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青年話“九個堅持”】淺談教育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集中將其概括為“九個堅持”。其中,總書記講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作為一名教育事業的從業者,我回顧自身二十年的學習經歷以及十余年從事開放教育的工作歷程,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教育要植根于人民,要以人民為中心的偉大意義。以下我將從三個方面,淺談我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這一指示的理解與感悟。
一、 教育的根本目的與意義
科學準確判斷一個事物的性質,窮其根本要看它的目的是什么,教育事業也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教育就是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教育的目的與意義。
縱觀古今,沒有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不推行教育、不重視教育。盡管歷代推行教育的方式、受教育的范圍、教育的內容并不相同。春秋戰國時期,雖有諸子百家爭鳴,但教育遠未普及大眾,士農工商涇渭分明;秦始皇雖統一文字,但焚書坑儒更使教育與閱讀成為上層社會的專屬;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有開啟,但僅唯一家之術,難就人才;隋唐開始科舉取士,此后為歷代沿襲,兩宋時期,各地官學、私學紛紛興起,此制終于晚清,綿延千余年。
回顧我國封建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焚書愚民還是八股登科,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帝王統治而已。歷史上曾有人評價唐代的科舉制度“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深刻揭露了封建時期的教育目的。歷史發展到今天,人民終于翻身做主,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成為中國人民自身進步發展的需要。只有人民進步,國家才能富強。所以從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來看,我國的教育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備受困苦的中國人民終于站了起來,我們從社會的底層,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面臨的問題也開始從“生存”轉向“發展”。
建國初期,我國各項事業百廢待興,舉國上下可謂滿目瘡痍、千瘡百孔。我黨更是高度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毛主席強調教育要“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了迅速提高人們的文化程度,國家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識字掃盲、半工(農)半讀等等,老百姓的文化程度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1977年我國的高考終于得以恢復,這對我國教育事業乃至整個中國的未來發展都是極具歷史意義的大事。中國教育事業的春天來了,高考的恢復使很多懷揣教育報國之志的有志青年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鄧小平同志講“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即成為黨史教育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普及義務教育,擴大高校招生……。教育的發展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促進了我國的各項事業的快速進步與發展。
隨著我們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中國人民已經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幫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社會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無不受到黨和國家教育的滋養,人民始終是教育發展的中心和主體。
三、 新時代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特點與新需求。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始終把教育工作放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新時期我國教育呈現出了新的特點,人民對教育的需求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快速普及。義務教育階段,我們越來越關心和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分數。教育已經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向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與綜合素養的提升。各地的教育政策也可窺見一斑:減輕學生作業壓力,提高體育、藝術分數占比,嚴控課外補習等等。
(二)教育與個人職業規劃越來越緊密,改變一考定終生的局面。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單一的高考升學形式正在發生變化。十九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各項政策上給予了職業院校很大的扶持力度,我們更加重視“學以致用”的意義,更強調“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對我國的人才培養結構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再一次體現了我們的教育是以民生為本,以人民為中心。
(三)教育對公民的意義是終身相伴。以往,我們經常會討論教育的階段性與實效性,但是在新的時代,我們發現教育應該是持續不斷、線性發展、涵蓋終身的。我所從事的開放教育事業更能深刻體會這一點。電大成立之初,學校的主要任務是以學歷補償教育為己任。三十多年發展以來,尤其是國開轉型之后,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既有十八歲的少年,也有八十歲的老年人;既有剛剛步入社會的職場青年,也有在崗位上成果豐碩的成功人士;既有高中畢業的學生,也有學富五車的碩士和博士。可以說在當下,受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拿到一紙文憑,而是對自己能力和素養的提升。正如荊德剛書記判斷:在未來,學歷教育、社會培訓和老年大學都將是我們開放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四)從教育形式上看,各種豐富的教育形式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5G時代的到來,從教育技術層面,我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機遇。各種形式的遠程教育、在線教育、數字教育異彩紛呈,AR/VR技術更是大有取代線下實踐實訓的氣勢。尤其是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形成越來越普及。雖然與傳統教育相比,這些教育形式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我們更要看到,這種教育形式越來越得到大眾的認可,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熱衷?!爸灰行枨?,就會有市場”,教育事業也是一樣,只要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就是適合的教育形式,開放教育將會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以上從幾個方面,簡單地談了我對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這句話的理解。就個人而言,我既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受益者和經歷者,也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參與者。我深深體會到,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是勤勞的中國人民創造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建設者。所以,我國教育發展的中心也必定是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