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征文】王向旭:瞄準高質量發展 開啟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建設新征程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開放大學近期開展了“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主題征文活動。活動共收到28個黨(總)支部提交的征文180篇,并評選出一等獎6名、二等獎9名、三等獎15名。國開之聲將刊發獲得一、二等獎的部分征文,展現學校教職工深入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成果,同時引導廣大教職工繼續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結合崗位深入思考,為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推動《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落實落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貢獻力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并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對國家開放大學而言,全面開啟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新征程,是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歷史背景與改革目標
自1979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成立以來,我校曾長期承擔學歷補償教育,為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進入普通高校的學習者提供替代性高等教育機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人口老齡化趨勢日漸凸顯,國家開放大學未來的使命任務將是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高層級終身學習機會的需求。在新的歷史階段,國家開放大學第一屆黨代會提出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宏偉目標,這一宏偉目標非常契合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高質量發展”主題。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開放大學必須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在辦學理念上,需要從重視規模數量向重視質量聲譽轉變;在辦學層次上,需要從滿足中低層次需求向滿足中高層次需求轉變;在辦學類別上,需要從以學歷教育為重,向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重轉變;在辦學形式上,需要從遠程在線為主向線上線下相結合轉變。
二、世界開放大學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從國際比較視野看,國家開放大學現有的辦學層級、學術水平、社會聲譽,與我國的大國地位及國際開放大學的發展趨勢不太匹配。從辦學層級上講,國際上大多數開放大學都擁有完整的、自主的本科和研究生學位授予權,特別是那些較為知名的開放大學,無論是發達國家的開放大學(例如英國開放大學、日本放送大學),還是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大學(例如印度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巴基斯坦阿拉瑪?伊克巴爾開放大學、菲律賓開放大學),通常都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從學術水平和社會聲譽上講,國際上大多數聲譽較高的開放大學,都主動將自己的辦學水準向優秀的普通高校看齊,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質量等方面,采用與普通高校相同或相近的標準進行自身建設,接受政府和社會所開展的大學排名、學科評估等外部監督評價。從辦學類型上講,在人口老齡化較明顯以及普通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等,為了應對激烈的生源競爭,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開放大學通常都需要采取基于校園的面授教育與基于互聯網的遠程教育并重、研究生教育與本專科教育并重、非學歷教育和學歷教育并重的策略。
三、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體系龐大復雜,管理難度大
國家開放大學龐大的辦學體系是一把“雙刃劍”。其優勢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各級開放大學作為一個整體,擁有龐大的招生規模,國家開放大學在冊學生人數能夠長時間保持世界第一便得益于此。超大的學生規模既有益于產生規模效益,也有益于通過“體量”在國際同行中獲得一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其劣勢在于,各級開放大學在“人、財、物”等方面幾乎完全獨立,利益關系錯綜復雜。面對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系,管理難度非常大,數百萬學生背景各異,師資、課程、教學、考試各方面情況都很復雜,想要形成統一的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質量,需要解決的矛盾也非常多。
(二)科研實力較弱,學術影響力不足
在國內學術界,我校科研成果的數量和影響力與國內一流高校相比差距明顯。以教育技術和遠程開放教育領域八本CSSCI期刊發表的論文為例,近五年來(2016-2020年),國家開放大學的發文量僅排在第14位,不足第一名北京師范大學的六分之一。詳見下圖:
數據來源: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采集時間:2020年12月13日,八本CSSCI期刊分別為:《開放教育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遠程教育雜志》《中國遠程教育》《現代遠距離教育》《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技術、遠程教育、開放教育是我校的特色和優勢學科(研究領域)。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上,特色和優勢學科(研究領域)的發文量都遠遠落后于諸多普通高校,其他學科的情況可想而知。
在國際學術界,情況更不樂觀。以遠程開放教育這一研究領域為例,近五年來(2016-2020年),以國家開放大學為署名單位的作者在該領域最權威、影響因子最高的兩本SSCI期刊上僅發表過1篇論文,同期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39篇,南非大學36篇,英國開放大學21篇,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14篇,土耳其阿納多魯大學10篇(詳見下圖)。與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相比,我校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較弱。
數據來源:Web ofScience數據庫,采集時間:2020年12月13日,兩本SSCI期刊分別為:《遠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和《開放與分布式學習研究國際評論》(InternationalReview of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三)辦學層次局限于本專科,且以專科為主
由于政策原因,國家開放大學的辦學層次長期以來局限在本專科層次,2015年才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現階段的人才培養層次仍以專科為主。以2020年秋季的招生人數為例,本專科生的比例約為2:7。辦學層次局限于本專科,且以專科為主的現實狀況,極大地限制了國家開放大學的發展格局,直接影響著學校的師資團隊、學科建設、科研質量、社會聲譽,對國家開放大學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關于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幾點建議
(一)統一思想
客觀地講,目前全校上下對什么是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為什么要建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如何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尚未形成統一的思想。建議學校各級領導加強對教職員工的思想引領,組織專題報告會進行目標解讀,使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目標在全校教職員工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確保思想上統一。
(二)迎難而上
全校上下應實事求是,客觀分析我校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問題和困難不逃避不回避,迎難而上。要充分發揮各級教職員工的智慧,充分調動各級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充分重視實現學校整體發展和教職員工個人發展的共贏,以打造世界一流的師資隊伍,培育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產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帶動并實現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建設目標。
(三)重點突破
我校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必須統籌協調,快速實現重點突破,從而以點帶面,開辟新局面,進入新征程,否則很容易陷入千頭萬緒的舊格局,原地打轉。目前最需要突破的重點有兩個:一是研究生教育。沒有研究生教育的開放大學,很難稱為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因此,建議盡一切努力,盡快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實現碩士點零的突破。二是學科與科研。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學都有其優勢學科,并在這些優勢學科具備強大的科研實力和研究成果。一流開放大學自然也要有自己的一流學科和最擅長的研究領域。建議將成人教育(包括終身教育、開放教育、在線教育、世界遠程開放教育比較研究等具體研究方向)作為實現重點突破的學科和研究領域。
(四)學術宣傳
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是新目標、新提法,必須加強理論研究。建議學校大力提倡和鼓勵教學、科研、管理人員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發表有關我校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學術論文,注重聯合普通高校知名學者開展合作研究,動員學術界權威學者為我校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積極呼吁,使肯定、支持、幫助我校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聲音和熱點話語,使有關部門對我校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具體工作(包括研究生教育和學科建設)給予更多、更大、更堅定的支持。(本文獲“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主題征文活動二等獎,作者為終身教育研究院黨支部王向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