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學習中心建設探究
早在2010年,IBM就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2012年12月我國也啟動了國家智慧城市的試點工作,隨后智慧教育也被納入其中,國內眾多學者也開始研究這一領域,一些IT企業也推出了智慧教育解決方案。祝智庭教授構建了理解智慧教育的基本圖式,描述了智慧教育、智慧環境和智慧教學三者之間的關系。黃榮懷等對智慧學習環境進行了定義,他認為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能感知學習情景,識別學習者特征,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和評測學習成果,以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學習場所或活動空間。張進寶等人提出了智慧教育云架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等概念也紛紛登場。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旨在推動互聯網向各領域拓展以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一躍成為國家戰略。
遠程教育學習中心(以下簡稱“學習中心”)一直以來都是高等遠程教育本地化服務的重要終端,服務范圍涉及區域內招生報名、學生的日常管理、科目考試等服務工作,除網絡學院學習中心之外,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的學習中心還負責線下課程面授、考前輔導等相關教學工作。隨著國家互聯網+戰略的快速推進以及互聯網+本身對傳統行業的創新改造,如何抓住互聯網+的機遇改造傳統的學習中心,以互聯網+豐富學習中心區域化服務內涵,構建適應未來數字移民需要的智慧學習中心將是新常態下學習中心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一、智慧學習中心概念與體系結構
面向高等教育之后的繼續教育陣地的學習中心,其所承擔的任務決定了它應該至少圍繞大學所應該具備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中“教學、社會服務”。從技術的角度來定義,智慧學習中心是將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種信息技術在學習中心的綜合、全面應用,實現更靈活的信息化基礎支撐、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透徹的學習情景感知、更智能的數據資源應用、更深入的智能控制、更綠色的能耗管控。
區別于傳統大學校園構建智慧校園,智慧學習中心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自身的特點。一方面,學習中心應該按照自己的定位和分工打造自身的智慧校園,實現學習中心全流程信息化;另一方面,學習中心與總部(校)有著緊密的聯系,體現在信息化層面則可以理解為是總部的公有云與學習中心的私有云實現無縫銜接。因此,智慧學習中心在體系上應該至少包括智慧學習、智慧管理、智慧行政、智慧綠色校園、智慧空間、智慧健康服務六個部分。
1. 智慧空間。空間所建置的環境,具有境教的實質影響力,校長和居領導職位者的教育理念,可透過物質學習環境的規劃設計與布置,引領學校空間和教育革新與發展。有基于此,有必要對學習中心空間進行整體規劃,合理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項目種類和教學形式。通過前期建設階段的空間規劃,實現空間規劃帶動課程發展、引領教學創新、豐富教學模式、促進行政改革,拓展服務周邊社區的能力及關系。
2.智慧管理。以服務教學各個環節為中心,梳理過程中對后勤保障的要求,并將其與服務評價一并設計,將其封裝在學習中心教室管理App中,實現一鍵預約保潔、訂餐、維修、快速安保響應等服務。
3.智慧行政。以學習中心原有的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行政辦公、教務管理等常規信息系統為基礎,按照互聯網+的理念在實現數據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建立以服務為窗口、多端融合的方式改造原有業務,實現為學習中心教學服務人員提供空間動態申請、各類教學項目投入產出分析及成本核算、人員績效管理、學習中心管理范圍內各類行政服務、辦公審批。
4.智慧綠能。智能感知學習中心運轉情況對各空間能源進行有效調控,確保智能化管理中心能耗。
5. 智慧學習。圍繞學習中心各類空間設計相應的學習環境,實現移動學習以及不同種類學習模式(如協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的支撐,以及課堂教學與云教學平臺的無縫銜接,打造高效課堂和時時、處處的學習環境。
6.智慧健康服務。圍繞傳感設備對學習中心人員體溫等健康數據進行采集監控、對中心各空間環境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并提供智能管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優化環境指標,為學習中心各類用戶提供智能化的環境管理服務。
圖1是圍繞以上六個要素構建的智慧學習中心架構。
圖1 智慧學習中心體系結構
二、基于“互聯網+”構建智慧學習中心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
1. 基于“互聯網+”構建高效的學習中心運轉體系
高效的學習中心運轉體系的核心是通過應用實用、恰當的信息技術,實現中心人、財、物的高效運轉,實現學習中心提供教育服務的最大化。以教學為中心,圍繞整合各類信息技術構建高效運作體系,實現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學習中心。
2. 基于“互聯網+”實現型智慧學習中心創新
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學習中心應該按照互聯網思維搭建面向各類學習者的創新平臺,在實現學習中心業務服務創新的同時幫助學習者通過創新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互聯網思維中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免費,即將很多收費服務按照規模化經營的思路直接全部或部分免費開放給服務對象,通過優質服務和“口口相傳”不斷擴大用戶群體,再在此基礎上通過提供廣告點擊、增值服務來實現企業利潤增長,類似360殺毒、嘀嘀打車、大眾點評等應用非常廣泛的應用都是按照這個模式來實現企業快速發展。
于學習中心而言,可以引入這種思維,利用其營銷手段開展教育項目的眾籌活動,設計充分體現學習中心特點的免費項目和增值服務,搭建創客空間將學習者、周邊社區、相關專業領域公司連接在一起,提供如按興趣交友、工作機會、自主創業咨詢等創新型服務,從而走出傳統學習中心單一學習服務提供商的定位,成為名副其實、輻射周邊的新型學習中心。
3. 圍繞“互聯網+”擴展智慧學習中心新業態
作為區域性學習中心,應該考慮利用互聯網+將學習者、周邊教育機構、周邊優質教育資源(如退休的行業高管、企業技術能手)、周邊工作機會與學習中心連接起來,一方面依托總部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各類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培訓,另一方面更多聚焦在連接對象,通過城市學分銀行為區域內教育機構學習者提供學習成果認證、轉換服務,為周邊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教育培訓創業舞臺,為學習者提供就近工作機會和同學習領域的人脈資源等服務,創新學習中心服務新業態,提升學習中心區域內的輻射能力和品牌地位,助力學習型城市建設。
4. 構建面向“互聯網+”的教育體系
以互聯網+的理念來推進學習中心建設,必然要涉及構建適合的學歷和非學歷教育項目,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同時利用互聯網+將有限的學習中心和無邊界的互聯網教育服務相結合,實現學習中心投入產出的最優化。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政府和企業都需要更多“互聯網+”人才,這會帶來關于“互聯網+”的培訓及特訓職業線上線下教育的爆發,因此圍繞“互聯網+”職業構建內容豐富多樣的教育培訓項目(如:大數據知識應用及培訓、手機應用程序開發等),將其具體細分到每一個工作崗位,幫助互聯網企業培訓員工,為傳統企業改變企業架構配備更多的專業技能職工都將具備極大的市場潛力。
另一方面,互聯網沒有疆域限制,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開展基于網絡傳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及基于小眾的高端網絡教育培訓,實現由點及面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同時還將其與學習中心線下教育活動相結合,開展范圍更廣、領域更專的游學交流,豐富學習中心本地化服務的同時,擴展學習中心網絡服務疆域。
三、基于互聯網+構建智慧學習中心的關鍵技術
1. 以服務開放為目標、適應移動互聯網特點的“云+端”的建設
基于互聯網+構建智慧學習中心首先要解決的是將原有學習中心各類信息系統按應用服務程序的方式進行集成,這里不但涉及底層各類系統數據的互聯互通,還包括研發適應移動終端顯示和使用特點的服務發布,其中將面向終端用戶提供底層數據互聯、風格統一、界面友好、使用簡單的App將會是建設的一個難點,畢竟多樣化的技術環境、松散的流程、底層數據標準不統一是學習中心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
因此,有必要建設開放融合的學習中心公共服務(私有)云平臺,平臺隱藏了底層技術架構的復雜性,通過標準統一的接口提供跨系統業務服務,與學習中心上級單位的(公有)云平臺實現無縫銜接。當然,私有云平臺的建設過程不是將現有教學系統推倒重建的過程,而應該是遵循“統一規劃、有效集成”的原則,應用智能技術對現有系統升級改造,實現以服務為核心、數據標準統一、接口規范的應用服務,進而為后續業務變化帶來的程序迭代提供基礎。
2. 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學習中心感知網絡建設
通過在物理環境中植入感知設備甚至為學習者提供可穿戴感應設備,建設學習中心智能能耗管控系統,與開課安排等系統對接,實現課程按時開出后指定教室門禁開啟、電源及授課設備自動開啟、教室內無線網絡關聯開啟;在授課過程中對點名、教室內溫度、二氧化碳及PM2.5相關環境數據、課堂師生反饋數據的監控,課后教室保潔、相關設備的自動斷電等等。在行政層面,本著對空間的高效利用,智慧學習中心應能夠實現移動辦公空間的預約、帶有RFID的家具和設備的租用、電話號碼與員工卡的對應以及智能消息推送。當然,如果需要還可以對員工體溫等健康數據進行采集和預警,實現人性化的智慧辦公服務。
3. 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評價體系構建
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正在從IT時代過渡到DT(Data Techonology)時代。作為聚合學習者、周邊資源的智慧學習中心也必須將自身服務領域與互聯網上學習者、周邊資源創造的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對學習者個人興趣、愛好進行分類,對相關人員的學習習慣、學習風格進行定位,形成學習者學習圖譜,結合總部或學習中心自身能提供的(甚至通過學分銀行平臺匯聚更廣泛的)數字化資源和教育產品進行推薦。這里面涉及數據的采集和后期的加工處理,其中前期數據采集可以通過構建依托OAuth協議實現學習中心平臺與社交平臺的用戶關聯、創建智能爬蟲來聚合社交媒體、學習平臺的數據,后期可以結合需要創建基于Hadoop的大數據平臺架構來實現對結構、非結構化數據的快速處理。
這些數據的加工分析,不但為學習中心智能化提供“互聯網+”教育產品奠定了基礎,也為學習中心更多地連接商業機構推出個性化的教育產品和延伸服務(如機票預訂、商品折扣、餐飲折扣)提供了有利保證。當然,在利用以上大數據之余,學習中心還可以依托對數據的分析,及時了解學習中心運營情況,實現大到中心投入與產出評估、現有教育項目綜合評價、中心輿情分析,小到空間利用效率等情況的了解以及對教育產品和服務提供持續優化提供科學依據,實現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轉變。
四、結論與展望
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化手段不但能將傳統學習中心改造成為教學和管理更加智能的智慧學習中心,還能因為充分融入互聯網+的特點,成為服務范圍和功能更加強大、商業模式和辦學類型更加靈活的互聯網+學習中心,實現了互聯網與傳統繼續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從前景來看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學習中心大有可為。
但是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在傳統學習中心向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學習中心的改造過程中,人始終是技術應用、項目推廣的核心因素,必須構建適應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學習中心的運營團隊,并按市場規律賦予更大的運營空間,否則升級轉型很可能止步于螺旋迭代、不斷演進試錯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