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國開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深度觀察

瞿振元:著力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圍繞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這一核心議題,從理念到治理再到教學,持續四年進行研討,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在2016年的國際論壇上,主題聚焦于“學生·教師·課堂”這三個關鍵詞,再次明確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提高育人水平,而育人水平的提升直接取決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礎在課堂教學,主陣地是課堂;一個連課堂教學都搞不好的學校不可能是好學校。沒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就沒有高質量的高等教育,也就沒有高等教育的現代化。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高等教育歸根結底是育人偉業。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教育制度、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全面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必須彰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

1. “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認知和發展趨勢。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首屆高等教育大會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視角和新模式”,倡導國際高等教育決策者把學生及學生的需要作為關注的重點,把學生視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并預言“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理念必將對21世紀的整個世界高等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世紀之交,美國發布了《本科教育重建--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強調“重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推動了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學改革。2015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包括教育發展在內的、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發展的17項重要目標。2015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研究報告,認為教育應當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強調“教育是一項基本人權,并且有助于實現其他各項人權”,強調“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將教育和知識視為全球共同利益”,提出把“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為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在我國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進程中,我們要進一步彰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把我們的實踐融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洪流,提供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經驗、中國模式。

2. 以人為本的理念,表現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立足于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發展和作為社會成員的成長的全面需求上,凝聚在學生主動投入、積極探索的學習過程中,體現為學生延續終身的學習與發展能力的全面提升,進而轉化成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進步的成果。

以學生為中心,要更加注重面向每個學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即將到來的時代,更是如此。那種只重視少數精英而忽視全體學生的觀念和做法,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在現代化的社會,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都是重要的,要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精英人才、拔尖人才對社會是十分重要的,即所謂的“人才興國、人才強國”。未來的學校當然應該培養出能夠成為學術大師、業界精英的各類杰出人才,但更多的是培養“負責任的公民”。培養杰出人才與“負責任的公民”并不對立,杰出人才是在“負責任的公民”的競爭中涌現的,是在實踐中成長的,這是人才成長的規律。那種“伯樂相馬”式的識才用才的傳統模式必然要讓位于競爭出才、實踐成才的現代模式。這不只是思想觀念問題,更是關乎制度安排的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就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培養學生成長成才既要有社會的普遍性、共同性要求,又要為每個學生提供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與此相適應,學校也必然是多元化的。

3. 落實“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剛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最重要的有兩條:其一,把關注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作為學校一切頂層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二,尊重學生的發展選擇權,調動學生的發展主動性,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選擇中發現潛能、發展特長、培育創造性。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關愛每個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又有個性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這實質上是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的轉變。

以此反觀我們的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雖不乏精彩的、學生喜愛的課程,但味同嚼蠟的“水課”也屢見不鮮,課堂“低頭族”群體日趨龐大。學生“手機依賴癥”越來越嚴重,有的高校實行“無手機課堂”雖能一定程度上讓“低頭族”在上課時不再那么依賴手機,但卻不能保證他們抬起頭來認真聽課。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知識傳播方式、獲取渠道發生重大改變的今天,反躬自問我們的課堂教學方式有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如果說有改變,那最集中的改變可能就是由照“本”宣科變為照“屏”宣科,用PPT代替“粉筆+黑板”。這說明我們的教學改革實踐還只是虛應故事。提高教學質量的現實性和緊迫性,要求我們牢固確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構建活潑生動上進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全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需要研究“教”的改革,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需要研究“學”的改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創新“教”和“學”的技術手段乃至教學形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久久為功,構建活潑生動上進的師生學習共同體。

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也是教學過程的本質要求。師生學習共同體要以學習為中心任務、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將課內與課外、線下與線上等多種學習方式結合起來,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聯系緊密、互動頻繁、友好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達成師生共同成長的目標。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揚棄與超越。

1.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師生學習共同體的主導。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并不否認教師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主導作用,而是要強調“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在教學場域中,教師和學生是兩大主體,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全體教師和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一個也不能少。教師既是教學的設計者,也是實踐者和推動者,是影響和決定教學質量的主導力量。因此,我們“需要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需要涌現一大批好老師”。

2.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教師依法執教,破除束縛高校教師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活力。今年9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的基本要求,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要求所有教師都必須承擔教育教學工作,都負有關愛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責任,要將人才培養的中心任務落到實處;要求堅持服務國家需求和注重實際貢獻作為科研工作評價導向。這些既是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未來高校教師發展的方向。

3. 提高教學質量需要教師的傾心教學和敬業奉獻,但我們也要看到,教師也有自己專業發展、職業成長的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廣大教師,我們要多一份呵護與關愛,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教學工作環境,解決后顧之憂。只有當教師處處體會到站在三尺講臺上有幫助、有依靠、有歸屬、有榮耀,他們的教學信心、教學情感、教學責任心才能被激發和喚起,才能轉化成奉獻教學的實實在在的行動。“十三五”期間,我們要牢牢抓住教師隊伍特別是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這個關鍵,把支持和扶持拔尖人才與幫助培養廣大教師結合起來,使高校教師隊伍的職業能力和師德素養有一個整體性提升,為高等教育提高水平、辦出特色、由大變強、實現現代化打下最為可靠的基礎。四川大學自2014年起在全校設立“卓越教學”獎,就是讓長期從事本科教學的優秀教師的辛勤勞動得到充分肯定與尊重,構建起專注教書育人的大環境。廈門大學等不少高校建立了教師發展中心,研究和幫助教師發展成長。其他高校也有不少好的做法。我們要通過制度設計,讓高校涌現出更多的好老師,讓更多的好老師奉獻出更多的好課程、培育出更多的好學生!

4. 學生是學習共同體的主體。教師不僅要潛心研究“怎么教”,更要重視研究學生“怎么學”“如何讓學生學得好”。今天,高校已經全面迎來了95后大學生。這一群體思想活躍、自信達觀,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同時,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信息技術已全面嵌入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思維方式、人際交往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對高校傳統教學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知識建構方式的變化,依舊教條刻板地單向度、布道般的傳授知識,我們就會徹底輸掉這場教學改革!

教學改革要順勢而為,這個“勢”就包括當代大學生的學情特點與學習規律。現在歐美國家一些大學特別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如美國的“全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澳大利亞的“課程體驗調查”和英國的“全國大學生調查”等,都把對學生學習的重視與研究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們要更加主動地去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要促使學生把學習視為第一要務,學校要建設良好的學風,支持和獎勵愛學、勤學、善學的學生,特別要重視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近一個時期上海市高校“中國系列”思政課走紅,成為上海高校實實在在的熱門課程。“治國理政”“讀懂中國”“中國道路”“法治中國”“創新中國”等一批課程圍繞當下青年學生最關心的國事,由授課教師和學生開展“頭腦風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擴展視野、陶冶情操。“思政課程”開始向“課程思政”模式轉變,成為學生追捧的精品課程。上海市高校“中國系列”課程之所以受到學生的追捧,就在于它回應了大學生的關切,啟明了大學生的心智,采取了大學生喜愛的授課方式。

只有我們每個教師都重視立德樹人,都把教學視為第一任務,把教師作為第一身份;只有每個學生都勤于學習、熱愛學習,把學習視為成長的第一需求,把學生作為第一身份;只有教師和學生在一個充滿活力、生動活潑、奮發上進的學習共同體中如饑似渴地求知、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們的教學改革才能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從美好的愿景變為理想的現實。

三、課堂教學現代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其中的所有人和物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構成了育人的環境。近年來,很多學校抱著創新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的初心,活躍校園文化、豐富校園生活、開辟第二課堂、推進社會實踐、推動創新創業,收到了一定成效。在這方面,很多高校的領導和教師動了不少腦筋,有不少創新,其中很多好的做法今后應當長期堅持。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學校對課堂這個主陣地關注不夠,對課堂教學這個主業抓得不緊、不實、不力。應當十分明確:教學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育人水平,這是回歸常識、回歸本源的問題。不重視課堂教學的領導是不成熟的領導,成熟的領導應當首先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1. 課堂教學現代化,首先要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基礎。近年來,北京交通大學、燕山大學等高校以工程教育的國際實質性等效為標準、以培養我國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進行了持續的、系統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被《華盛頓協議》成員國專家高度認可。他們有很多經驗,其中,在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上,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包括畢業五年后可能達成的目標,以培養目標確定以能力為中心的對應培養環節(課程、實驗、實踐、創新、設計、活動等)和教學內容,從而全面修訂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教學大綱,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北京交通大學、燕山大學重視課程體系的系統化設計的做法也與國際上先進的工程教育經驗相吻合。如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大學就開始教學系統化設計改革,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其他幾所著名高校研究開發的CDIO工程教學改革計劃就是影響廣泛的教學系統化設計改革成果。這項改革的顯著成果就是大學的課程不再是一種模糊的“經驗”安排,也不是學生在學校“課程超市”上的隨意“選購”。當然,對不同科類學生的課程構成、要求和自由度是不同的。教學系統化設計體現的是對一定的專業人才培養的規范性要求,它們與靈活性選課、靈活性學習相輔相成,實現對學生規范性要求與靈活性選擇兩者的平衡。

目前,我國高校雖在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上仍然滯后。正如一些專家分析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設計與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聯系不緊、對應不足;課程內容嚴重落后于生產實際、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現實;課程以知識為中心,忽視能力培養,考核注重知識的記憶而不是能力的提高;重視理論課程,忽視實踐課程;通識性課程和專業性課程缺乏整體考慮,理工科學生人文教育偏弱,文科學生科學教育偏弱;課程設置封閉,忽視跨學科課程和課程的社會化;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時,不能真正把握自己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在人才培養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重點要求,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識傳授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不去探究如何達成完整的人才培養目標。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我們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使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 課堂教學現代化,必須高度重視教學方法的革新。對于傳統教學方法的批評,已經很多;呼吁教學方法革新的聲音,也不絕于耳。七八年前,學會時任會長周遠清就尖銳指出:“沒有什么時候比現在對教學方法改革的要求更為迫切、更為強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講創新、講創新能力培養,而絲毫不去觸動在人才培養中扼殺創新能力、創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騙自己。”2016年,時任教育部長袁貴仁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呼吁“掀起一場‘課堂革命’”。部長的呼吁,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對教學方法改革的急切和無奈。201610月,歐洲大學協會秘書長LESLEYWILSON在中歐教育政策智庫論壇的演講中提出,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歐盟各國的高校都在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這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方向。現在,我國不少的高校都在推動慕課、微課等,以期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一些高校為了改進課堂教學,開始對教室的容量和布局、桌椅的形狀和擺放、電子設備的功能和配置等精心設計。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以“兩主五性”的理念對傳統教室的功能進行了全新的改造。“兩主”是指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而“五性”則是指教室形態要適應教學改革的需求,具備互動性、靈活性、多樣性、先進性、舒適性。還有一些高校也在探索類似的改革。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教學方法的改革收效甚微。當前,我們急需真正“掀起一場‘課堂革命’”。這里有三點特別重要:一是“教有方法、教無定法”。好的教法來自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刻把握和對學生的摯愛。只有教師心中有大愛,手上有本事,才能凝練出體現因材施教理念的好的教學方法。二是教師在前臺、領導當后盾。教學方法的改革最深厚的力量來自教師、最深刻的智慧來自教師。好的教學方法一定是呈現在課堂上,而不是點綴在領導的報告里的。學校各級領導,要以真招實策支持一線教師搞教學、搞教改,特別要扶持青年教師練好教學基本功。要把深化教學改革的要求真正傳導到神經末梢,使“微循環”活躍起來。三是充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要著眼于“育人”,在“融合”上下功夫。教學方法的改革還要注意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成果在教學中的應用。我們真心期待著在廣大一線教師中真正掀起一場“課堂革命”!

3. 課堂教學現代化,要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作為著力方向。“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提升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不是要學生馬上去開公司辦企業,不是一場熱熱鬧鬧的運動,重要的是以創新創業教育為抓手,撬動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要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主陣地,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落實到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去。

4. 課堂教學現代化,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價值導向問題,把“育人”放在首位。學術有自由,同時,學術有責任;思想要解放,同時,講課有紀律。課堂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是彰顯國家意志和教育價值導向的主渠道。高校教師必須守好政治底線、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自覺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引領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

5. 課堂教學現代化,積極構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質量保障體系。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創新學生學業評價方式和教師考評機制,完善教學評估方法與程序。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工作持續提高質量。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關涉每一所高校,需要統籌謀劃,打出“組合拳”,讓所有高校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中都有可及性和獲得感。對此,國家既要實施重點建設,也要帶動一般,更要補齊短板。在當前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中,要重視辦好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并以此示范帶動其他高校共同提升教學質量。與此同時,還要更多關照占普通高校2/3強的地方本科高校和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高專院校。它們承載著培養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數以億計的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力量。這部分高校的建校時間大都較短,在我國1219所本科高校中,建校時間不足16年的有近700所,占近60%1341所高職高專院校基本都是在新世紀建立的,這些新建高校辦學經費比較緊張、辦學經驗不足、辦學水平亟待提升。中西部高校的困難更為突出。我們要本著補齊短板、協調發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提高高等教育發展的協調性。只有全國的每一所高校都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真功夫,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才能有堅實的基礎。

強國之本,在于重教;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國外某著名大學的一位老教師講課非常精彩,特別受學生歡迎,當最后一堂課結束的時候,全體學生起立報以持久不息的掌聲,直至老師離開教室好久,掌聲依舊在持續。學生們說,老師會在遠方聽到這“遙遠的掌聲”。真心期待我們的課堂在不久的將來也能響起“遙遠的掌聲”,響起更多“遙遠的掌聲”!

(作者瞿振元: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授)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百家乐官网专业赌徒| 百家乐官网秘| 百家乐游戏网上投注| 澳门百家乐秘积| 新全讯网网址xb112| 大发888亚洲游戏平台| 百家乐官网单跳打法| 百家乐官网娱乐平台网77scs| 百家乐官网必胜方法如果你还想继续不看可能后悔一生 | 真人百家乐官网试玩游戏| 重庆百家乐团购百嘉乐量贩KTV地址| 博彩老头排列三| 百家乐技巧微笑心法| 百家乐官网开发公司| 百家乐玩法教材| 百家乐官网游戏机破解方法| 太阳城 娱乐城| 博之道百家乐官网技巧| 太阳城百家乐网址--| 海盐县| 百家乐赌场代理合作| 百家乐官网路子分析| 百家乐官网五湖四海娱乐网 | 百家乐网上玩法| 万人迷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免佣百家乐规则| 永胜博| 百家乐游戏机出千| 博九百家乐官网游戏| 百家乐娱乐礼金| 百家乐软件稳赚| 百家乐连线游戏下载| 至尊百家乐官网节目单| 百家乐太阳城球讯网| 全讯网999| 百家乐15人桌| 真人百家乐怎么玩| 将军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实战玩法| 百家乐赌注| 现场百家乐投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