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談黨史】初升的太陽 紅色的青春
毛主席在1957年于莫斯科會見我國留學生、實習生時曾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回首我黨百年奮斗歷程,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共產黨人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斧頭砸爛舊世界;他們謀進取,圖發展,鐮刀收割新燦爛。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時,13名代表平均年齡只有28歲,最年輕的僅19歲。毛澤東34歲上井岡山,周恩來29歲主持南昌起義,國歌作曲者聶耳,他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時還不到23歲。20世紀的二十至四十年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干大事的時代,也是一個年紀輕輕就丟掉性命的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北大教授李大釗在1927年就義,那時他還不到38歲。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等我黨早期領導人和革命家犧牲時均不滿40歲。從世界政黨史上,很難找到有哪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領導層像被割韭菜一樣,一批一批地被敵人屠殺。但盡管如此,依舊有無數革命先烈為了心中的理想、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斷前赴后繼,舍生取義。最終我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時間來到百年后的今天。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在脫貧攻堅的工作中,無數青年人用自己的灼灼年華,書寫著波瀾壯闊的“脫貧答卷”。截至2020年底,共有1800多名干部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黃文秀舍棄繁華,扎根基層,一場山洪將她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張小娟、吳應譜、樊貞子……這些我們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他們把自己的汗水和熱血揮灑在中國大地上,用實際行動履行我黨“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莊嚴承諾。
9月10日,在我校召開的教師節慶祝大會上,趙婷婷老師的發言深深打動了我:帶著吃奶孩子一起上課的婦女主任、求知若渴的駐村第一書記。我既為學員們的求學精神而感動,更意識到作為國開人肩上的重擔。“一村一名大學生”,高等教育進農村。作為質量監控部的一員,我深刻體會到質量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把好教師標準、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標準和學生畢業質量標準的關口,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真正落地、發揮用處,學生才能學到真本領,掌握真知識,在生活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所學,走出貧窮,走向新生活。我們工作的價值由此體現,我們的付出也因此閃閃發光。
革命先驅李大釗先生在《青春》一文中寫道: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幸運如我們,生逢盛世,那么,工作崗位就是我們的戰場,業務能力就是我們的武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便是召喚我們前進的號角。長征五號再出發,背后的航天團隊平均年齡僅33歲。在2020年初4.2萬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后”,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95后”甚至“00后”。年輕一代已經不再是嬌滴滴的孩子,我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祖輩的囑托,在偉大建黨精神的引領下,敢于拼搏,勇于奉獻,不怕困難,不懼犧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而我們青年教師,也將努力做到宣誓詞中所說:為將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奉獻智慧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