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未來教師
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帶來了互聯網無所不在的廣泛應用,當代社會進入了一個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未來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未來的教學環境、教師的社會屬性、教師的角色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杰出教授趙勇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教授以“互聯網+”時代為背景,進行了一場以“未來教師”為主題的高峰學術對話。這里精選了部分現場觀眾提問,與大家共同探討。
問題一: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運用,未來教師的工作形態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將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那么未來的教師是否還需要專門的培訓?
趙勇教授:上過師范的老師和沒上過師范的老師到底有沒有差別,美國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有一大批人認為師范教育本身沒有存在的必要,崗前培訓幾天就可以了,他們認為師范教育存在的原因是教師工會在保護自身利益而已。任何時候,從事任何工作都應該有一些經驗和經歷,是不是需要統一的、標準式的培訓,我認為不一定。
也許未來5到10年,我們談的還是同樣的問題。每一次有新的技術出現,如收音機、電視機、多媒體、互聯網,我們都會討論這會不會改變教師的形態,所以今天討論的問題都是曾經討論過的。到現在為止,教學形態、教育形態基本上還跟以前一樣,5到10年以后,不知道我們是否還會繼續討論類似的事情。技術發展到現在,教師形態到底能不能改變以及會變成什么樣,我們不知道。改變有兩種理由,一種是恐懼式的改革,另一種是希望式的改革。恐懼式改革,就是如果不改革,學校就沒了,教師就沒飯碗了促使的改革。到底應不應該改?為了孩子們的幸福、為了更好的明天,我們應該改。想要改變教育形態的教師,一定是有教育擔當的人。不是恐懼式的理由,而是希望式的理由促使教師改革。
問題二:余老師提到,在數據時代,獲取知識的關鍵在于科技,而不在課堂。如果缺少了老師的組織和監督,學生會自覺利用網絡學習嗎?
余勝泉教授:老師的陪伴是教學非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技術會替代老師傳授知識,并不是說技術會取代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的形態。老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學習資源、設計學習工具、設計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評價,學生在老師的陪伴下,完成這個流程。在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獲得知識,并且擁有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協作協同、知識遷移和運用的機會。我們需要轉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講授性的功能會被電腦所取代,并不是老師的教學功能被機器取代。老師的陪伴、組織,對中小學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的學習形態一定是學生線上學習,老師線下的督促、管理、陪伴三位一體的形態,而不是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單一形態。
為什么現在很多企業在做互聯網教育?我接觸過很多企業的老總,我告訴他們,不要只是在課外下工夫,企業要想辦法把學校的圍墻打破,進入到學校教育中去,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技術要融入到老師的日常工作中,把老師從重復性、機械性的事物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我的希望。
問題三:新東方教育和學而思培優等教育機構,在社會上受到越來越多家長和學生的歡迎,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跟公立的傳統學校有一些不同,您認為他們是在做真正的教育,還是在加劇應試教育?
余勝泉教授:新東方和學而思培優他們得到了市場的歡迎,說明他們滿足了一部分群體的市場需求,解決了一部分問題,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純市場機制會帶來很強的社會外部性,他們與傳統學習教育做競爭時,加劇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延長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同時也在重構公立教育的生態體系,造成新的社會不公正。隨著校外機構的實力越來越強,教育質量很多時候取決于一個家庭所能付得起的補習費用的層次。有錢人的子女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教育輔導,獲得快速的發展,而那些沒錢的家庭,子女就得不到這種補習機會,造成了新的社會分層。這是課外輔導機構帶來的兩個主要的影響,學術上叫影子教育。
影子教育根本性的解決辦法不是打壓這些機構,核心是學校要轉變觀念,通過公共財政購買的方式,讓這些機構進入到學校,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農村地區,我們就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讓這些機構進入到偏遠地區的學校,提升農村教學質量。這些培訓機構的老師,因為他們有市場競爭的壓力,教研活動做得認真,對待學生態度友好,了解學生的個性。今后的趨勢,應該打破學校的圍墻,使得互聯網的服務、社會機構的教育服務能夠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以前我們總是認為學校的教育服務必須要由老師來提供,這是我們傳統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是這個觀念在互聯網時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戰。比如慕課,它本身沒有技術上的創新,技術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東西,真正創新的是生產關系。學生可以不從本學校獲得教育,社會機構、名人都可以提供教育服務。教育服務可以由全社會供給,就像學校后勤一樣,以前學校的后勤全是本地老師來做,態度不好、質量不高、價格昂貴,現在由外部機構來提供后勤服務,質量好、價格便宜。
今后,學校會出現教育供給服務的社會化。課程供給、文憑頒發,都會出現社會機構的競爭者。互聯網使得我們的教學服務,不一定非要面對面。北京市開展的開放綜合實踐活動,通過招標一些大企業、培訓機構、科技館、博物館、大學等,為學生設計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這些綜合實踐活動,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課程設計的精細程度,比很多學校自己設計的課程好。學生在校外學習,學完以后認證學分。這實際上就是教育供給服務社會化的一種體現。
未來社會培訓機構和政府、學校要相向而行,彼此之間不是競爭關系,也不是針對同一波學生的重復性教育關系,而應該成為有機的、融合互補的關系,成為學生教學成長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一個機制問題,如果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互聯網產業能夠得到發展,學校的教育質量也能夠達到提升,純市場經濟社會外部性也會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