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經濟思想】王迎:教育要為社會發展服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內國外復雜形勢的敏銳洞察、重要判斷和智慧把控,是2022年宏觀政策的指針,體現的是時代的新要求,反映的是社會的大背景。
在學習過程中,我始終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教育要為社會發展服務。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要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具體來講,就是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我們國家的教育就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就是要服務于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
國家開放大學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要服務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要遵循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四個面向”,要圍繞“四個面向”開展工作,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國家開放大學既要兼顧辦學體系的發展,更要促進本部自身的發展。對辦學體系要起到引導、檢查和督促的作用,起到管方向、管全局和管效果的作用,要切實擔負起對社會主義教育的政治責任和管理責任,把握辦學方向和教育方向、教育質量等。同時,還有自身的發展,即構建科學完善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學術體系、評價體系等,特別是不斷優化自身的學科專業結構、人才類型結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培育更多能夠適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考察清華大學時指出,黨和國家的發展,對知識、人才等方面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因此,國家開放大學的建設發展,對人才類型結構的定位、教育方向的明確,以及教育質量的強調等,符合國家對教育的要求、對大學的要求,符合國家經濟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對大學的要求。
結合學校的工作實際,我對會議中提到的三個方面還有如下學習體會:
1.會議中提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內大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對于教育這種服務實踐活動來講,其實就帶來一個思路——要打通各個結點。當前,國家開放大學開展“一路一網一平臺”的建設和推廣工作,就是在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從門戶、教學、數據分析、資源共享等方面,到基礎設施、系統對接等方面,不管是重塑流程,還是流程再造,都在橫縱打通各個結點,來全面支撐“三駕馬車”的業務開展。
2.會議中提到“加快數字化改造”。教育部當前大力推進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改造。國家開放大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大學,在業務流程用信息化的方式表征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過程數據和結果數據,目前正在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以便更加充分地發揮數據的力量,應用數據的分析結論來支撐學校組織層面的教育決策、教學層面的教學設計,以及管理層面的師生管理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新時代遇上了數字化轉型,這必將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加快學校工作的循環,出現新的發展模式。其實這種發展模式,在《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國家開放大學“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中都論述得很清楚。比如,學校在“十四五”規劃中,準確研判了當前形勢,提出11項重大任務,10個專欄,9大工程,14個計劃,切實遵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著重提出的“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總體要求。
3.會議中提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并將這個內容放在“社會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線”這個標題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將老年教育作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國家開放大學目前正按照國家的要求,積極籌建國家老年大學,部署并服務老年教育向縱深發展,這正是應時代之需而為,應社會之需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