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深度觀察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多余的信息是學習的災難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6年12月3日 (發布日期:2016/12/05 ) 瀏覽次數:
近日,認知負荷理論創立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榮譽教授喬尼·斯維勒訪問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就智慧學習環境與認知負荷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針對智慧學習環境中有可能遇到的教學設計問題給出了具體建議。
交流中,斯維勒教授認為,“技術是強大的,但技術的發展無法改變人腦的認知加工系統”,無論是傳統的2D學習環境,還是目前日益興起的諸如VR技術等3D學習環境,其設計和應用都需要遵循認知負荷效應。認知負荷效應是斯維勒教授等人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經過大量、反復地實驗研究論證提出的用來指導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資源設計的有效原則。他指出,“在教學中使用任何信息技術以及媒體資源,都需首先考慮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并明確應用這種技術和媒體資源的理由。任何信息技術和媒體資源都具有局限性,若應用不當就會給學習者帶來很多不必要的認知負荷。對教育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去發現新技術在何種情況下無法提高學習效果,而當其不能夠發揮理想作用時,更應該選擇傳統的教學方法。”
針對“如何配置微課、慕課等教育資源”“如何在教育中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是否應該鼓勵探索性合作學習”等問題,斯維勒教授也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給出了建議。“過多地給與學生附加的、多余的信息是學習的災難。”他說,在設計中不能只強調豐富性,而要明確其必要性。小組合作學習也并不適應所有學習情境,探索類的強調問題解決的任務,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但是對于那些需要跟從老師學習的新知識,小組學習恐怕會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增加認知負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