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談黨史】從《新青年》到“新青年”
一聲號角可以喚起希望, 一種思想可以改變歷史的走向。一百多年前,出現(xiàn)了這樣一本雜志,它較早地在中國系統(tǒng)介紹和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也就是這本雜志,助推了革命洪流滾滾向前,浩浩湯湯!它就是——《新青年》。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失敗和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的建立,使國人陷入深深的絕望、苦悶和彷徨之中:中國的出路是什么?中國的未來在何方?中華民族將何去何從?以陳獨秀為代表的進步人士意識到:要救中國,首先要進行思想革命!救亡圖存的希望在青年,而青年的希望在先進的思想。就這樣,1915年9月《新青年》雜志誕生了!
何謂“新青年”?陳獨秀在發(fā)刊詞《敬告青年》中寫道,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是進步的而非保守的、是進取的而非退隱的、是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是實利的而非虛文的、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青年應(yīng)該“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是的,青年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理應(yīng)成為社會的先驅(qū)和民族的棟梁。
《新青年》雜志的出版,就像一夜春風,使中華大地萬象復(fù)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第一批黨員、第一份黨刊、第一個黨的宣言、中文版《共產(chǎn)黨宣言》等,相繼在《新青年》編輯部誕生,《新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反對封建倫理道德,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對一代中國青年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可以說,《新青年》鑄就了中國革命的紅色起點!
毛澤東在延安對美國記者斯諾這樣談到《新青年》:“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志。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鄧小平同志回憶說:“最使我受影響的是《新青年》第八九兩卷及社會主義討論集,我做工的環(huán)境使我益信陳獨秀們所說的話是對的。因此,每每聽到人與人相爭辯時,我總是站在社會主義這邊的。”
《新青年》雜志的文章及后來的五四運動,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五四運動兩年后,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與會者的平均年齡僅為28歲。《新青年》崇尚的自由、進步、民主、科學等歷史命題,讓無數(shù)愛國青年迸發(fā)出排山倒海的巨大能量,開始了救國復(fù)興之路的艱辛探索。
時至今日,中國的發(fā)展了已經(jīng)邁入新的時代,回眸這段歷史依舊讓我們熱血澎湃,《新青年》的精神回響?yīng)q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對青年一代提出了殷殷希望“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fù)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我們看到在今年的五四獎?wù)芦@得者中,有白衣執(zhí)甲,逆襲出征的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有攻克科研難關(guān),“把夢做上天”的哈工大紫丁香學生維納微型團隊;有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鋪就致富路的好支書程桔;還有在援荊防疫站場因公殉職的王爍……當代青年正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繪就新時代屬于自己的青年畫卷,他們生于偉大的時代,不負韶華,他們正是偉大中國夢的創(chuàng)造者和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奮斗者。
從《新青年》到新青年,是一棵樹搖動了一片森林,是一滴水澎湃了整個大海,是一個呼喚引起了聲聲吶喊!從《新青年》到新青年,時代在變遷、環(huán)境在變換,不變的是紅色血脈的賡續(xù),是歷史責任的擔當,是民族復(fù)興的堅強脊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