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評價改革不應超越課程教學
怎樣通過評價的改革,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這是非常大的話題。
評價相對于國家整個教育體系(課程、教材、教學、考試和評價)來說,本身是處于下游的。要說到評價,我們還要知道上游的課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從世界范圍內來說,國際上的課程改革有一些共同的趨勢,對我國的課程改革有借鑒意義。
第一個趨勢是由過去學科為本位到關注學生發展的轉化,強調培養具備適應現代社會能力的人。在新時期,知識已經教不完了,如果我們還是拘泥于教給學生各種各樣的知識,那老師們的挫敗感會越來越強。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世界越來越緊鑼密鼓地強調:以學科為載體的課程轉向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的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有的學科知識都是一個材料,或者說是一個載體。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需要這些知識之間相互融通。
第二個趨勢是強調課程之間的整合與融合。眾所周知,世界上越來越強調所謂的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的融合,后來又加了一個藝術。我國在基礎教育這個領域內,分科的局限很明顯,對于跨學科的內容,比如反復強調的德育、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等,因為沒有具體的學科為載體,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處在一個政策上和觀念上不斷宣傳,但落實上似乎又非常松散的狀態。這是在世界范圍內大家都面臨的一個問題。
第三個趨勢,在課程中融入質量評價的標準,強調問責。過去的課程標準大體的框架是課程的目標、內容及建議。現在很多國家的都把評價作為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這個趨勢跟第四點有關聯。
第四個趨勢是教育管理權力的下放與課程評價權力的集中。
基于核心素養的現代課程體系應至少含有以下四部分:第一是具體化的教學目標,第二是教學內容,第三是教學如何實施,也即教學建議,第四是質量標準,核心素養要滲透到這四個方面。從整體來說,核心素養要體現在具體化的教學目標中,要體現在學科標準上,內容標準和教學建議是促進核心素養落實和實現的重要手段。核心素養還要體現在質量標準中。
考試評價有不同層次:有國家制度性考試,如中考和高考管理性的評價,還有各個學校的操作性評價等。在評價的時候,課程到底涉及哪些內容,質量標準要求如何,這兩者合起來,構成了評價和考試的基本藍圖。考試和評價的改革,跟我們國家的課程體系是密切關聯的,超越課程教學抽象地談考試改革是談不清楚的。
第一,為了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評價觀念需要不斷調整。在個性化的學習和教學階段,評價就不僅僅是為了教育教學,評價變成了教育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從教師角度來說,通過評價才能了解不同學生的狀況,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指導改進;從學生角度來說,每個學生都不一樣,評價就是學生學習里面的環節,通過評價了解學習狀況,從而設計學習軌跡。可以預期,評價會成為學習和教學的一個部分。
第二,為了使核心素養落地,需要確定評價依據。基于核心素養能不能直接開發評價?當然是可以的,但是考慮到跟教育教學的融合,跟整個教育系統的融合,評價應該基于現在新制定的學生的學業質量標準。新的高中課標修訂中學業質量標準的制定,不是過去簡簡單單對應知應會知識的規定,而是基于核心素養制定的標準,即學業質量標準是核心素養和教學內容的有機連接。如果我們不考慮教學內容,完全抽象地來說核心素養會存在很大的問題。在國家政策制度上有質量標準,這個標準是基于課程的內容和我們培養的學生的核心素養建構的。
第三,核心素養要落地,應該強調對于軟技能和軟環境的評價。學業質量標準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框架來構建的,未來評價的形態并不僅僅是考試。因為,有一部分東西是不能通過慣常的紙筆測試測出來的,而是要通過綜合素質評價來體現。說到軟技能或者軟環境,我們會面臨政策上和技術上的沖突,比如評價實踐創新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合作學習能力。有些時候,由于測量技術和方法跟不上,突破起來非常有限。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和學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評價和測量的方法必然需要配合,需要不斷進行更新。
(作者辛濤單位為北京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