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勇:教師如何將多媒體更好地運用于教學?你需要給自己提出這“十問”
媒體網絡教學給教育帶來了全新而深刻的革命,在很多方面是傳統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將會有迷人的廣闊前景。
為了使多媒體更好地運用于教學,基于“生于憂患”之考慮,換個角度觀之,另類目光視之,說“冷眼”也可,說“理性”也罷,我提“十問”。
一問“情感”歸于何處?
媒體要素(如文本、視圖、音響、網頁、電子信箱等)要和情感要素(如教師的人格魅力、富有情趣的講解、師生的密切合作等)有機結合,才能產生新的整體的特殊效應。
有位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將掌聲與嘆息聲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當學生改對或改錯一個病句,電腦就會發出掌聲或嘆息聲,可謂用心良苦。但“多情”卻被“無情”惱!
先進的教學手段不應完全取代傳統教學。師生的情感交流,可能是教師的一個手勢、一次微笑、一句贊語,可能是頗有特色的板書、直觀的模型展示、具體的實物演示,而這些都不是媒體教學所能實現的。
問課堂,人在何方?問師生,情歸何處?
二問“變化”怎么應對?
課堂隨時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最顯眼的標志是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時常會產生一些不可預見的情況。對于課件固定不變的教學思路與課改要求開放性、啟發式教學的矛盾,教師應該怎么應對?
曾聽過一節幾何課,講一道題的多種證法。課件里隱藏了五種證法,教師提問學生,當學生說出了隱藏證法中的某種證法思路時,哪怕很小聲,教師都能很快聽到,繼而報以微笑,充分肯定,點擊鼠標,顯示證法。有位學生舉手說出他的思路,聲音不算小,可教師就是充耳不聞,當學生再次舉手時,教師仍目不視之——課件里沒有這種證法啊!而學生的思路雖非最優,但能證此題!
三問“他人”怎為我用?
網絡技術和資源共享,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多渠道獲得教學課件的可能,減少了教師制作課件的時間,也為充分借鑒他人研究成果創造了條件。可能是教師確實太忙,可能是制作課件使用的軟件難以轉換,可能是自己制作課件的能力有限,也可能是看見了他人課件造成了思維定勢,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拿來”就用,也不考慮是否適用于自己的學生。
我早年曾制作一個數學課件,由于當時制作課件水平不高,有相當一部分要進行板書,還有一些內容是課堂中的活動,這些都沒能在課件中體現出來。我當時不會使用“隱藏”或“鏈接”,30多頁課件中至少有十多頁是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備用的。碰巧的是,在一次異地隨機聽課時,一位數學教師竟全用了我的課件,該板書和活動的部分沒有了,不該全講的幾乎全講了,差點惹出笑話來。主動“拿來”,值得肯定;盲目“拿來”,怎為我用?
四問“思維”空間安在?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確實有容量大、速度快、操作易、效率高等優勢。然而教學是快的技術嗎?現實的情況是,由于課時緊張卻又追求容量,使用課件時畫面的切換較快,思維空間沒有留足,表面上看內容豐富,實際效果“夾生”的多。課堂里曾經生動的“抑揚頓挫”少見了,教學中意猶未盡的“留白”也不多了。教學,在某些時刻,更可能是慢的藝術。
我不時見到學生課后用優盤拷貝老師課件的情形,有時還要“優盤排隊”,喜乎?憂乎?
另一方面,如果在課件中把學生思維都用多媒體形象地展現出來,這種“展現”也很可能成為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殺手”。我們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運算和資源儲備功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而不是用多媒體的“展現”功能將學生的思維能力弱化。
五問“想象”境界存否?
兒時讀柳宗元《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老師讓我們齊讀一遍,接著大略講解詩意,特別強調“千山”“萬徑”來照應“孤舟”“獨釣”,用“絕”“滅”來照應漁翁“超然物外”之境界。然后老師讓我們一邊讀詩一邊想象詩中的情景,又請大家閉上眼睛,由老師慢慢地輕聲地拖著長音讀著詩,所有學生想象詩境。老師讀完了還讓大家伏在桌上繼續想象一會兒,我們所有同學都有了屬于自己的詩境。沒有板書,沒有掛圖,只有無配圖的課本,兒時的詩境卻在我腦海里保留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前些年當了校長,去教學巡視,忽聞教室里傳來了“千山鳥飛絕”時,我好奇地悄悄隔窗向教室里看去,屏幕上的“詩境”瞬間替換了我兒時的“詩境”,以至于我現在閉上眼睛想《江雪》詩境,竟然只有那屏幕上的詩境,而我兒時的詩境已蕩然無存。
我絕沒有否定課件在幫助學生想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只是想說,在多媒體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教學中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和創設想象的境界還能做得更好些嗎?
六問“時間”該怎樣分配?
學校里常常有這種情況:
問老師:“最近忙嗎?”答曰:“最近要做個課件,忙死了。”
指導一些青年教師參加數學教學評優活動,我驚奇地發現,這些青年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用于數學課件的制作上課件制作,是一項技術工作,是一項創新活動,是科學和藝術在教學中的體現,也是要花許多時間和精力的。
教師的教學準備,是更多地放在制作課件上,還是更多地放在鉆研教材教法上?我認為應該是后者!鉆研教材教法才是教師要用心思考、用心反思、用心打磨的!學校里確實有些制作課件的高手,但教學水平卻無人喝彩。對于課件制作與教材教法鉆研在時間上的矛盾,為師者一定要合理分配好。
七問“實驗”能否取代?
多媒體網絡技術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很多“實驗”問題。
在一次多媒體技術產品展示會上,廠家技術人員甚至說:“從技術角度說,現在中學里的各種實驗,都可以通過我們的產品解決。”
我驚異!我驚喜!我擔憂!
驚異的是,多媒體技術如此發達;驚喜的是,一些實驗條件尚不具備的學校有了一條解燃眉之急的途徑;擔憂的是,學生的動手實驗會不會被多媒體取代?
事實上,這種擔憂不是多余的。近年的聽課中,誰沒有見過用多媒體實驗取代學生動手實驗的?我在這里呼吁:對于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一些必須讓學生動手的實驗,不能用多媒體虛擬技術來代替學生的實物實驗操作!
長期虛擬實驗下去,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物操作能力、實驗誤差分析能力等將會嚴重弱化。也就是說,他們將失去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
八問“實踐”如何進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生長點。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與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被列為必修課程。其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踐與服務技能;培養學生分享、尊重與合作的精神;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社會責任心與使命感。
說得太好了!我真希望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現實的情況是這樣嗎?不完全是。至少有一定數量的涉及實踐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學生缺少實踐環節,許多“實踐”是虛擬的,是網上搜索來的。我們提倡真正意義上的“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反對具有實踐內容而缺少實踐環節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九問“文本”可否忽視?
我讀中小學時,語文老師經常這樣說:“請同學們翻開課本,我們一起看課文。”數學老師經常這樣說:“這個定理很重要,請同學們用紅色筆劃上記號,特別在‘××××’下標上著重號。”1977年,我回城參加高考復習,重拾課本,批注、畫線、小結重現,當年課堂情境歷歷在目,給我的復習帶來了豐富的情感支撐和高效的知識掌握。
我當教師時,也經常請學生在課本上寫寫畫畫,經常查看學生的課本,看看學生是否有畫(畫層次、畫要點、畫疑難)有批(眉批、旁批、尾批)有練(完成書上簡單的練習),要求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現在的一些情況是,一些課堂上出現了將教師的講解改為多媒體演示,一節課上完,課本幾乎沒動,一切盡在“屏幕”中。另有一種情況是,“書本搬家”“板書搬家”“習題集搬家”,課堂上,學生步步緊跟屏幕,師生都以屏幕為教學的中心。
源于文本,高于文本,利用文本,不唯文本,這才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課堂教學之境界。
十問“主體”如何體現?
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時空,課堂是師生喚醒各自潛能的時空,課堂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時空。可以看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即便是在網絡時代,多媒體網絡教學同樣要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建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注重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索性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就不能以教師的思維取代學生的思維;以學生為中心,更不能喧賓奪主——讓多媒體這個“賓”奪取學生這個“主”!
課間行走在教室外的走廊,時常看到多數班級里提前“屏幕登場”,有些班級還音樂漸起。上課了,拉下窗簾,光亮處就是屏幕,聲音來自屏幕,學生和教師關注的焦點是屏幕。一節課下來,屏幕是中心。學生曾在周記中用歌詞般的語言抱怨說:“哦,‘屏幕’‘屏幕’,是你是你還是你!”也有教師這樣笑著對我說:“倘若停電了,我真不知道還能不能上好課。”
網絡時代,勿忘教師主導,更勿忘學生主體!
基于上述十問,我以為,多媒體網絡教學不能忽略情感,不能沒有變化,不能拿來就用,不能思維僵化,不能破壞想象,不能費師多時,不能取代實驗,不能遠離實踐,不能忽視文本,不能主體不明。多媒體網絡教學要讓優勢“最大化”、弊端“最小化”。
倘若如此,這“十問”問出了效應,問出了價值。揚長避短用多媒體,學生幸甚,教育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