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的離散數學課程改革與團隊建設(上)
遠程開放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形式,其開放的理念與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的理念一脈相承。遠程教育教與學時空分離的本質,決定了遠程教育課程教學具有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的特點。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分層辦學的特點,決定了電大是通過全系統在不同層面上的協調共同完成教學工作,也就是說,電大的教學過程是由各級電大共同完成的。因此,遠程教育的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與運行也與傳統課堂教學的課程團隊有著明顯的差異。那么,如何根據電大開放教育教學工作的特點,適應學習者和新技術發展的需要,把全國電大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WEB2.0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加強在線自學和在線學習輔導活動的組織、實施與過程監控,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合作教學機制,提高電大教師協同教學與服務的能力,這是電大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必須思考的問題。同時,高校網絡教育與電大開放教育均屬遠程教育范疇,都具有遠程教育的主要特征,因此,這些問題也是高校網絡教育機構進行課程教學團隊建設時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的基礎
本世紀初,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逐步變革和發展,互聯網進入了WEB2.0時代。WEB2.0的突出特點是動態的、交互的、參與的和可控制的,或者可以更概括地說,最顯著的特點是從技術上為實現教學全過程的參與式交互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具體而言,將WEB2.0運用于基于計算機網絡的遠程教育,在促進學生的參與、方便教學信息的獲取、促進教學資源的動態建設和有效應用、提高學生支持服務的水平以及設計客觀公正的學習評價等方面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張偉,2006;張海燕等,2008;陳青,2009)。
本課程教學團隊的基礎主要有:
1.“基于WEB2.0的數字化教學環境與資源建設模型”課題的實驗課程。
07年底課題立項后,作為課題的實驗課程,08年春秋兩個學期在北京、深圳、遼寧電大進行試點,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因此,09春學期在全國電大推廣離散數學一站式學習模式。在課題研究之初我們組建了課程教學團隊,教學團隊中既包含了課程教改項目策劃和主講、主編教師,又有負責組織網上教學輔導及教學活動的主持教師和責任教師,還有教學點的輔導教師、班主任(導學教師)和負責批改作業及答疑的助教,同時包含負責為學生提供支持服務的教學輔助與管理人員。
在課程教學改革實驗過程中,我們進行了5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課程整體滿意度為82.57%;同時,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交互次數和交互層次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網上學習參與度及課程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同時,離散數學課程教學改革實驗也獲得了專家的好評,評為2008年度教育部精品課程(網絡教育)。
2.搭建了基于WEB2.0的一站式課程學習平臺,實現了對網上教學主要過程的落實。
由于遠程教育中教師不可能時時給學生以指導,因此教師要用設計好的教學資源、教學環境促進學習者不斷地自主學習。離散數學課程根據遠程開放教育的特點進行了教學改革實驗,在混合式學習理論的引領下,按照學習者需求和課程教學內容的要求,構建了將靜態資源與動態資源結合、系統學習與選擇性學習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結合、個別學習與協作學習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型,搭建了基于WEB2.0的一站式課程教學平臺。利用WEB2.0的技術和理念,通過實驗構建新的教與學的實踐模型,提高學生網上學習的參與度和網上教學效果。
這樣的課程教學模式就要求組建包含主持教師、責任教師、輔導教師、班主任、課程管理員和技術支持服務人員六類角色的課程教學團隊,并必須在一個平臺上協同開展課程的設計、制作、實施、評測、服務和管理。
3.全國電大有一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2010春季開學時,請全國電大離散數學課程輔導教師填寫了“離散數學課程輔導教師信息表”,了解了該課程輔導教師的基本情況。
WEB2.0數字化學習環境把全國電大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從教學全過程考慮和實施教學工作,這種環境下的離散數學教學團隊將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各級廣播電視大學的課程教師結合在一起,通過文本發布系統、短信、QQ群、教研論壇和遠程單雙向視頻會議系統,以及課程教學平臺開發的通知與公告、教研板塊、聊天室等多種形式,定期開展教學研討交流活動。實現了課程團隊成員在一站式教學平臺上完成教學研究與交流,為進一步探索WEB2.0環境下課程改革與團隊建設積累了經驗。
二、課程教學團隊的組織結構
目前電大的課程教學是主持教師負責課程設計和資源建設,責任教師負責監督和落實,輔導教師負責具體教學實施。但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教與學的信息并不完全對稱,主持教師及責任教師并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進度,比如各教學點學生的分布情況,輔導教師具體實施教學過程的情況,教學環節落實情況等,往往是分工明確但協作困難,設計很好但效果不好,制度很多但監控不到位。而解決網絡教育中教學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關鍵是使教、學雙方信息溝通的渠道暢通起來。
因此,我們首先通過基于WEB2.0數字化學習環境建立這樣的溝通渠道,實現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在一個平臺上完成教與學的全過程。然后,組建包含核心組、骨干組、輔導教師與班主任、課程管理員與技術服務人員四個層面的離散數學課程教學團隊,在一個平臺上協同開展課程的設計、制作、實施,評測、服務和管理。根據不同的角色分工構建教學團隊核心組和骨干組,利用聊天室、QQ群等交互工具進行日常管理和交流。以核心組的課程教學管理與監控日志、教學平臺數據報表、公共交互區域輪流值班制、學生問卷和訪談以及團隊教研活動等一系列運行和管理機制來保障課程團隊有效地運轉。
課程團隊的核心組,組長為課程主持教師,成員包括課程教改項目策劃、課程主講教師、部分省校或分校的責任教師、以及科研人員等,共同探索基于WEB2.0的離散數學教學團隊在組織架構、運行機制、監督約束機制等方面的運行模式,進行基于課程團隊的優化教學設計和資源建設工作;關注學科的教改和發展變化,組織實施教學、教研和專題活動以及對團隊成員的課業培訓、對學生課業考核的命題及形成性考核作業的設計與更新;開展教學團隊工作的監督管理,并與骨干成員一起參與本課程的教學過程落實,一站式學習模式的教學過程中的分片管理工作;做好團隊建設項目追蹤研究和總結。
骨干組主要由省級責任教師組成,組織和參與教學、教研活動,開展對教學點輔導教師與班主任使用離散數學課程一站式教學平臺培訓,引導學生與教師使用課程教學平臺中的資源進行教與學,督促本省教學點教學實施和教學過程的監控,做好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教學支持服務、實時BBS教學活動和非實時答疑活動,省內教學資源建設等工作。
教學點的輔導教師與班主任,具體實施面授輔導教學,負責組織學生參與網上教學活動,督促學生完成形成性考核作業、及時評閱學生的作業,開展作業講評活動,解答學生課業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網上學習,對學習進度進行跟蹤,解答學生非課業類問題等。
課程管理員與技術服務人員參與課程設計和日常管理,協助主持教師組建課程團隊,與核心組教師、骨干組教師和輔導教師的日常溝通和信息傳達,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為教師和學生提供非課業類服務,解決教與學中遇到的各類技術問題,保障教學過程的順利實施。
三、課程教學團隊的工作流程
課程團隊成員明確各自職責及協同工作的流程是團隊有效工作的重要保證。課程團隊利用教學平臺的多用戶角色功能,按團隊成員在教學過程中擔當的角色分配管理權限,通過教學平臺、聊天室和QQ群等進行教學的日常管理和交流,按需調配輔導教師,共同完成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在教學設計階段,核心組在主持教師的帶領下共同完成課程教學設計。核心組召開教研會議,主持教師重點說明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課程管理員和技術人員重點說明技術實現方式和網上教學流程,來自教學一線的責任教師和輔導教師重點介紹面授輔導課及輔導過程中學生的問題及需求,團隊成員共同對課程內容進行分解和分析,詳細討論每個章節的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學習路徑和形成性考核作業的設計,形成網絡課程教學設計方案及樣例,并通過學科和媒體專家審定。
在課程建設階段,課程團隊成員分工協作、共同參與課程開發。團隊通過教研活動分配課程建設任務并明確相關要求和標準,通過基于WEB2.0的課程管理系統,賦予主持教師、責任教師和輔導教師參與相應的課程教學工作的權限,教師們按照要求整理和制作相關素材,上傳到教學平臺,課程管理員和技術支持服務人員對素材進一步加工使之成為課程資源,經主持教師審核后通過教學平臺發布和呈現。以2009秋和2010春兩個學期為例,課程平臺在原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新增了教學交流、教學活動資料、題型梳理、課程教學團隊建設、離散數學與后續課程之間的關聯等欄目5個;新增資源120個,其中視頻文件17個,小課件40個,文本文件63個。例如,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讓學生充分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練習課程重點內容,核心組對課程內容和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梳理,采用教師引領下的教學方式,針對各章考核的重點內容、重點題型,通過能集動畫、圖片、聲音于一體的flash進行生動形象的視頻講解,并配以老師引領下的交互式演練題,使學生在演練過程中實時獲得點評。這種采用打補丁式的、方便學生使用的小課件可以有效地補充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課程及格率。09年12月底,我們把其中4個小課件分別配制“重點題型演練”,再通過技術處理,制作成了“圖論部分重點題型演練”課件,并放在課程學習平臺的“課程復習”欄目中,問卷調查反饋的效果是好的。該課件獲得了“2009年廣播電視大學多媒體課件大賽”小課件二等獎。
在課程實施階段,核心組通過面向全國電大的教研活動介紹課程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平臺使用方法,布置本學期教學教研任務及目標,說明教學過程中的支持服務、考核和監控要求;在一站式教學平臺上,課程團隊成員按照各自分工完成輔導答疑、組織學習活動、批改形成性考核作業、教學監控等工作,并開展一系列學術活動,其中包括教研活動和專題活動。
基于WEB2.0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要求輔導教師將線上引導與線下面授教學相呼應,面授輔導課的內容由系統講授轉變為對網上學習的引導。為了引導各地輔導教師理解和掌握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核心組組織了一次征集輔導課教案專題活動,主要內容是教師在輔導課上如何設計教學策略,更好地利用網上資源,如何引導學生在網上學習活動進行互動學習。從輔導教師提供的教案中,選取優秀作品制作多媒體資源,做了三講利用課程平臺資源開展輔導課的示范課,供各教學點的輔導教師在教學中參考。
為保證教學效果,課程團隊對課程教學過程進行定期監控和總結。核心組通過教學活動討論并確定監控任務,將全國所有教學點劃分成數個區域,主持教師授權并協調核心組教師分片進行監控,課程管理員與技術人員負責信息傳達、日常溝通和技術支持,利用一站式平臺行為跟蹤記錄和數據庫統計功能,定期監控各地的教學過程,具體包括學生活動情況、教師活動情況、資源使用情況、形成性考核作業完成情況和批改情況,形成月度總結報告,通過團隊教研活動向全國電大公布,以監控促改進。省級電大骨干教師負責監督當地教學點的教學過程和協助核心組工作。分區域監督不但可以分層解決課程團隊中的設計、管理和實施問題,而且對各個省級教研組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有利于課程教學團隊工作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