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生一種優質教育新樣態
從2014年6月開始,北京基礎教育探索了政府出面牽線搭臺、“高校與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發展新路徑——“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設項目”。至今,已催生出26所在京高校與56所中小學合作共享的教育協同新樣態。兩年來,一批新型的大學附校快速崛起,成為北京市不斷擴大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的亮麗風景。
政府搭臺,中小學與高校“在一起”
近年來,北京市基礎教育全面實現公平、均衡、優質發展的實踐已進入回歸教育本質、促進不同潛質學生都獲發展的改革“深水區”。而一些學校間的已有基礎與發展水平的差異,更凸顯在教育的各種社會資源、師資隊伍方面。北京市各級政府為此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從生源、師資、管理、設施等方面加大政策傾斜與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不少國家和地區為提高中小學辦學質量,都采取了“院校協作”、“U(大學)—S(中小學)合作”的方式,以便對中小學發展提供專業性、學術性、針對性支持。新世紀前后,北京市也先后通過“薄弱校改造”“初中建設工程”等學校改進項目,積累了高校參與中小學建設的教育合作經驗。隨著北京教育明確提出構建全鏈條式育人生態、進一步加強各學段教育統籌的任務目標,探索新時期學校優質發展的途徑、擴大和增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合作共享,就成為中小學高質量均衡發展的現實課題。
對于現代大學而言,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現新知識、直接服務社會已經成為其三大基本功能。大學履行社會責任,可以通過將自身獨特和重要的學術資源及其他教育資源向中小學開放、提供教育服務來實現。加強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共建,既可以增進教育系統內部不同學段之間的相互認知、理解和呼應,也可以提高教育人力、物力等資源的使用效益。而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雙方要突破“圍墻”邊界、超越學段壁壘,切實建立起穩定、持續、適切的合作關系,必然要在組織保障上有新的嘗試。此次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設的行動創新,就是一條政府主導(G)——大學服務(U)——中小學實踐(S)的新型學校治理路徑,也是政府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增加教育服務供給的行政舉措。一方面,北京市政府層面加強頂層設計謀劃,撥付專項經費資助大學開展各項支持活動;另一方面,參與項目的大學與中小學所在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簽署教育合作協議,以確保教育合作的合法性與義務感。
借勢創優,激活學校發展的重要元素
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一個較為直接的“聯姻”方式就是有不少中小學冠以大學附屬學校的身份,借勢發展。當不少中小學校都苦于難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難以組織多種學生社團活動的時候,大學支持項目適時給予了專業補充。據2015年“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學優質發展項目組”調查顯示,近70%的高校都基于中小學需求、借助自身專業優勢,通過派遣教師和研究生參與并指導學校課程和教學建設。
在此過程中,大學輸送多樣化課程服務,豐富附屬學校課程內容:如北京林業大學體育教學部、工學院、園林學院面向附小不同年級,開設了涉及體育、美術、科技發明等多個學科的32門第二課堂選修課;發揮專業優勢,加大重點課程指導力度:如中國政法大學派遣大學外教到附屬學校任教,并組織外國語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對附屬學校外語和思想政治課教學進行診斷評估;牽手附屬學校探索小學——中學——大學貫通課程建設: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分別與附中、附小嘗試開發了適應12年基礎教育的系統連貫英語課程,兩所大學都以外語特色全面帶動附屬學校的課程建設以及相關學習活動。
大學在支持行動中,開展了中小學教師全員性校本培訓、專題性培訓,并提供了學歷進修和各種外出培訓機會,以激發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情懷與工作熱情,提高專業水平。如首都師范大學2015年與新更名的云崗附中、附小開展合作項目,在當年的9個月中,組織了幾十位不同學科教師走進中小學教研組和課堂現場,對教師的學科課程理解與教學實施進行診斷和指導;北京化工大學組織附中化學實驗室教師定期集中到大學實驗室進行培訓,直接指導高中部化學教師提升專業化水平特別是實驗能力;云崗附中多學科教師分別在首師大專家帶領下,走進多地開展同課異構、創客活動觀摩交流等。同時,一些大學在項目中開展的全學科聽評課、專題研討、校際聯動等,都成為激發教師隊伍活力的特色活動。
盤活存量,補缺、聯動共享資源
多樣的課程,優秀的教師,再加上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學生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基礎保障。而拓寬學生的學習方式與途徑,增進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也是改革深化的一大特點。
在本項目參與學校中,一些大學與自己對口支持的中小學本就是一墻之隔的“鄰居”,或者校區之間距離很近。高校的一些專業設施設備、場館、圖書、數據資料等,相對于中小學有著獨特優勢,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中小學有限辦學條件和資源短缺的補充。調查顯示,在參與項目的中小學中,“分享過所屬大學的講座、圖書館等對附屬學校開放教育資源的教師多達54.4%”。
社會特別是社區里的中小學生、學生家長,對于大學的整體向往與認可普遍較高。一批普通中小學校與周邊大學建立起共建、附屬等合作關系后,必然會使高校的教育品牌輻射到這些中小學校,直接提升中小學的社會聲望——
因為分享,打破了大學與中小學的地域邊界和資源屬性,使中小學快速分享到高校可直接拿來使用的教育資源,也讓大學的學術思想、專業經驗與智慧快速注入到中小學校的教育活動之中。中小學由此發生的快捷及外顯的變化,吸引了周邊社區學生、家長的更多關注,也提升了他們對學校發展的信心。
因為補缺,大學人力資源直接充實到中小學的學習和活動之中,讓原本需要中小學教師花更長時間去研發、籌備、嘗試的一些課程、活動、社團等建設設想迅速成型,學生可以直接受益。這也使得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度、信任感快速提高。
因為聯動,改變了中小學原有的思維方式與慣習,使學校文化在合作中發生自覺變革而呈現出新的風貌。大學深入中小學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安排固定的聯系人與中小學保持經常性的協商、策劃與研究,大學人的學術思維、專業優勢與中小學日常管理工作在持續互動中融合,這些都直接改變著學校各方相關者的理解和接納。
一些學校的掛牌更名活動本身,就贏得所在社區的積極參與和關注。家長對于孩子就近入學政策的接受態度也明顯平和,有的附屬小學首次接收到所屬高校子弟入學,直接顯現出入學意愿的變化。
(作者王海燕系首都師范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