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談黨史】緬懷先烈 牢記黨史——聆聽錢一呈同志黨課報告有感
編者按:在國家開放大學黨史學習教育中,各黨支部(黨總支)通過多種方式組織黨員積極學習黨史,并撰寫學習感悟。本網陸續擇優發布,展示自學成果,營造黨史學習教育濃烈氛圍,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增強學習意識,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80后這一代其實一直不缺少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從小就是讀著小賴寧、董存瑞、邱少云的故事長大的。先烈們的形象既偉岸又光輝,但是說實話,也同樣遙不可及。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對先烈們的事跡感覺既火熱又遙遠。直到今年4月1日集團黨總支組織的一場黨課,讓我心靈受到了極大震撼,發現英雄離我們其實并不遙遠。
這堂黨課的題目是《日記中的回聲》。主講人是教育部人事司前司長錢一呈老先生,而報告的主人公正是他的父親。錢老是出版社的資深作者,先后在國開出版社出版過《波多馬克湖畔》《相摩日記》等多部著作,由于工作上的接觸,之前對錢老的印象是一位和藹慈祥、學識篤深的老者。想不到,錢老原來有這樣一位鐵骨錚錚的英雄父親!而《相摩日記》正是其父錢相摩同志一生為國赴難的見證與縮影。
錢相摩同志出生在江蘇阜寧的一個地主家庭,雖然家境優渥,但他并未安于富足,而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的革命洪流之中。正是由于他階級出身的掩護,1947年開始,相摩同志先后到泰州、鎮江、崇明、上海等地開展地下工作。我記得前些年流行過一本書,書名叫《斷舍離》,講授如何梳理與物品的關系,意在向民眾傳遞輕物質的生活理念。但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發現原來“斷舍離”如此之難。生活在物質豐富的當下,我們尚且難以抵制物質的誘惑,相摩同志生活在物質匱乏的舊社會,能夠為了國家的希望和人生的理想,毅然拋棄所有,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即使在上海潛伏期間,相摩同志在疾病纏身衣食難濟的情況下,依然沒有后悔自己的選擇,相反正是對黨的無限忠誠和信仰,成了他活下去的勇氣和精神力量。這種對黨的無限忠誠,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我想無論到什么年代,都會永遠值得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去學習與追求。
1945年,由于叛徒出賣,錢相摩同志被秘密逮捕,隨之慷慨就義,時年29歲。29歲,正是如鮮花般怒放的年紀,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錢老講到,當他的母親前去收尸的時候,發現相摩烈士的遺體已經被敵人折磨得體無完膚……這位耄耋老人講到此處難掩悲痛之情,幾度哽咽落淚,演講也曾一度中斷,觀眾亦是潸然淚下、無不動容。錢老介紹,他從小就離開了父親和母親,是奶奶撫養他長大的,可以說對父親的印象并不深,但是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和對這位青年烈士的嘆惋,怎能不讓人扼腕悲愴!翻看《相摩日記》,在其就義前夕的一篇中曾寫道:“快70歲的老母與年僅5歲的孫兒偎依度日,值此年僅一度佳節,也不知有幾許感觸?想起來總像有個結沒有解開似的,可我絕不怨懟組織,我應該將自己獻給人民,我不能照顧母親和孩子,亦勢所必然,能為己為人民多想,也就安慰了,況今后的新年將隨生產復興計劃的實現而蒸蒸日上呢?”多么真摯的感情,我們的烈士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父子情深、兒女情長,但身為一個父親、兒子、丈夫,相摩同志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面前,毅然選擇了民族大義,放棄了自己的小幸福。回看泱泱國史,我黨正是有一大批像錢相摩這樣的同志,在危難之際秉持民族大義、共赴國難,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
回望歷史,我們知道今日之榮光,源于昨天的磨難。在新的時代,新的征程,我們須勿忘國恥,牢記黨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對于每一位黨員而言,這是我們的信仰與執念;對于整個民族而言,這是奔涌向前的不竭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