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學在線: 推動不同類型高校的混合式教學
作為國內幾大MOOC平臺之一,如今,好大學在線已經探索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建立了合作建設MOOC、協同運行MOOC的教學管理機制,通過選課與開課學校之間的協同,實現學分認定。這一運行模式得到教育部及選課學校的高度認可。
MOOC平臺不宜過多
在我國MOOC發展過程中,MOOC平臺發揮了很大作用:它提供了課程在線運行的基礎設施;為學習者提供便捷的學習條件及資源獲取途徑;為教師提供便捷的教學管理工具,包括教學進度及各項教學活動安排等;為管理者提供傳統課堂所缺乏的教學運行數據。
但是,采訪中,上海交通大學慕課研究院院長江志斌指出,“MOOC平臺并非越多越好,美國的MOOC平臺只有三家,其中Udacity開始轉型做專業在線教育。因此,國內MOOC平臺在數量上也不宜過多。按照整體學習者規模來算,每個平臺可服務1000-2000萬學習者,MOOC平臺應控制在3-4個之間。各高校可以擁有自己的SPOC平臺,而不是MOOC平臺,其主要服務對象是本校學生和老師。各省市MOOC聯盟或高校的SPOC平臺應與這3-4個大平臺合作甚至作為其用戶。”
不同類型高校不同應用模式
與此同時,通過觀察好大學在線的實踐,記者發現,MOOC在一流大學和普通高校中的應用有所不同。
一方面,一流大學通過MOOC實現優勢學科互補。舉例來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都是國內一流大學,通過選修MOOC,彌補了兩所高校在通識教學方面課程資源的不足。截至201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通過好大學在線學習獲得學分7131人次,在國內高校中領先。
另一方面,與傳統課堂融合,一流大學通過MOOC實現校內混合式教學。不同課程應用模式有所差別。上海交通大學首批建設的二十多門MOOC課程在校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混合式教學。據悉,效果很好,經驗已經得到推廣。
相形之下,普通高校主要是利用MOOC獲得優質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服務,通過線上運行,提高課程選修率。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采用一流大學的優質課程資源進行教學重構,困難的內容適當調整,部分內容增加校內教師的講解,將一流大學的優質課程資源融入本校課堂;開發自己的在線課程,并在校內的SPOC平臺發布,引導校內學生通過線上SPOC學習、線下翻轉課堂進行混合式教學;建設一批特色課程面向國內高校進行資源共享。多數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課程或專業,這類課程可以通過在線平臺推向社會,讓更多的學習者選修。
合作建設MOOC協同運行MOOC
作為公認的國內較大的MOOC平臺之一,好大學在線由上海交通大學搭建。自2014年4月上線以來,已由中國一流大學開設并運行課程461門,目前,在線運行課程近200門,主要由中國一流大學或特色大學提供。用戶以高校在校生為主,全國400多所高校的100余萬次學生在平臺上以學分或興趣模式學習,其中,近15萬人次獲得學分。值得一提的是,以興趣修讀為指導的社會學員比重在持續上升中。
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
模式,建立了合作建設MOOC、協同運行MOOC的教學管理機制。與Coursera及FutureLearn等多個國際MOOC平臺合作,將我國的優質MOOC課程推向全世界。
據江志斌介紹,高校與好大學在線的合作主要以簽署開課協議及選課協議方式進行:開課學校與平臺簽署開課協議,保證課程的在線高質量運行,每門課程配備助教,教師與助教一同完成線上教學;選課學校與平臺簽署選課協議,只有簽署合作協議的高校才能認定學生修讀的成績及學分。
其中,開課教師通過平臺面向學生服務,學生通過平臺完成課程的線上學習,以及線下翻轉課堂和期末考試。好大學在線向國內高校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及教學服務,保證每一位選修的學生都能在線完成教學的各個環節。
滿足要求的學生可以參加由好大學在線或開課高校組織的課程測試,測試結果與線上成績整合即為最終成績,由選課學校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學分認定。
針對管理和應用難題高校應制定細則
MOOC雖然具有開放性、共享性等特征,但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是遇到了種種問題。
首先,各高校針對MOOC的管理不一,部分課程仍以建設為主,教師不參與課程的運行,或參與運行的時間甚少。再加上國內的MOOC平臺繁雜,一門課程在多個平臺運行,各平臺不同的運行模式分散了教師的精力,從而導致在線運行與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其次,高校在MOOC應用方面存在差異,MOOC通過共享模式進入選課院校,卻很難與傳統課堂融合進入開課院校。很多高校建設MOOC主要用于服務國內其它高校,本校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卻很難開展。高校關于翻轉課堂及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管理辦法尚未落實。
針對這兩個問題,江志斌認為,各高校應制定大規模在線課程的建設及管理細則,明確學習者通過在線課程學習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鼓勵教師開展在線課程的建設及運行,對教師的投入給予工作量的認定。同時,認可教師在校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