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國開首頁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 首頁 深度觀察

絳帳春暖惠多士——肖東發(fā)先生的教學思想與方法

   大學之責,重在教書育人;育人之所,首推三尺講壇。大學能夠留給學生最美好的印象中,名師的授課風采一定不可或缺。我在北大讀書期間,最快樂、最充實、最難忘的事情,莫過于追隨本師肖東發(fā)先生(19492016),“從夫子游”十余年,系統(tǒng)聆聽怹講授的一門又一門精彩紛呈的課程,深入領略了怹嚴謹?shù)氖谡n態(tài)度、扎實的知識積累、高妙的授課技巧以及生動的語言藝術。如今,我也在行政工作之余,承擔一些教學任務,深感要在北大的課堂上站穩(wěn)腳跟,絕非易事。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努力從本師當年的示范和教誨中汲取養(yǎng)分與啟示。

本師生前,先后在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四十余年,曾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過“中國書史”“版本學”“中文工具書”“年鑒學研究”“中國圖書出版史”“北京風物與傳統(tǒng)文化”“信息檢索與利用”“出版經(jīng)營管理”等近十門課程,深受學生的普遍喜愛和歡迎。早在1994年,怹就被評為北京大學優(yōu)秀中青年學術骨干。一生多次榮獲省部級、校級的教學成果獎及獎教金,其中,“中國圖書出版史”于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北京風物與傳統(tǒng)文化”被評為全校學生最喜愛的十門通選課之一。2013年,在怹退休前,獲得了由學生票選出來的第十八屆“十佳教師”丹桂獎,這是北大學生對自己敬愛的老師奉上的最高褒獎。

本師在去世前兩年,將自己從教四十年來撰寫的部分散文、隨筆結集,以《北大問學記》為名正式出版(海豚出版社,2014年)。在此書的序言中,怹寫道:

現(xiàn)在的學生,是未來的棟梁。面對天下英才,上好每一堂課,是我數(shù)十年堅守的原則。從許多前輩那里,我學會了如何愛書、愛校、愛學生。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學相長,和同學們一起學方法、長知識、增能力、開視野、擴胸懷。通過課堂內(nèi)外的研討,走讀游學、論文指導以及學術沙龍等,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和獨立自由的思想。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地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追尋和繼承老一代學術大師的優(yōu)良學風和北大傳統(tǒng),牢記守正創(chuàng)新的責任,在新的形勢下為學校、為國家多做一點貢獻。能夠做到這些,我愿足矣。

今日三復其言,仍能深切地感受到怹對北大、對學生、對課堂、對教育事業(yè)的摯愛之情,以及為國家和社會作育人才的神圣責任感。這段言簡意賅的“夫子自道”,既是怹對自己終生教育理念與價值追求的總結,也是教導我們這些后來人如何為人師表的金玉良言。為了永遠銘記怹的教導,我謹擇其中精要,并結合自己昔日絳帳受教時的所見、所聞與所思,陳述如下。

一、學生第一,課比天大

敬畏課堂、熱愛學生,作育人材不遺余力,是本師至死不渝的神圣使命,也是貫穿怹職業(yè)生涯的一條鮮明而感人的主線。怹生前常引述孔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自己對學生和課堂的摯愛之情。怹常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真是一大樂事!教他們查資料、檢索數(shù)據(jù)、指導寫論文,我覺得太高興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肯定自己也有收獲,也會出很多成果。”“北大的學生都是優(yōu)秀的,能夠傳授給他們知識,是我的榮幸;而如果能教出比我優(yōu)秀的學生,則是我最大的欣慰。”表現(xiàn)在實踐中,就是對教學工作的極端負責和重視。

2003年我正式拜在怹門下攻讀碩士學位,此后每年都會以學生兼助教的身份,隨堂聽講,并開始承擔部分教學任務。每年開學前,怹都會找我開會,就教學大綱、課程進度、期中作業(yè)、期末考試等問題,認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并充分征求我的意見。本師平日不修邊幅,穿著甚不講究,但只要進入教室、登上講臺,必要如見大賓、整潔大方,如臨戰(zhàn)陣、全力以赴地講好分分秒秒。怹去世后,李卓群學妹曾講過一件讓人異常感動的事情:有一年,本師生病住院期間,仍對“北京風物與傳統(tǒng)文化”一課念茲在茲,每天在打完點滴之后,會“溜出”醫(yī)院,帶著時任助教的她去細致考察附近的胡同和名勝古跡,拍攝了大量照片,及時充實到課程講義中去。怹嚴謹、謙遜、敬業(yè)的教學態(tài)度,讓所有人肅然起敬。

盡管早已是成名多年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但本師仍數(shù)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教學第一線,努力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好每一門課程。在所有的課程中,怹尤其重視本科生的課程。怹常教導我們,對學生不僅要有愛心,還要有真誠的尊重:“要充分地尊重學生,要以學生為主,特別是本科生。”對于“教學重于科研”“教授不給本科生講課”等普遍存在的問題,怹從來都表示難以理解和接受,甚至覺得不值一哂。對怹而言,教授也是一名很普通、很平凡的教員,堅持為本科生上好課,就好像“饑來吃飯倦來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直到退休前,怹每年還堅持給本科生講授四門基礎課。在告別講臺前,怹多次認真地向?qū)W院的老師和我交待課程的接手問題。20151230日,是怹最喜歡講又講得最精彩的“中國圖書出版史”的謝幕課,也是他大半生執(zhí)教生涯的最后一堂課,在課程即將結束時,怹面帶微笑、依依不舍地對大家說:“我把我所有的課程都安排好了,都會有人接手”。其時,怹的身體狀況已經(jīng)相當不好,“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這就好比久經(jīng)沙場、縱橫四海的老驥,即將離開建功立業(yè)的戰(zhàn)陣,其情能不依依?

二、課不僅要常講常新,還要常講常好

這是本師授課最突出的特點。我進入北大的第二學期,就有幸聆聽了怹開設的第一門課:“中國圖書出版史”。其時,怹正值壯年,氣質(zhì)儒雅,風度翩翩,講起課來,精神抖擻,游刃有余,給我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美好印象。怹上課,自始至終不帶講義,手中唯有粉筆一根,不僅能將大量的史料、數(shù)字一字不差地背下來,而且還能將看似枯澀的歷史講解得妙趣橫生,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學術見解和人文情懷。聽怹授課,就像是在聽一個學問淵博、見解精到、語言生動的說書人在給我們“說書”。當時怹的課排在下午,人易犯困。但我們宿舍的幾位同學在上課時,從來都是興趣盎然,充滿期待。期中時,怹還帶我們?nèi)嗤瑢W參觀了故宮,并親自擔任講解,淵博、幽默、熱情的風度,讓我們?nèi)嗤瑢W深深敬服,真是做到了“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愧北大名師的風采。后來,我在攻讀碩士和博士階段,先后至少三次聽怹講授這門課,每次都覺新意迭出,后來居上,或補充資料,或創(chuàng)新方法,或發(fā)表新論,給人以“常講常新、常講常好”之感。本師辭世后,我接手怹的“信息檢索與利用”一課,在利用怹的課件備課時,發(fā)現(xiàn)每年的課件都有新資料、新知識點,再次印證了怹講課不斷求新、求好的一貫風格。

由此我深切地體會到三點:

一是做學問、講課絕不能一勞永逸,一種教案、一本教材、一種講法,數(shù)年不變,一味吃老本。我在讀書期間,經(jīng)常會在圖書館看到年過花甲的本師查閱資料、借閱圖書。在邀請別人開設專題講座時,怹在開場白之后,總是坐于前排,和學生一道認真聽講、做筆記。在以后的講課中,也常能聽到怹征引、評論、發(fā)揮最新觀點的論說。可以說,怹始終保持著一種精進不止的昂揚狀態(tài),時刻都在為教學而準備著一切,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優(yōu)秀典范。

二是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的肚子里就得裝滿一桶水,只有這樣,才能瀟灑從容地傳道授業(yè)解惑。要做到這一點,就得逼著自己不斷讀書、思考和上進。以我的觀察,本師講課,很少點名,有時為了遵循學校的規(guī)定,只是讓助教偶爾抽查一下。但每次都很少有缺課的同學。這是用精彩的講授把學生吸引在了課堂,而不是通過點名把學生留在了課堂。

三是講課是一門語言藝術,正所謂“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課要講好,除了肚子里要裝滿學問以外,還得注意講授技巧,尤其是要有高妙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愛聽。本師曾給我講,怹為了把課講的生動些,曾認真學習和研究過侯寶林、劉寶瑞、劉蘭芳等曲藝大師的語言藝術,并適當轉(zhuǎn)換使用于課堂,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課堂語言風格。后來,我也有意仿效此法,深覺受益不盡。

三、課堂講授與實踐教學密切結合

考慮到編輯出版學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所以本師在教學中特別重視產(chǎn)、學、研的結合,由此而形成獨具特色的“三三三制”:三分之一由老師講授理論課,三分之一請有實踐經(jīng)驗的業(yè)界專家講實踐課,三分之一帶著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避免學習“空對空”,太脫離實踐。我當年在上“出版經(jīng)營管理”課時,就是本師和時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社長的彭松建先生分別講授理論和實務部分。此外,本師還組織我們參觀考察了北京大學出版社、中華書局、外研社等機構,讓我們得以親眼目睹這些著名出版社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印象深刻而美好,至今難以忘懷。

正是在本師的努力和堅持下,柳斌杰、董秀玉、聶震寧、郝振省、臧永清、鄭一奇、韋力、劉偉建、黎波等業(yè)內(nèi)大家和名流都成為北京大學編輯出版學課堂上的常客,他們的精彩講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成為理論課的有益補充。本師在所有的課上,都主張和要求同學們在“聽幾堂課,讀數(shù)本書”的同時,要“考察一兩個地方,研究一兩個問題”。為此,怹的每門課都要安排實習、參觀和考察,比如:中國圖書出版史,會安排參觀國子監(jiān)、故宮、房山石經(jīng)、國家圖書館;信息檢索與利用,會安排數(shù)次實習,讓同學們充分利用北大圖書館工具書閱覽室和各種數(shù)據(jù)庫;北京風物與傳統(tǒng)文化,則會帶著大家參觀景山、老北大、胡同、名人故居、首都博物館,等等。由于教學經(jīng)費有限,怹外請教師、組織參觀,都是自己承擔費用,常常是一門課下來,學校下發(fā)的講課費之外,怹還要補貼不少。為了讓同學們能夠開展長期、深入的社會實踐,怹動用自己的各種關系,建立了多處專業(yè)實踐基地,并為學生提供實習期間的路費和生活費。

在強調(diào)讀書和實踐并重的基礎上,本師會要求學生撰寫調(diào)研報告,作為課堂作業(yè)。比如“北京風物與傳統(tǒng)文化”一課,期中要求同學們到北大校內(nèi)外各處景點實地考察,結合文獻記載,寫出描述景觀、洞察底蘊、抒發(fā)感悟的調(diào)研報告。同學們提交的作業(yè),怹會擇其優(yōu)者,推薦發(fā)表,或由優(yōu)秀學生牽頭編校,進而結集出版,讓學生不斷推出成果,讓他們體會到發(fā)表和出版的樂趣。《選擇北大的100個理由》(劉青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就是“北京風物與傳統(tǒng)文化”課程中優(yōu)秀作業(yè)的結晶。再比如《書香漫處顯風云——北大周邊的書店》(卞卓舟、江晶靜主編,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年)一書,則是編輯出版學專業(yè)2004級、2005級本科生在20072008年春季學期“出版經(jīng)營管理”課上的作業(yè)結集——對京城特別是北大周邊若干書店進行的個案調(diào)查研究。“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同學們通過查索文獻,尋蹤訪跡,實地調(diào)研等方式,用最真誠最細膩的筆觸記錄了‘北大周圍的書店’發(fā)展成長中的精彩與曲折、歡笑與淚水”。尤其讓人敬佩的是,在這些成果發(fā)表或出版時,本師雖然在其中做了大量指導修改、為人說項、資助經(jīng)費的重要工作,但怹從不署名,而是退居幕后,把學生放在顯要位置。所以很多優(yōu)秀學生在畢業(yè)前都會有論文或著作問世,成為其求學階段終生難忘的大事,對他們此后的學習、工作起到了積極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所以有的學生才說,在北大讀書期間,在其他課上提交的都是作業(yè),在本師的課上,提交的卻是作品——可以留下來的正式作品。

四、不僅授人以魚,還授人以漁,更授人以德

本師除了講授具體的知識點以外,還特別善于結合具體的知識點,講授各種研究方法。周悅、朱文婕兩位學妹曾在《論肖東發(fā)的出版史教學思想與研究方法》(《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一文中,將本師傳授的研究方法總結為十點:1)綜述法:要做研究,先做綜述;2)辯證法:一分為二,貢獻與缺憾并重;3)案例研究法:一葉知秋;4)比較研究法:各有優(yōu)劣,開拓眼界;5)沙漏法:分析歸納,總結規(guī)律;6)假設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7)實地考察法:絕知此事要躬行;8)深度訪談法:面對面交流;9)表格法:脈絡清晰,縱橫有序;10)計量統(tǒng)計法:數(shù)字為證,有理有據(jù)。這些方法,已經(jīng)成為很多學生研究問題的常用工具和看家本領。如此重視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分析、批判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為了檢驗大家對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怹在期末考試的時,經(jīng)常會出這樣的題目:“通過一學期的學習,你掌握了那些治學方法,請舉例說明。”

本師還特別注意在課堂上講授學術道德和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尊崇學術、嚴守規(guī)則的意識。怹為同學們講授“大學精神、論文寫作與學術規(guī)范”,言之諄諄告誡大家要堅守學者氣節(jié),恪守學術道德,努力做大寫的讀書人。怹在“中國圖書出版史”課上,會動情地講授其恩師王重民先生的學問和為人,尤其對王先生在“文革”期間,不畏強權,以身殉學術的士人氣節(jié),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贊賞,在怹眼里,做學問、做人,就得做到王先生那份上,才算合格。記得我在研究生院任職時,在工作之余為本科生講授專業(yè)課程“期刊編輯實務”。其中有一學生選課后,一學期下來,從未出現(xiàn)在課堂上。臨到期末,卻四處托人講情,希望我給出及格的分數(shù)。我向本師請教處理之法,怹教導我說:“你是在學校做管理的老師,應該最清楚,也最應該率先遵循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像這樣的情況,必須堅持原則,絕不通融。”我謹遵師命,頂住壓力,給這名同學判了零分。后來,通過這件事,學生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第二學年,這名同學認真重修了課程,我根據(jù)她的表現(xiàn),給出了不錯的分數(shù)。

本師具有很強烈的人文關懷和北大情結,并努力將其傾注于課堂。怹十分敬重北大的各位先賢和大師,在圖書館學和編輯出版學之外,怹受侯仁之先生的影響很大。怹當年入學聆聽的第一門課就是侯先生講授的北京和北大,從此怹就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研究北京和北大,并在本專業(yè)之外,推出了一批學術成果。怹晚年為了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北京、愛北大的情懷,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邀請陳光中先生并帶著我,開出了全校通選課“北京風物與傳統(tǒng)文化”。怹在課堂講授之外,帶著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采訪、調(diào)研、編書、出成果,深入地探討北京精神和北大精神。為什么要這么做?怹解釋說,是侯仁之先生的優(yōu)秀品格精神影響了怹:一是要尊重師長(侯先生在接受本師的采訪時,經(jīng)常對自己的老師贊不絕口,最常說的話是“顧頡剛老師好極了!洪業(yè)先生好極了!”);二是潛心研究北京學和北大文化;三是盯住一點,連續(xù)發(fā)力,文章成系列,著作集大成;四是親身實踐,實地走訪,盡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五是帶動后學一起搞研究,把學生們心中的火焰點燃,不斷走讀采訪北大名師,把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代代傳下去。

五、教學相長,堅持啟發(fā)與研討式教育

本師堅定地認為,北大的精神傳統(tǒng),就是蔡元培先生提倡和堅持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所以怹從來不會論資排輩,而是相信每一位同學包括本科生都有其優(yōu)點和價值,只要培養(yǎng)得法,他們的前途不可限量,從他們那里也可以學到很多寶貴的東西。因此在課堂上,怹鼓勵大家在扎實的文獻和調(diào)研基礎上,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獨到之論。怹在判完期中作業(yè)后,會選擇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做課堂發(fā)言,怹則如學生一般認真聽講,對于學生提到的新知識、新觀點,怹會及時補充到講義中去。

本師不喜歡閉卷考試,即使非要閉卷,題目也會出得很活,一般不會采取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等方式,考察死記硬背的知識點。以“信息檢索與利用”為例,2015-2016學年春季學期的期末考試題目(共計50分)如下:

一、如何全面地掌握檢索工具?你掌握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總結一下學習本門課程的收獲和體會。(15分)

二、結合你的實習作業(yè),比較傳統(tǒng)工具書與數(shù)字化檢索工具的優(yōu)劣。(15分)

三、為什么說熟悉掌握信息檢索工具是提高讀書治學和未來工作質(zhì)量的基本功?結合你選定的專業(yè)方向編制一部小型包括多種類型檢索工具的數(shù)據(jù)庫。(20分)

這樣的題目,看似簡單,其實涵蓋的內(nèi)容很多,要答好并不容易。主要考察學生綜合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還要考察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創(chuàng)見的能力。而“編制一部小型包括多種類型檢索工具的數(shù)據(jù)庫”的題目,則體現(xiàn)出希望同學們學以致用、終生受益的強烈訴求。

教學相長,注重啟發(fā)與研討的特點,在本師組織的師門沙龍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在怹看來:“現(xiàn)代的教學必須把握時代脈搏,打破教師的單向傳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交流。因此我在為研究生授課時,研討的分量遠重于講授,讓研究生更快地‘動起來’,他們才會在學術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在退休之前,怹數(shù)十年如一日,無論雨雪雷電,都會于每學期的周二晚上,在文史樓或?qū)W院的小教室、小會議室定期召開學術沙龍。沙龍由怹親自主持,每一期設定一個主題,或請人講(許淵沖、董秀玉等先生都曾光臨沙龍開設講座),或就一本新書、一個熱點問題展開深入討論,或就博士、碩士、本科論文進行示范、解剖和會診。本師則適時進行引導、點評和總結,讓大家在聆聽、分享、討論、會診、辯駁、碰撞中啟發(fā)妙思,收獲新知。沙龍的常態(tài)是,下課時間已經(jīng)過去很久,大家還在熱烈地討論和爭辯,覺得意猶未盡,不忍離去。十分難得的是,師門沙龍從來都是開門辦學,來者不拒,參加者以怹的博士生、碩士生為主,也熱烈歡迎感興趣的本科生和旁聽生參加,他們中的很多優(yōu)秀人才,最后也都脫穎而出,成為北大的碩士或博士,與師門結下了珍貴的深情厚誼。北大“兼容并包”的學術傳統(tǒng)、孔夫子“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在師門沙龍上得到了最充分、最真切、最生動的體現(xiàn)。

六、教學與科研齊頭并進,讓研究生在課堂上站穩(wěn)腳跟

本師認為,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互為補益、互相促進。課要常講常新,常講常好,就必須以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科研成果為前提和基礎。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充實到課堂上,可以讓老師的講授更為深刻生動;而課堂的講授與學生精彩的發(fā)言、優(yōu)秀的作業(yè),則可以為科研工作提供很好的啟發(fā)和思路。為此,就應該編好每一門課程的教材,因為教材是教學與研究的最好結合體,也是教學相長效果的直接體現(xiàn)。怹曾教導我說,先前北大很多老先生的習慣是,講一門課,就出一本書。所以我們每開一門課,就應該編好一本教材,而且不能一勞永逸,要不斷及時修訂。比如,“中國圖書出版史”的前身是“中國書史”,其間還曾更名為“中國編輯出版史”,隨著課程名稱的更改,講授的研究對象、理論體系、知識框架都有所調(diào)整和變化,這就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師的主持下,課程的教材,則由《中國書史》,更新為《中國編輯出版史(上)》《中國編輯出版史(下)》。2017年,又推出了全新的《中國出版史》。從教材的不斷完善和更新,可以在一個側(cè)面,看出怹教學事業(yè)的持續(xù)推進和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

教學與科研并重,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體現(xiàn):本師要求自己的碩士生、博士生在做科研的同時,就其性之所近與研究專長,加入教學團隊,大膽走上講臺。研究生初次講授時,怹必要坐在本科生中間認真聽講,并在課后提出改進意見。既讓本科生接受了新知識,新觀點,又鍛煉、提高了研究生的教學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怹門下的大部分研究生,在畢業(yè)時都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登堂講話、演說不會畏難。我讀碩士期間,本師就讓我參與講授“北京風物與傳統(tǒng)文化”“中國圖書出版史”“信息檢索與利用”等課程,并多次提出具體要求和建議。幾年下來,我充分利用怹提供的寶貴平臺,在怹的耳提面命、指導熏染下,逐漸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慢慢在北大課堂上站住了腳。每當?shù)玫綄W生認可時,我總會感念怹的栽培與提攜之恩;而有困惑與疑難時,則會在第一時間向怹請教。怹辭世后,我常有“世事存疑向誰問”的寂寞與傷痛之感。現(xiàn)在,我每次登上講臺,總覺得面前有一雙溫暖、嚴肅的眼睛在看著我,勉勵我在把科研、管理工作做好的同時,也要把每一門課講好。

猶記2009年本師60歲生日時,我曾敬撰小文賀壽,其中有辭曰:“無意名利二字,飯越吃越淡;傾心講壇三尺,課常講常新。焚膏繼晷,夫子志在《春秋》;嘔心瀝血,絳帳情關薪火。”這,就是本師在教書育人方面的真實寫照,也是怹為我們樹立的絕佳標桿與典范。學習好怹的為人,繼承好怹的學問,講授好怹交待的課程,才是紀念怹的最好方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晚學如我者,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多么想再認真聆聽一次本師的課,重溫怹絳帳春暖的綿綿教澤!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金乡县| 澳门百家乐官网赌场网址| bet365代理| 现场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钱隆百家乐大师| 百家乐官网作弊手段| 百威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南宁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职业打| 梦幻城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大连娱网棋牌步步为赢| 百家乐赌缆十三式| 百家乐官网玩法有技巧| 大发888线上娱乐城加盟合作| 百家乐平注常赢法| 成都百家乐官网牌具| 澳门百家乐官网是骗人的| 大发888在线娱乐城二十一点| 金博士百家乐娱乐城 | 百家乐官网辅助工具| 大发888挖掘| 三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真人百家乐官网是真的吗| 博彩乐百家乐官网平台| 澳门赌场攻略| 大发888扑克下载| 博必发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作弊内幕| 豪门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打百家乐官网庄闲的技巧| 澳门百家乐官网21点| 大发888冲值| 乐天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平注法技巧| 百家乐官网知识技巧玩法| 澳门百家乐官网海星王娱乐城 | 百乐坊百家乐官网游戏| 德州扑克葫芦| 百家乐网络游戏信誉怎么样 | 巴厘岛百家乐娱乐城| 迪威百家乐赌场娱乐网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