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習會是什么樣子?
智慧教育作為一種高端教育信息化的形式,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近10年來,世界各國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智慧教育的研究和實踐。
從智慧教育發展現狀來看,智慧教育更關注教育資源的共享,特別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相關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的共享共建。數據可以真正實現高度集成的資源共享,實現多樣化的教學工具與方式,實現無地域、無時間限制的在線學習、互動體驗。大數據可以真正實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可以真正實現“家校合一”。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應用,相信這種資源共享、互動體驗,將成為中小學教育的一種常態。
有人肯定會說,這下問題來了:未來還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學校嗎?學校會成為私立的公司嗎?誰會贏?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能夠從未來的學習競爭中獲得勝利的,一定是那些能夠駕馭大數據并且通過這種駕馭能力改善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的人。
未來的學校不會完全轉移到線上,仍舊會有物理性的存在,但是,學校的功能將發生重大改變。現在的學校是一個學生接收信息的空間,但是在未來,學生們將在家里通過觀看網上視頻等形式接收信息,然后到學校去和老師、同學就自己學習的內容進行討論。學校將變成一個社會性的場所,是一個互相討論、互相學習的所在。而與此相適應的是,老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功能會發生改變。以前照本宣科的傳授、宣講知識的技能,要讓位于組織學生討論的技能、讓位于從數據中獲取學生學習信息的技能、讓位于根據數據對學生進行個別引導的技能。
在此過程中,大數據可以是老師的好幫手。以前,老師不知道哪些部分的內容是學生面臨困難的、哪些學習材料是學生感興趣的、接下來的教授重點有多少種教案以外的新可能,大數據可以幫助他們提供這些信息,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風格。這個過程一定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如果老師們掌握了這些技能,學校將比現在變得更美好。
隨著數據處理技術獲得極大的發展,老師會被替代掉嗎?不會!有兩個理由。一是數據可以篩選、排序、組合內容,但無法生成內容。即使是“翻轉課堂”,視頻中教授知識的也仍是老師。第二個原因,學習是一個社會性的過程,面對面的人際溝通與面對書本的學習是可以互補的,卻不能相互替代。兩者一起配合好,教學才能變得更好。
大數據運用于教育的價值,在于教育工作者能夠借此幫助參差不齊的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而非淘汰那些被定義為“不聰明”的學生。大數據蘊含的巨大潛力應當被用于推進個性化學習、改善教材和教學、最終提高學生的成績。它應該被用于促進教育改良的反饋,而不是作為對產品使用者進行簡單評價的依據。
另外,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是智慧學習環境應用的基礎。目前國內外的應用思路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大數據對非結構化的學習行為記錄進行聚類分析,并延伸到應用環境本身進行情境分析;另一方面,是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和資源對學習行為記錄進行規范化和結構化預設,從而通過規范化數據采集進行應用分析。后者在分析過程中受限于數據規范化定義,但卻能夠實現跨平臺、跨資源的統一應用,為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國際化普及和應用奠定基礎。
(作者方海光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智慧學習首席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