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國開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深度觀察

職業非學歷教育市場規模研究(下)

 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就業教育與培訓就是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體系可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其中職業學歷教育平行于普通教育體系中的初高中及本科教育,以培養具備實際應用能力的專業技能人才為目標,培養周期長,體系化程度高,但受眾有限(僅為職業學校在校生)。職業培訓以面向個人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培訓為主,同時包括面向企業的管理培訓、員工內訓等項目,其特點是目標集中、周期短,標準化與定制化兼備,且受眾廣泛。

   七、我國職業教育體系

   1.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市場規模

   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目前,全國共有1.25萬所職業學校,年招生總規模近950萬人,在校生2700多萬人,非學歷教育注冊學生5287萬人,共開設近千個專業,近十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我國已基本具備了大規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為了推動就業人口培訓全覆蓋,20161227日,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按照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共同編制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推動企業職工培訓全覆蓋。全面推進學習型企業建設,堅持并完善企業職工全員培訓制度,規模以上企業要有專門機構和人員組織實施職工教育培訓,加強企業大學、培訓中心等企業培訓機構建設。職工教育培訓年參與率要達到50%以上。探索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依托國家開放大學在制造業相關專業領域開展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試點。各級政府要加快成立跨部門的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推進繼續教育與工作考核、崗位聘任(聘用)、職務(職稱)評聘、各級政府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加大制造業人才培養投入力度,落實好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生均撥款制度。在實施相關重大建設工程、重點項目時統籌安排人才開發培養經費。本指南重點人才工程有關項目經費納入現有相關項目和計劃統籌考慮。鼓勵和引導社會、用人單位、個人投資人才培養。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就業經費等統籌力度,支持制造業人才教育培訓。鼓勵制造業企業、社會組織建立人才發展基金,用于制造業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企業要依法履行職工教育培訓的責任,制造業企業要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并完善監管機制。職業非學歷教育市場規模將達9800億元。

   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目標,2020年,中職教育在校生達到2350萬人,比2014年增長30%;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1480萬人,比2012年增長154%,每年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學生達到一定規模。從業人員繼續教育達到3.5億人次,是2012年的40.7倍。

 全國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貫徹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總體要求,推動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一是總體規模基本穩定。全國技工院校保持在2500所以上,年招生保持在120萬人以上,在校生保持在300萬人以上,職業培訓保持在500萬人次左右。全國對技工院校投入55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近70億元。

   中國職業教育市場規模達1.5萬億,農民工職業教育市場規模達6000億。

  2.《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

   中國不缺白領,中國缺的是懂技術的產業工人,也就是缺的是大國工匠。中國有8億農民,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是國家最主要的經濟發展戰略之一,城市化最大的核心問題就是教育和就業。

   目前中國制造業工人數量為5000萬—7000萬,高級藍領概率為5%左右,比照歐美發達國家高級藍領占制造業就業人口總數達40%的概率,中國高端藍領大約有30%的缺口。10年以后即中國制造業計劃進入工業強國的年份,中國的產業工人有望達到一億人,按照比例推算,中國制造業高級藍領工人的缺口將擴大到3000萬人—500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中國制造業要想在10年后進入工業強國的行列,至少要新培養起3000萬—5000萬的高級藍領工人。在過去30年,中國有28171萬人農民工進城務工,且大部分集中于低端制造業和低端服務領域。大多數規模以上企業的一線員工平均年齡已經逼近50歲,這批老一代工人將在未來510年逐步退休。他們留下的缺口有一部分將由工業機器人代替,但制造業75%的工作需要靠手工完成,是機器人無法替代的,高端產業工人的斷層壓力已經非常大。

   2014年《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1)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業創新中心遴選、考核、管理的標準和程序。

   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緊密圍繞重點制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并實現產業化。依托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等試點示范及應用推廣。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制造網絡系統平臺。

   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業強基工程:開展示范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組織重點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臺支撐,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制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4)綠色制造工程: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

   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開發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范,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

   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制及應用。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164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要求對接《中國制造2025》。

   教育部提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正是為了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建立鞏固的、可持續的人才和技術競爭優勢,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適應“機器換人”催生的人才需求。

   3.市場缺乏針對農民工技能學習的在線教育平臺

   目前,我國的在線職業教育平臺都是針對白領、K12、早教、外語培訓、留學、興趣教育、會計培訓、IT培訓、家教O2O等展開業務的,并且多是以題庫類型的存在。對于農民工急需的制造業、建筑業、餐飲服務業、修理業等方面的技能領域基本不涉及。不是農民不上網,而是中國農村網民眾多,缺的是沒有合適的平臺。

   截至201612月,我國農村網民占比為27.4%,規模為2.01億,較2015年底增加526萬人,增幅為2.7%;城鎮網民占比72.6%,規模為5.31億,較2015年底增加3772萬人,增幅為7.7%

   網技能缺失以及文化水平限制仍是阻礙非網民上網的重要原因。調查顯示,因不懂電腦/網絡,不懂拼音等知識水平限制而不上網的非網民占比分別為54.5%24.2%;由于不需要/不感興趣而不上網的非網民占比為13.5%;受沒有電腦,當地無法連接互聯網等上網設施限制而無法上網的非網民占比為12.8%

   網民中具備中等教育程度的群體規模最大。截至201612月,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占比分別為37.3%26.2%,其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網民占比較2015年底下降3.0個百分點。與2015年底相比,小學及以下學歷人群占比提升了2.2個百分點,中國網民繼續向低學歷人群擴散。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提出重視農村居民的教育培訓。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資源要向周邊農村居民開放,用好縣級職教中心、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學校、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和農村社區教育教學點。結合新農村和農村社區建設,有效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農家書屋、農村中學科技館等資源共享,提升農村社區教育服務供給水平。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現代生活教育培訓。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加強農村居民家庭教育指導,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社會生活、權益保護、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教育培訓。重視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和各類殘疾人的培訓服務。

   (1)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大力扶持云計算信息產業,并大力推進向企業采購政務云服務。

   201516日中國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下稱《意見》)(國發〔20155),確定的基本原則如下:

   市場主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減少行政干預,鼓勵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豐富服務種類,提升服務能力,對接應用市場。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監管政策,維護良好市場秩序。

   統籌協調。以需求為牽引,加強分類指導,推進重點領域的應用、服務和產品協同發展。引導地方根據實際需求合理確定云計算發展定位,避免政府資金盲目投資建設數據中心和相關園區。加強信息技術資源整合,避免行業信息化系統成為信息孤島。優化云計算基礎設施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創新驅動。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強化云計算關鍵技術和服務模式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探索加強國際合作,推動云計算開放式創新和國際化發展。加強管理創新,鼓勵新業態發展。

   保障安全。在現有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基礎上,結合云計算特點完善相關信息安全制度,強化安全管理和數據隱私保護,增強安全技術支撐和服務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防護體系,切實保障云計算信息安全。充分運用云計算的大數據處理能力,帶動相關安全技術和服務發展。

   另根據《意見》指出,應當探索電子政務云計算發展新模式,鼓勵應用云計算技術整合改造現有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實現各領域政務信息系統整體部署和共建共用,大幅減少政府自建數據中心的數量。新建電子政務系統須經嚴格論證并按程序進行審批。政府部門要加大采購云計算服務的力度,積極開展試點示范,探索基于云計算的政務信息化建設運行新機制,推動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促進簡政放權,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為云計算創造更大市場空間,帶動云計算產業快速發展。

   政府加大采購云計算服務的力度將培育云計算產業市場,其采購的基本方式為公開招標。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澳门百家乐秘积| 澳门百家乐赢钱秘诀| 百家乐官网怎么| 大发888娱乐场 东南网| 百家乐官网官方游戏| 三星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利都百家乐官网国际娱乐场开户注册| 天天乐线上娱乐| 威尼斯人娱乐场 澳门赌场| 百家乐起步多少| 百家乐官网书籍| 澳门顶级赌场手机版| 什么是百家乐的大路| 龍城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大发真钱娱乐城| 大发888迅雷下载免费| 玩百家乐平台| 百家乐官网下注法| 顶尖百家乐官网对单| 太阳城札记| 云鼎百家乐作弊| 高级百家乐官网桌布| 百家乐官网有几种玩法| 盈禾娱乐| 香港六合彩85期开奖结果| 巴厘岛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网站| 大发888bet| 捷豹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真人游戏网上投注 | 大发888官方sscptdf88yb| 红宝石百家乐娱乐城 | 龍城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永康百家乐赌博| 百家乐视频游戏盗号| 华硕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自动算牌软件| 百家乐官网筹码样式| 商水县| 澳门百家乐官网论谈| 真钱扎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