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我國教育遇到的挑戰和應對
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我們遇到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在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理念的同時如何創新,如何跨越?二是如何應對西方文化滲透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教育需要應對的。問題的本質就在于如何在實現教育國際化過程中保持教育的本土化。
面對第一種挑戰,我們需要在引進先進技術過程中創新,有了自主創新,才能超越。要創新就要有人才。因此,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迎接挑戰就要求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即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創新能力的競爭。在這場競爭中誰掌握了人才的優勢,誰就能戰勝對手。像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只有培養創新人才,努力創新,實現技術的超越,才能擺脫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我國現在的狀況是,許多產品都是利用人家的技術來料加工,還很少有自己的品牌。例如汽車工業,奧迪、桑塔納、菲亞特等等都是外國公司的牌子,很少有我們自己的牌子。這樣下去,我們永遠是發達國家的加工廠。只有創造自己的品牌,才能擺脫依賴。所以2006年國家公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范綱要》特別強調自主創新。要在科學技術上創新,就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這方面恰恰是我國教育的弱點。當前我國教育遇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干擾,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推進素質教育困難,學生沒有時間思考問題,沒有精力參加社會實踐和個人喜愛的科技文體活動,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亟須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觀念,實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最近媒體盛傳“中國虎媽”,有人甚至宣揚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優于西方教育。這是一種誤導。我們且不說“虎媽”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否可取。如果仔細讀讀“虎媽”寫的那本書,你就會發現,“虎媽”的教育并非只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方式,雖然她確實寫到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傳統有許多不同,但整個教育過程中都滲透著美國方式,她女兒的音樂老師都是西方人,并非是中國人,更何況她的教育是在美國那樣的大環境中進行的。
最近公布的上海參加國際學生學習測試項目名列65個國家的第一名,許多人又一次認為中國的教育優于西方國家。且不說上海的水平不能代表全國的水平,測試的方式、內容都是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的。這只能說明上海教育近些年來吸收了國際先進理念,堅持了新課改的精神,克服應試教育弊端,已經初見成效。絕不能得出中國傳統教育的優越的結論。
我國教育確實有優秀傳統,例如從古代就提倡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重視基礎、學思結合等,但反對揠苗助長、強迫壓制,《學記》就講到“道而不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我們現在的“應試教育”恰恰違背了我國教育的優秀傳統,繼承了科舉制度死記硬背的壞傳統。因此,我國教育需要擴大開放,吸收世界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方法,使它與中國教育的優秀傳統相結合,把國際經驗本土化。
我們面對的第二種挑戰就是應對文化滲透問題。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樣式。文化的最大特性是民族性。如果文化失去了民族性,這個民族的文化就不復存在,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因此,保持民族文化傳統,是每一個民族國家最關注的問題。當然,文化也是發展的,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民族之間的交往而發展。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總是會淘汰一些不符合時代精神的落后的內容,吸收一些別的民族的優秀的先進的內容。因此文化又具有發展性、時代性。當然,這種吸收不是全盤接納,不是放棄自己的傳統,而是在保持自己傳統的基礎上吸收有利于發展民族文化的精華。這就是文化的本土化。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有著優秀的內核,如自強不息、仁愛誠信、貴和求中、敬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等,但也存在著與時代精神相悖的封建思想殘余,如重名分、官本位、重男輕女、讀書做官等等。我們需要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揚中華美德,克服封建落后的觀念,吸取西方的科學民主的精神,并內化為自己的文化因素。
當前在國際交往中對待文化要避免兩種不正確的態度。一種是全盤西化,無批判地接受一切西方文化。更可怕的是接受的并非是西方優秀的精華,而是一種低俗文化,有些甚至在西方社會也非文雅之士所贊賞的文化。說得再透一些,就是別把人家的糟粕拿來當精華。另一種不正確的態度是鼓吹民粹主義,排斥一切外來文化。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內容都視為最優秀的,不加區別地傳播和發揚。有些地方把中國傳統文化庸俗化、商業化。例如當前挖掘名人之風盛行,他們不是為了傳承名人的思想和精神,而是為了搞旅游,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實際上是把優秀文化庸俗化。最近這幾年到處在祭孔,我不知道如果孔子在世會有什么感想。孔子的學說需要大大發揚,這是毫無疑義的,但現在這樣的做法能起到弘揚的作用嗎?有些地方讓剛上學的兒童穿著古代的服裝,戴著古代的官帽讀《弟子規》。我就不知道這會給6歲兒童一種什么教育!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對教育起著奠基的作用,同時教育又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主要途徑。教育應該起到傳承文化、選擇文化、創新文化的作用。教育要選擇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傳授給下一代,同時又要根據時代的精神,吸收世界一切文明的優秀成果來充實我們的民族文化,創造新的文化。
教育國際化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教育又都具有民族性。教育培養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民族的人。因此,教育國際化不能排斥教育的民族性。教育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但又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我們在學習別國的教育理念和經驗時必須了解他們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這樣才能了解他們的教育理念和經驗的精粹。同樣在借鑒別國理念和經驗時不要忘記我們自己的優秀教育傳統,這樣才能從別國的理念和經驗中吸取有利于發展我國教育的有益的東西,并內化為我們自己的觀念形態,這就是本土化。
教育國際化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介紹外國教育理論和經驗時要盡量運用中國讀者讀得懂的語言,不要生搬硬套,生造詞語。現在教育界有些年輕學者在撰寫論文時往往開口是海德格爾,閉口是哈貝馬斯,動不動就是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且不說這些思潮和主義是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即使是真理,也不能簡單地搬運到中國來,需要考慮如何與中國的教育實際相結合,考慮中國廣大教師如何接受它。
過去我們只講經濟全球化,不講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但是無可諱言,全球化不僅影響到經濟,也影響到文化和教育。如果認為全球化并非一體化,而是指不可避免的互相交往、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話,那么,教育也不能不納入全球化的軌道中。教育只有加大開放力度,才能了解世界上的先進科學技術,吸收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本土化是相對國際化而言的,所以兩者是不矛盾的。正是因為教育要國際化,才提出在國際化過程中要結合民族特點,使之本土化。因此不存在純粹的本土化,不能說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本土化,民族文化是自然存在的,無所謂本土化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