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國開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深度觀察

未來型大學,造就怎樣的師生

   編者按:技術革命引發產業變革,產業變革引發人才市場變化,人才市場變化不斷給教育提出新問題。這一方面是技術革命給教育提出的難題,另一方面也是給教育提供的發展空間。未來教育怎樣辦?我們應該未雨綢繆。

為了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全世界都在積極行動。我們提出了“互聯網+”的思路,包括“互聯網+教育”。“中國制造2025”、《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相繼發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發布了《教育2030行動框架》,對未來教育提出設想和指南。

2030年的教育是什么?就是未來教育。

中國教育要走在前沿,就要求我們要建設“未來型大學”,造就“未來型教師”,培養“未來型學生”。

1.建設“未來型大學”

“未來型大學”究竟什么樣?

《面向2030的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對未來教育的暢想是:開放的教育、適合的教育、人本的教育、平等的教育、可持續的教育。歸納一下,未來的大學可能要具備這樣幾個特點:

開放性、多樣性、公平性。未來的大學沒有所謂的“圍墻”,打破了時空和地域的界限,打破了學習群體的界限。因為互聯網已經使全球大多數人實現了互聯互通;上課多樣、畢業多樣、學習多樣,未來的學生畢業要求可能是文憑變課程證書,因為學生可以選擇性地學習,為了達到某些能力目標而學習。未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了,全世界的優質教育資源都可以通用,教育的公平性就更大程度上實現了。學校、老師都以關愛學生為第一要務,為學生的成長全身心投入。

學校將成為一個學習中心、實驗中心。其一,學校向學生提供討論的場所:學生在家利用網絡學習,到學校進行交流討論;其二,學校向學生提供實驗的場所。因為只有網絡學習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實驗室,由學生進行實驗性、體驗式學習;其三,學校要向學生提供校本教育資源。網上的資源有的來自外校,有的來自外地,有的來自外國,但是每一所學校自己還是要提供獨具特色的校本教育資源;其四,學校要提供成長的師資——新技術發展了,教師不能少,教師的責任更重,成長的導師不能少;其五,學校要提供智能化的環境,網絡建設、信息化建設必須加快。

要培養“未來型學生”,必須要建“未來型學校”。當然這有一個過程,“未來型學校”不是一蹴而就,現在我們著手做這件事,眼睛要盯著未來,眼光要放長遠。

“未來的課程”是建設“未來型大學”的重要方面。“未來的課程”可能有這樣幾個特征:一是跨界、跨學科的。因為未來不同行業領域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捏合”下彼此聯系越發緊密,產業發展本身就呈現出“跨界化”趨勢。二是深度整合的。因為未來學生的學習是有碎片化趨勢的,需要整合。三是檢驗評價的方法可能不只是考試,評價的標準關鍵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未來的課程體系可能被打破。現在是每個專業必須要有課程體系,而且按教育部的要求必須要規范化,對專業核心課程還有明確要求。但是將來的課程會不會被打破?例如,我們要培養某一方面的人才,可能將有關的知識點整理開發。以電子商務為例,需要計算機、商務、設計、廣告等若干方面的知識點,假設245個知識點組成了電子商務的整個知識點系統,學生學完了這些知識點,教師再進行檢驗評價。課程界限也由此打破,知識板塊凸顯重要。比如,文傳學院的廣告知識點,計科學院的網頁設計知識點,工商學院的市場營銷知識點等,這些知識點整合就可能形成了新的電子商務知識板塊。

畢業方式有可能改變。按照學分制,現在的學生要完成180學分才能畢業。將來有沒有可能出現學生的某門課是哈佛畢業,某門課是耶魯畢業,某門課是清華畢業,某門課是錦城畢業?有了十幾門課的組合能不能找到工作?用人單位說“行啦”,是不是就可以錄用了?我們可以如此大膽設想。

2.造就“未來型教師”

“未來型大學”中的“未來型教師”什么樣?大概有這幾方面的特征:

第一,能熟練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對學生的狀況進行有效分析,從而向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支持。孔夫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但是批量化教學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難以落地。為什么?因為對眾多學生個體的分析不足。沒有大數據以前,靠人工對大量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是很困難的。

第二,能熟練運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知識載體,向學生提供學習資源。現在我們用的是紙質的教科書,將來除了教科書,教師還得有能力充分運用可視化技術帶來的新的教學工具和教學資源。

第三,利用各種方式與學生對話、交流、答疑,成為學生成長的伙伴。就像孔夫子一樣,當學生有問題問老師時,老師要能夠答疑、交流,就是要“互相切磋”“教學相長”。

第四,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練、導演。就像現在藝術學院把學生編排成幾個組,學生做,教師在一旁指導一樣,我們的翻轉課堂也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地成為教練和導演,把舞臺讓給學生。

沒有未來的教師,就沒有未來的教育。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萊德曾表示“教師是開啟世界未來的鑰匙”。我們高校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幫助教師獲得信息化教學相匹配的意識和能力;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

面向未來型大學,當前的大學老師不能落伍。

3.培養“未來型學生”

“未來型大學”中的“未來型學生”又該什么樣?

他們應該是適應未來新產業、新崗位、新需要的學生。之前,高校認為學生要具備橫向可遷移的適應能力和縱向能提升的專業能力。遷移能力很重要,不但能夠從事他所學的專業,而且還能從這個專業出發,遷移到別的專業,這種能力是“未來型學生”不可少的。

而我以為,“未來型學生”還要具備以下核心素養:

文化基礎。無論社會新技術如何發展,文化基礎和底蘊是學生都應當具備的素養。中國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世界各國多樣化的文化,都應該認真學習。學生應當具備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而且,隨著機器未來進一步代替人、服務人、拓展人,很多工作可以靠機器完成,但是文化底蘊和文化藝術類崗位往往不可替代。例如,日本智庫野村綜合研究所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調查分析:現在的日本勞動者中,49%的人可由電腦代替;美國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職位比例為47%,英國為35%。但是調查也表明:文化藝術類、人際溝通類職業,很難被機器替代。

科學素養。隨著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知識的記憶、儲存和調取,可以由機器和電腦替代,但是對知識和信息的綜合分析、整合判斷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卻不能被取代。這需要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

美國人在總結未來的學生要注重哪些能力時認為:“未來型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應當包括——創新能力、批判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面向未來,創新和批判能力是基礎,溝通與合作更加重要。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我們培養的“未來型學生”就應達到這樣的能力標準:具備新思維(互聯網思維),掌握新科技(以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一系列新科技),服務新產業,勝任新崗位。伴隨著中國的發展,有些產業變了,崗位變了,教育也必須相應地改變。不管怎么變,教育對未來的新產業、新崗位都必須去適應,大學要培養適應未來的創客、智客、極客、數客。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百家乐买隔一数| 至尊百家乐赌场娱乐网规则| 澳门百家乐官网骗人| 大发888游戏平台 送1666元礼金领取lrm | 威尼斯人娱乐怎么样| 百家乐开户送10彩金| 百家乐官网编单短信接收| 大发888主页| 24山方位吉凶| 百家乐官网视频美女|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删除| 百家乐斗地主在哪玩| 百家乐官网连线游戏下载| 大发888手机版亚洲城| 百家乐技术辅助软件| 博天堂百家乐官网官网| 明升国际娱乐 | 索雷尔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24卦像与阳宅朝向吉凶| 百家乐官网赌博软件下载| 赌场百家乐规则| 百家乐官网论坛bocaila| 百家乐官网翻天qvod粤语| 台南县| 金三角娱乐城| 济州岛娱乐场cns| 威尼斯人娱乐网假吗| 皇家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皇冠百家乐代理网址| 百家乐官网法则| 百家乐官网破解赌戏玩| 百家乐官网透明牌靴| 百家乐官网娱乐全讯网| 池州市| 宝格丽娱乐城| 境外赌博| 涿州市| 百家乐官网网页游戏网址| 百家乐官网视频美女| 百家乐官网真人视屏游戏| 菲律宾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