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課堂:走進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政治課
核心提示:全球網絡教育的興起和發展對傳統課堂教學提出了挑戰。當知識和思想可以通過科技手段被快速而廣泛地傳播時,傳統課堂教學應當探索以何種優勢應對教育領域的創新性革命。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即互動式教學,這將成為新課堂教學優勢的首要經驗總結。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作為世界公共管理領域的頂尖學府,是全球公共領導人培養的領軍機構,在課堂教學創新方面擁有系統的理論和成功的實踐經驗。
案例教學法:“問題意識”
為了更好地保證學生們聽到多元的聲音,肯尼迪學院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案例教學模式。課堂上,隨著教師的接連發問和善意引導,討論不斷深化,學生們的意見常常會發生分歧,他們根據自己的立場表達觀點,毫不相讓。教授對于同一個問題會選擇具有差異性背景的學生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會發現持有類似立場的觀點相互補充、相互支撐進而達成共識,另一方面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堅定持有的觀點只是多種思路的一種,它們僅僅是基于特定文化背景或理解模式建構而成的。通過耐心傾聽學生發言,根據案例線索的邏輯不斷向學員發問,教授最后提綱挈領地進行提煉概括。
教師通過組織、協調、提問、引導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才能,掀起一場又一場頭腦風暴,拓展了思維空間,激發了學生潛能,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更能提高他們對現實問題的把握和判斷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基于問題而推進的教學進程實質上依據的是理論的展開路徑,因為案例在設置過程中是經過嚴格設計的,其背后有強大的理論支撐和嚴密的邏輯體系。
學生討論的案例是由肯尼迪學院案例編寫小組的專業工作人員投入大量時間,嚴格地篩選和撰寫的。有的調研甚至要持續一年多的時間,由專人赴世界各地獲取真實的一手資料。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檢驗和不斷完善,許多案例已成為經典。案例的形式豐富多樣,包含閱讀資料、講義、幻燈片、多媒體數據呈現等,甚至還有些經典案例被拍成影片,或由學生現場模擬表演,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入到案例設置的情境之中,給人以更直觀、更生動的印象。
案例的選題內容兼顧國際化,通過引入不同的觀點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客觀地討論和思考問題。根據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要求,學生需要在課前預習教授下發的相關案例資料做好充足的準備。上課時,針對案例中的問題,教授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展開激烈的討論,以期尋找到最佳的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多元教學法:“矛盾辯證理論”
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大衛·艾爾伍德在被問及學院最突出的教學特色時,給出的答案是“多元化的教育”。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學生以解決全球問題、謀求世界發展為己任,因此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政治和經濟成為了他們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前提條件。學生們來自諸多國家,在學識背景、年齡層次和社會身份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學生來源多樣,例如有政府、國際組織、軍隊、新聞媒體、非盈利機構、企業等。
在筆者英文講授的《海外當代中國研究》課堂上,中外學生齊聚一堂,大家有著多元化的背景、知識結構迥異,對于中國許多現實問題的理解差異性較大,這本是教學的一大難點。但在與同學展開交流時發現,學生每一種觀點背后都由獨特的生活和學習經歷所支撐,反映了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因此,課程充分地將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論證。
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生的多樣性,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形成了多領域、多層面的知識儲備,為廣泛地了解不同領域和地域的政治文化、公共政策提供了最好的平臺,從而形成多元化的理解和認知視角。
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哈佛大學前教務長阿爾伯特·卡內塞爾曾經講到,我們的學院有很多的矛盾對立,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之間,實踐者與理論家之間,有時還存在于學生與教授之間等。如果消除了這些矛盾,我們將會失敗。因為我們的團隊成員必須是持有不同觀點的強有力的人,他們并不人云亦云,而是通過互相的質疑、思考和討論來進行學習。他們有共同的目標,但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并不認為矛盾是弱點,相反我們熱愛矛盾,在多元化中尋求平衡是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最大特色。
互動教學法:“思想助產術”
為了豐富教學方式,肯尼迪政府學院特別設置了很多極具特色、靈活多變的互動教學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小組學習、模擬管理、案例教學、名人演講、政策辯論和角色扮演等。
有些課上,老師會給出案例并要求學生現場模仿或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親身參與加深對案例的思考。有時,老師會要求學生根據主題,短暫地準備并進行現場演講或展開政策辯論。課堂之外,學生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樣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們可以利用假期參與到學校和各類社團組織的國內外游學活動,近距離感受異域文化帶來的樂趣和挑戰。學校鼓勵學生積極申請實習職位,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將所學技能運用于工作之中,以便更好地發掘工作志向和自身優勢。
學生創作了諸多富有新意的課程成果,例如制作緊扣課程主題的微電影、原創話劇和情景劇,針對理論爭論展開辯論等。通過學生展示、同學互動、教師點評的方式,同學們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對課程知識的好奇與求知欲不斷增強。
蘇格拉底是教育教學和思想傳播領域的先賢,他所創造的“精神助產術”至今仍然是深刻且重要的教學理念。蘇格拉底并不直接給出觀點和答案,而是通過不斷發問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其逐步接近正確的結論?;邮浇虒W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創新,更是一門教學藝術,運用互動式教學能夠增進師生之間在授課內容上的共識,同樣也是教師在運籌課程、展開教學上的挑戰。
(作者張曉萌,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