校組織形態。比如,由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等人投資的Altschool,依賴信息技術深度參與,建立有效信息系統,快速響應教師的教學需求,通過反復跟蹤、修正,獲得最高效的學校運行方式。無論學生處于何種狀態,都會定制一個最適合他的課程計劃,讓孩子能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所以,年齡本身不是關鍵,Altschool采用混齡教學,模擬真實的社會生態,幫助孩子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同時,建立學校理事會,采用扁平化的組織設計,充分考慮社會和家庭的合理訴求,教師與學生、家長合作“策劃”課程,并且“和學生一同學習”,盡量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未來的學校將打破固化的組織形態,采用彈性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根據學生的能力而非年齡來組織學習;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提供靈活的教學安排,而不是按照傳統的學期或者固定的課程結構;打破現有的學制,加強不同學段之間銜接,更好地滿足當代學生自主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富有選擇、更有個性、更加精準的教育。學校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方式也會隨之變化,學生將會更多地參與到學校的組織管理,各項學校事務都應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自主管理,培養學生成為有主體意識、道德情操、國家意識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完善學校治理結構,增加家長和社區在學校決策中的參與度,促使學校從封閉走向開放,學校與社會、家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為學生創設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間。

   (作者曹培杰;工作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正品百家乐游戏| 山丹县| 静安区| 川宜百家乐官网注册号| 威尼斯人娱乐场官网网站是多少| 百家乐官网sxcbd| 利来游戏| 百家乐的出千手法| 济州岛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龙虎台布|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 zhidu| 金百亿百家乐娱乐城| 网上百家乐官网庄家有赌场优势吗 | bet365国际娱乐| 至尊百家乐娱乐场开户注册| 宝马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新利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优惠现金| 百家乐官网美国玩法| 皇冠网最新网址| 百家乐破解秘籍| 百家乐庄河闲的赌法| 单机百家乐官网破解方法| 百家乐官网赌缆十三式| 巴马| 六合彩开奖结果直播| 六合彩百家乐有什么平码| 怎么看百家乐官网走势| 月华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免费百家乐官网缩水软件| 广州百家乐官网扫描分析| 百家乐官网单跳双跳| 老虎机游戏| 六合彩印刷图库| 大赢家即时比分网| 大发888娱乐城注册送筹码| 百家乐娱乐平台官网网| 百家乐龙虎玩| 百家乐荷官培训| 百家乐庄闲机率分析| 24是吉还是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