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被“機器人老師” 替代嗎?
2050年,學校的行政會議室,校方公布了一個新的人事任免決定。
你看著即將接替你的H,她是個面容姣好的機器人,如果不是失業,你差點也要喜歡上她了。校領導Y向你介紹,她能勝任你所做的任何工作,而且做得比你更為出色。“她大腦里的知識,你一千年也掌握不了。她是兒童心理學專家,最擅長和學生打交道。尤為重要的是,她不計酬勞,永遠這般溫柔,即使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她還能給我一展美麗的歌喉。對她來說,教師高傲的尊嚴又算什么呢?”
默默地走出學校大門的一剎那,你奮斗了一輩子的學校,最后只留下你恓惶的背影。一種意識突然強烈起來,牽制了你如鉛的腳步。你想回去,可是你該怎樣解釋,你要如何證明,自己無法被H替代?
【背景材料】
前不久,AlphaGo(阿爾法圍棋)與韓國圍棋頂尖高手李世石之間的“人機大戰”,給了世人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不知不覺間,我們身邊就已經充滿了人工智能,iPhone6s里的“Siri”,微軟小冰,AmazonEcho……雖然現在基本上還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但隨著科技的加速發展,強人工智能并非無法逾越的天塹。雷·庫茲維爾即在《奇點臨近》一書中寫道,奇點不是烏托邦,而是未來的一個時期:“技術變革的節奏如此迅速,其所帶來的影響如此深遠,人類的生活將不可避免地發生改變。”
身為教師,我們是否也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機器人老師”離我們還遠嗎?在科技迅猛發展并日益改變我們生活的今天,我們應以怎樣的姿態置身其中,并思考它可能給教育帶來的變化?
“創新的本質在于,它雖在邊緣之地誕生,但能被大眾接納和認可,也不會被正統體系的慣性所壓垮。”《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的話也許正可以和劉易斯·芒福德的話相互印證,用于闡釋科技如何對教育產生影響:“機器早期的勝利是通過利用純粹外部的手段確立秩序和權力而取得。”如今,技術已經改變了更廣泛的社會,在閱讀、寫作、計算和思考等學校教育的主要關注點上都處于中心地位。學校教育卻寂如冰川。格拉漢姆·布朗-馬丁提出的問題應該受到我們的足夠重視:“我們把技術扔進教室和學校,但學校本身以及教學方式并沒有改變——我們只是更快、更便宜地獲得19世紀的結果罷了。但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嗎?”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學生的教育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理,體系的熵總在不斷地增加,一切想要減少熵的行為,最終只會招致更多熵增。我們的一切思考,都是求內在的轉變。
其實,“機器人老師”也并非一個新鮮話題。
日本“機器人老師”“薩亞”:東京理科大學小林宏教授按照一位女大學生的模樣塑造而成。“薩亞”皮膚白皙、面龐清秀,著白色上衣,臉部皮膚以精細橡膠制成,皮膚后藏有18臺微型電機,可以使面部呈現出高興、驚訝、厭惡、害怕、悲傷、生氣共6種表情。“薩亞”會講大約300個短語,700個單詞,可以對一些詞語和問題做出回應,她還可以學會講各種語言。“薩亞”給一班10歲左右的五年級學生講課,受到新奇興奮的孩子們的極大歡迎。
韓國“蛋形機器人老師”:在韓國小學生的課堂里,出現了一個3.3英尺高、擁有一個“人臉”的可愛機器人。“她”在授課中能自如地在教室中“來回踱步”,并“張口”講課。這個“蛋形老師”不僅長相討人喜歡,而且擁有朗誦、跳舞等才藝。不僅孩子們喜歡,就連家長也喜歡和機器人老師交談。
“福州造”的教育機器人:它除了幫助老師朗誦課文、批改作業、課間巡視之外,通過功能強大的傳感器還能靈敏地感知學生的生理反應,甚至還可以扮演“測謊高手”角色。此外一旦和“學生機”綁定,也可更清楚地了解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媒體形容,今后,早讀課帶著同學們朗讀的,可能會是一臺萌萌的機器人。考場內監考的,也可能不再是老師,而是一臺來回巡視的機器人,只要學生稍有舞弊的歪念,就能被機器人“感應”到……
“機器人老師”還會遠嗎?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智能機器人的不斷升級換代,機器人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也與日俱增,更多的新穎機器人走進了學校、工廠、家庭、醫院等社會各個領域,開始替代人類一部分繁重、復雜、枯燥、危險的工作,成了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幫手。毫不夸張地說,機器人闖入社會各領域并發揮重要作用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
“機器人老師”在知識的識記、忍受高工作強度乃至一般的歌舞繪畫技能等方面超過一般的老師完全是可以預見的。但是,“機器人老師”也有著明顯的局限性,誠如《信息時報》刊發的《推廣“機器人老師”可為廣大教師減壓》一文所言:盡管“機器人老師”有著顯性的正功能,其隱性的負功能也不容忽視。究其原因,教育需要尊重“異質思維”,同樣的問題,學生會給出差異化、個性化的答案;“機器人老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換言之,“機器人老師”只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不能越俎代庖,完全取代人。
即便“聰明”如AlphaGo,據設計工程師所言,它雖有著獨立的學習能力,但所有的提高,其實只是數據總量的加大,而所謂的這種“學習”也只是一種超強的記憶力,這與人類真正的“學習”不可同日而語。而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也遠非數學算法所能解釋或取代。即使將世界所有的數據輸入進去,依然無法產生人類多維度的思考能力。正如科學家所言,人工智能“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沒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
換言之,電腦畢竟是人腦的產物,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它再強大也不可能超越人類思想的維度。而且,即便有朝一日機器人老師“聰明絕頂”,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方面達到“無所不能”的狀態,也不可能真的取代老師。因為,老師除授業解惑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過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熏陶引領學生學會做人,而這恰恰是沒有情感和思維的機器人的命門所在。
總之,教師是一份塑造靈魂的特殊職業,教師要面對的是個性、條件各異的學生。教育的本質絕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習,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因此,盡管機器人老師工作熱情高,知識淵博,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且能不辭辛勞24小時在崗,加之其特殊身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但卻永遠無法替代真正的人類教師。即使未來科技發達到機器人教師能將知識復制到學生腦袋里,也難以培養出個性鮮明、感情豐富、獨立自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獨一無二的“人”。
因此,“機器人老師”的最終定位應該是給老師“分勞”的好幫手,但老師們除了用好這位幫手之外,也必須引起足夠的警覺。
使用教育機器人來輔助教學,在國際上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未來的我國也同樣存在極大的運作空間。
更值得一提的是,機器人老師或許還能為解決鄉村教育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師資問題是當下鄉村教育的癥結之一,我們不妨在師資缺乏的老少邊窮地區投入“機器人老師”,通過遠程控制讓機器人給學生上課,從而有效緩解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在盡情展望機器人老師給我們帶來眾多福利的同時,老師們也應當意識到機器人可能會給教育帶來巨大沖擊。有教育專家就認為,在“互聯網+”方興未艾的當下,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機器人老師”必將推動傳統教學模式的轉型與創新。果如是,我們如果不積極緊跟潮流,充分認識“互聯網+”的魅力并切實行動起來,在不遠的將來,會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呢?
由于技術的限制,目前“機器人老師”基本上還停留于試驗階段,優劣利弊的驗證仍需時日。但有一個最為現實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會做一些毫無藝術甚至技術含量的活兒,那么你其實就是一個“機器人老師”而已!讓我們別做“機器人老師”,好嗎?
AlphaGo給教師提了個醒
AlphaGo擊敗李世石一事,一度活躍于公眾輿論視野。關于人工智能對人類自身的威脅,也被深度關注。
其實,人類與機器的矛盾由來已久。當年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機器生產逐漸排斥和取代手工勞動,使得工人視機器為自己貧困的根源,于是工人們通過搗毀機器進行反抗,以爭取改善勞動和生存條件。人們稱之為盧德運動。
可是,在技術相對穩定且不能明顯降低成本的時候,壓縮勞動力成本就成為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理想方式。廉價且馴良的勞動力在構成威脅上,與“機器”無異。實際上,盧德分子集中的紡織工業,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就處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如今,經濟全球化在全球范圍內創造勞動機會,更加促成這類事情的發生。
無論是被機器,還是被其他勞動力所取代,都是在“看不見的手”的支配下,企業主積極逐利的結果。人與機器無差別的出現在了經濟坐標上,美國工人抱怨墨西哥、東南亞甚至中國大陸的人搶了他們的工作,與盧德分子敵視機器,如出一轍。然而,工業革命至今,機器也沒有讓人類徹底失去工作。墨西哥人、東南亞人和大陸人的存在,對美國工人的打擊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致命。所謂的產業升級,其實就像是洪水不斷上漲,逼迫你在更高處安身立命。
以通過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或互聯網來檢索與利用文獻為例,其效率比博聞強識者的旁征博引不知要高出多少,這使博學者頗顯難堪。然而機器卻并不能從事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運用和處理這些信息的能力至今還掌握在人類手中。迄今為止,機器與其說是取代了人力,毋寧說是節省了人力,它豐富了社會分工的形式和內容,卻沒能改變它的方向和意義。
而就個體而言,我們從事某項工作的可替代性問題始終客觀存在,并應一直引起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反思;不是因為有了機器才值得思考,才擺出一副嚴肅且焦慮的樣子。一名教師如果只會照本宣科地進行知識傳輸,不懂得如何激發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哪里又需等到進一步進化的人工智能來取代他?這事說來還是有些搞笑。正如《圍城》中方鴻漸所想的:“教授講學是印刷術沒發明以前的應急辦法。而今不比中世紀,大家都有書可看,照道理不必在課堂上浪費彼此的時間。”印刷術的發明,何嘗不曾對口耳相傳、私門授受的師者形成沖擊?
在“完全人工智能”尚未出現的時候先擔憂起它對人類的危害,倒有些未知生先料死了。與其擔憂被機器所取代,倒不如思考在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日益便捷、在線教育異軍突起的今天,如何提高自己職業上的不可替代性,如何扮演好具有獨特魅力的知識傳授者、思想啟蒙者和實踐引導者的角色。中國古話“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早已對這類問題有所認識。新的技術帶來了沖擊,但教師若能因此而從任務繁重的知識傳輸上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用于關注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掌握運用諸方面,這對教師自身就不僅是挑戰也是福音。
英國著名人工智能科學家、智能機器人Cleverbot的發明者卡朋特認為,人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保持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掌控。可盡管如此,AlphaGo還是給我們提了一個十足的醒,我們該反思自己在那序列上將會處于一個怎樣的尷尬位置——無論這序列是純由人排布出來,還是人機混合而成。或者,我們更應該思考什么是真正有價值的教育,并以高附加值的工作投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