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東西文化激蕩中走向世界
27年前,在中國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許美德助教的奔走下,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出國留學的教育學專業學生來到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學院,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如今這些留學生已經成為活躍在當今中國教育界的頂梁柱。顧明遠主編的《中國學校》英文版、許美德教授主編的“東西方高等教育碰撞”書系英文版同時由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聯合首發,人們在首發式上又憶起了這段膾炙人口的教育往事。
說起那段往事,許美德稍感“遺憾”。“我當時希望這是一個雙贏的合作,所以我也希望把加拿大的學生送到中國來學習。但是,加拿大有關方面認為,這是一項援助項目,經費要全部用來支持中國教育的發展,培養中國的博士生。”許美德說,“顧老說,你只要想辦法解決加拿大學生的飛機票,其他的我們來負責。那個時候,我們就是這樣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在兩人的努力下,中國和加拿大實現了互派教育學專業留學生。
同時,許美德也很佩服顧明遠的遠見。“他說中國其他的師范大學,特別是地處邊遠的師范大學更需要這樣的留學機會。在他的努力下,當時的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共7所大學參與了這個合作培養項目。”許美德說。
那個時候,中國開始對外開放,中國教育也在這一時代浪潮中放眼世界,尋求借鑒。
現在,“一帶一路”倡議等戰略明顯體現了中國新的戰略意圖——走出去。在這一歷史關口,中國教育也負有“走出去”,向世界介紹中國教育的歷史使命。
顧明遠說:“《中國學校》是為世界比較教育大會準備的,世界比較教育大會可以說是教育界的‘奧運會’,參加這次大會的有1000多人,包括來自70多個國家的幾百位國外專家。中國要走向世界的話,就應該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的學校。受美國學者古德萊德著作《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的啟發,我就跟我的學生一起研究中國的學校,進行問卷調查,包括學生怎么學習、教師怎么教、學校怎么管理,等等。”
許美德也體會到了中國教育的這一變化,她說:“中國現在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轉變,本來中國的國際化主要是把外邊的好東西引進來,現在中國的學者、學生在考慮怎么把中國的文明介紹給國際領域。”
許美德是國際著名漢學家、比較教育學家,研究中國教育 40 多年,她的代表作《中國大學 1895-1995 :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讓西方學界真正了解、關注中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