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的離散數學課程改革與團隊建設(下)
四、課程教學團隊的運行機制
課程教學團隊的運行和管理機制,是課程教學團隊能夠發揮整體作用的保障,也是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的難點。我們在研究和實驗過程中,對課程團隊的管理機制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核心組教師每月提交詳細的課程教學日志和監控情況總結,詳細記錄教師及支持服務人員的工作情況。
課程教學日志包括日期、時間段、人員、地點、工作內容、工作量、結果或問題,詳細記錄教師及支持服務人員的工作情況。
監控情況總結包括省校名稱、教師人數、教師登陸次數、學生人數、學生未登錄人數、學生登錄次數、各次作業完成人數和各次作業的批改人數。
通過對教學關鍵數據的監控,有利于課程團隊及時發現問題,并找出對策,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核心組通過監控發現,在分層多元的學習支持服務模型下,大部分學生都能及時得到形成性考核作業提醒并按時完成作業,但個別省校部分形成性考核作業批改率不高,經分析發現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基于WEB2.0的學習模式下,輔導教師工作量增加,來不及按時批改作業。針對這種情況,核心組通過責任教師,督促輔導教師按時批改,同時省級電大教研組加強對輔導教師的支持服務。二是教學點的師資情況有差異,個別基層教學點沒有離散數學課程教師,而由相近學科教師兼任輔導教師,因此,承擔批改作業的任務有些困難。還有個別教學點,由于招生人數較少,受當地師資條件和成本限制,課程沒有聘任專職的輔導教師。鑒于這些原因,核心組嘗試調配其他教學點的輔導教師協助批改作業,以及遠程協助完成線上教學輔導等工作,較好地解決了問題。
遼寧省遼中縣電大由于招生人數較少、師資匱乏、資金有限等原因,沒有聘請離散數學教師。核心組了解到情況后,及時與省電大責任教師聯系,共同協商解決方案,決定由省電大責任教師與營口分校離散數學教師共同承擔遼中縣電大離散數學的教學、指導、作業批改等工作。這樣既解決了教學點的困難,又合理調配了其他地區的教師資源,實現了師資共享。再如個別分校輔導教師年紀較大,不能適應“一站式”學習模式,很少引領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省級電大責任教師了解情況后,及時與教學點的班主任取得聯系,由他代替輔導老師來完成對學生網上學習的督導工作,效果也很顯著。河南、黑龍江等電大在合理調配了本地區的教師資源,實現了師資共享方面也有很好的實踐。
但是,這種跨區域的教師資源調配,由于現有體制下的行政管理權限和薪酬分配制度,使之缺乏長效機制。
2.課程教學團隊教師網上日常教學工作可通過教學平臺報表查看,公開的報表有利于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分級監督和指導。
教學平臺報表內容包括教師的登陸次數,登陸后的活動行為,花費時間,批改形成性考核作業的情況,資源的使用情況等。通過查看監控情況總結和教學平臺活動數據報表,課程團隊可以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制定相應對策。
例如核心組在日常監控中發現個別地區的作業有雷同現象,數據顯示有少數教學點學生完成作業和教師批改的時間間隔不正常。通過教學平臺活動數據分析,確定該教學點教學實施情況異常,核心組及時通知該省的骨干教師,對該教學點的教學情況重點了解并督促改進。
但是,由于課程團隊成員的人事管理隸屬于不同的電大,核心組只能監督和建議教學點改進課程教學工作,缺乏其他有效的管理手段。
3.定期進行問卷調查,不定期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學生的意見并及時反饋給課程教學團隊成員,便于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
在課程教學改革試點中,每個學期都分別開展學生滿意度調查,核心組根據試點工作內容和目標,以網上問卷調查結合QQ及電話的抽樣訪談的形式,采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進行。
例如本課程第一期試點中,核心組發現部分作業提交率不高,經過期末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形成性考核作業題量大、題型多、時間緊和對線上完成作業操作不熟悉是導致提交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學生希望能精簡一些作業,使之既能幫助他們掌握基本內容,又不流于形式。針對這個問題,核心組對形成性考核作業進行了適當調整,減少了作業次數,形式主要有網上學習問答、學習討論、在線和離線作業、綜合作業。調整后的第一次作業是本課程的網上學習問答,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了解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是否了解課程平臺的資源分布、欄目分布和完成形成性考核作業的方法,做這樣的安排是希望借此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后要求學生在“班級討論區”中提交自己的學習計劃。為此,我們還推出了“優秀學習計劃”欄目,以增強學生的榮譽感,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在訪談中還發現,學生希望所學知識能與實際工作相結合。針對這個問題,中心教研組在課程導學中增加了“離散數學的作用與應用”,在章節導學中增加了本章內容與專業其他課程的關聯提示,在“課程拓展”欄目和聚合論、圖論、數理邏輯等三個單元的相關欄目中推出了“《離散數學》與《數據結構》的關聯”等三篇資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為什么要學習本課程、學完后有什么用,使學生了解本課程對本專業學習的重要性。
4.課程團隊定期組織全國各級電大教師參加的教研活動,公布監督和抽查結果,內容包括輔導教師評閱形成性考核作業、解決學生問題情況,以及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反饋等。
學期初,核心組通過組織全國電大相關教師參加的網上教研活動布置本學期教學任務及目標,說明考核和監控機制。學期中后期,召開課程團隊教研會議,對各省校的教學監控情況進行總結,重點對各教學點作業完成及批改情況進行講評,對評閱率較高的地區進行了表揚,對少數數據異常的地區進行了通報,形成教師之間比教學質量、比教學過程落實的氛圍,會后進行重點跟蹤。經過課程團隊共同努力,最終形成性考核作業提交率及成績較以往有了明顯提高。
例如2009年12月課程團隊教學研討會議上通報09秋12月之前的教學過程監控、形成性考核作業抽查等情況,會后有省校老師給主持教師發來郵件,表示上午的視頻會開完后覺得很慚愧,全國那么多的電大,我省電大受到了批評,我要負全部責任,保證以后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在2010年1月份對09秋學期本課程教學工作的總體檢查中,該省電大確實有很大進步。
又如,連續兩三個學期都發現個別省電大的課程責任教師對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不認真負責,對本省形成性考核作業提交與評閱情況漠不關心,使許多學生即使完成作業也得不到成績。核心組把相關數據和資料交給了他們學校的主管領導,學校領導非常重視,2010秋學期撤換了離散數學課程責任教師,以期改變落后的狀況。
通過以上幾種方式,課程團隊成員,主要是各級教師的工作得以量化和即時統計,為課程團隊的管理提供了客觀依據。
五、思考與建議
我國遠程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一是師資總體匱乏,少量的教師要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生;二是師資區域分布不均,有的專業課程在某些區域甚至找不到課程輔導教師。因此,建設課程教學團隊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益探索。
教研活動是課程教學團隊落實教學過程的重要基礎。遠程教育的課程教學團隊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依托,促使不同地域的教師跨時空開展教研活動,彼此隨時隨地進行教學成果與經驗的交流、共享教學信息與資源。本課程在基于WEB2.0技術的課程教學平臺開發了通知與公告、教研板塊、聊天室等工具,實現了課程團隊成員在一站式教學平臺上完成教學研究與交流。但是,教學平臺聊天室的穩定性還有待提高,一段時間內不發言會自動退出。因此,教研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應以成熟穩定的交流工具為主,例如視頻會議系統,QQ群等。
在課程教學團隊的運行和管理過程中發現,各地師資情況有明顯差異。比如教學點的輔導教師中,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的教師,也有習慣傳統面授的教師。雖然我們要求骨干教師根據學生在平臺上學習的數據不定期聯系教學點輔導教師,引導和督促個別網上學習痕跡比較少的學生,加強網上學習。盡管采用多種方式聯系,但依舊存在因教學點輔導教師態度的差異性而導致的引導和督促效果好壞不一的問題。因此,對這種人事管理隸屬于不同電大的基層教師如何有效管理還需要深入探討。
在課程教學團隊的運行和管理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問題。因為通常所說的電大系統,是大致按照行政區劃的層級及其管轄關系進行管理的,網絡教學環境相應劃分為由不同主體管理和控制的層次,以及許多事實上彼此隔離的空間,這給實現系統共建共享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現實障礙。例如本課程教學團隊主要還是通過“課題”或“項目”來維系其正常運作,包括使用課題經費支持核心組教師的教學工作,對于其他區域的教師沒有相應管理權限及經費支持,也就無法保證導學、助學、促學不到位的情況得到及時改進。這些問題有些是屬于辦學理念、現行運行機制方面的,還有些是教師自身因素造成的。
因此,遠程教育課程教學團隊的建設與管理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期待更多的課程加入到實踐與研究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