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網絡教學團隊建設——“跨區域、一站式團隊在線教與學模式”的教改探索
背景
2015年隨著“互聯網+”升級為國家戰略,“互聯網+”時代宣告真正到來。國家開放大學校長楊志堅在2013國際遠程教育大會指出,基于網絡是一條有效的路徑。他認為在線學習正成為趨勢,并且基于網絡是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的有效路,更是國家開放大學的責任與努力。
在《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改革與創新》一文中,楊志堅校長談到國家開放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時,重點指出,“從新型大學的建設目標出發,探索形成“基于網絡”學習的新型學習模式或教學模式,即以學習者為中心,建立學習者主動學習、遠程支持服務和面授相結合的模式。以專業為基礎,以課程為單位組建網絡教學團隊,開展網上導學、助學和促學,以及在線開展教學、教研、管理等活動”。可以說,楊志堅校長從戰略的高度,強調了建設網絡教學團隊的重要性,而網絡教學團隊也是國家開放大學“六網融通模式”的關鍵一環。
國家開放大學網絡核心課程《媒體輔助英語教學》自從2013年春季學期開始,就在主持教師韓艷輝老師的帶領下,組建了跨區域的網絡教學團隊,開展“跨區域、一站式團隊在線教與學模式”的教改探索。目前,該團隊已經完成該網絡核心課程四個學期的試點,無論是教學效果、教學質量還是網絡教學團隊的建設與運行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在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內外引起了較好的反響。那么,什么是“跨區域、一站式團隊在線教與學模式”呢?
“跨區域、一站式團隊在線教與學模式”是指在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內,打破以往電大系統的行政區劃障礙,真正實現跨區域的教師團隊的一站式的“教”和跨區域的學生群體的一站式的“學”的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由國家開放大學的主持教師主導,該辦學組織體系內的老師(以專業為基礎,以課程為單位)跨區域組成虛擬的教學團隊,通過國家開放大學學習平臺完成一站式的、協作式的“教”,三級平臺不復存在。學生跨區域組成虛擬的學習群體,通過國家開放大學學習平臺完成一站式的、協作式的“學”,三級平臺不復存在。
文獻綜述
從檢索到的文獻來看,目前國內“一站式”教學模式絕大多數還是基于傳統的面授教育,和我們探索的基于國家開放大學學習平臺的跨區域的一站式團隊在線教與學的模式有著較大的區別。與我們的探索相關性比較強的文獻只有6篇,而且是遠程教育方面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目前國內外,針對基于行政區劃、人財物分離的電大系統這樣的一站式、跨區域的團隊在線教與學的模式的研究和實踐非常匱乏。
李彥“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研究”中的”一站式支持服務模式“主要指兩個方面:”以信息服務平臺為站點的一站式服務“和”以學習中心為站點的一站式服務“。這種一站式的理念并沒有將兩種服務集成到一個平臺,而且仍然無法擺脫電大系統的行政區劃特性,“按照地域和學生人數劃分區域,聘任區域網上課程輔導教師”,即依舊沒有實現跨區域、一站式團隊在線教學模式的突破。
相比之下,張偉遠對開放大學的分析更為宏觀,從中國開放大學的地位、理念以及辦學策略方面進行了探討。他指出,“我國開放大學的規模是宏大的,是其他國家的開放大學不可比擬的”,這說明了我國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的特殊性和唯一性,那么服務于如此大的辦學規模的一站式學習平臺也是與眾不同的。他強調,“開放大學需要設計和開發功能強大的、一站式服務的網絡平臺系統”,但作者并沒有明確說明這樣的一站式服務網絡平臺系統具體應該如何設計與運行,更沒有涉及基于這樣的平臺系統的一站式的在線教學模式如何實現并平穩運行。
賈國祥和馬嶸,孫文柱、陳付龍和胡支農以及楊宏宇和趙靜都對中央電大原有的基于三級平臺的教學模式的缺陷有較深的認識。這些缺陷有:中央電大、44所省級電大和數千個分校電大都需安裝相應的教學平臺,軟硬件投入大,維護成本高;三級平臺互相獨立,各自為戰,不便于各級教學平臺之間的資源共享和準確而及時的資源同步更新,同時也造成重復資源建設;不便于各級教師之間、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不便于對學習平臺上的教師和學生的在線教與學的行為進行全面的統計分析,造成課程資源質量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單一;課程管理以資源傳遞和呈現為主,教學過程的互動不足;教學信息分散、引導的多方向造成了學生“迷路”;三級平臺分散導致師資力量薄弱、隊伍實力不足的問題更為突出。
但是,實際上,賈國祥和馬嶸提出的這種“一站式”教學,只是基于省級的同一省內的教學實現一站式,的確方便了學生的學習。然而,從教學與管理角度看,實際上仍是兩站式的,即中央電大平臺和幾十所省級電大平臺。并沒有實現教與學以及管理上的真正的“一站式”,還是有局限性的。此外,各個省之間的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障礙仍舊沒有消除。
孫文柱、陳付龍和胡支農文中的物理上的一站式實際上還是基于邏輯上的原有的三級平臺模式,并沒有真正實現物理上和邏輯上的一站式教與學的模式。而且,文中的思維還是基于分散的資源建設的思維,沒有形成統一的課程觀的思維,這對于國家開放大學向基于網絡的轉型來說是不適宜的。
綜合來看,針對電大系統多年存在的這些頑疾,思考較為系統而深入的應該是楊宏宇和趙靜兩位學者。其文中的一站式“三維協同”教學模式和本文所倡導的跨區域、一站式團隊在線教學模式比較接近。為提出國開“云平臺”環境下的“三維協同”教學模式(協同教學、協同造云、協同學習),作者首先分析了“云平臺下學習的內涵變化”,指出開放學習資源的獲取將更加靈活,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協作將大大增強,同時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無處不在的學習支持和服務”。應該說,作者對學習新內涵的把握比較準確,但是,作者的認識依然局限于“資源”,而非“課程”。學習內涵的變化應該是基于“課程”的,無論是正式學習中的傳統課程,還是非正式學習中的微課程。不應該只是基于資源的,必須要有資源之外的相應的學習活動的設計以及評價的設計,絕非孤立的資源。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電大系統30多年來的發展,一直是強調資源建設,“建資源”的思想根深蒂固,導致即使建設網絡課程,也是資源型的居多。韓艷輝指出,“以往的網絡課程基本上是資源堆砌型的,對于學習活動和學習評價的設計比較欠缺,甚至缺失,更為關鍵的是沒有科學的學習過程設計,無法保證真正的學習過程的實現”。由于受到認識上的局限,所以前面兩位學者在提出“三維協同”教學模式時,將“資源建設的協同”作為一“維”單獨列出。資源建設的確重要,但更應該上升到“課程”的高度,其實“教學過程的協同”就已經包含了“課程”的持續建設與更新,體現了一個協同完善的過程,而且這種教學過程是基于“課程觀”的,而非獨立的資源。實際上,跨區域、一站式團隊在線教與學模式可以簡化為兩個方面:打破區域限制的教師團隊的一站式的“教”和打破區域限制的學生群體的一站式的“學”。在此過程中,課程是不斷建設并持續更新的,已經內化為跨區域、一站式的團隊在線教與學的模式當中,教師團隊和學生群體都為這一過程做出貢獻。兩位學者對一站式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很有意義,提出的這個“三維協同”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是該研究僅僅是停留在思想層面,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更沒有具體的在實踐中實現的方法和步驟,比如教學團隊如何組建、如何分工等,學習群體如何分組協作,如何面對大規模的學生群體進行學習活動上的有效協作設計等。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建設“跨區域、一站式團隊在線教與學模式”下的網絡教學團隊呢?
網絡輔學團隊的建設與運行
《媒體輔助英語教學》網絡核心課程的建設始于2013年4月。2013年4月16日,我發布了招賢榜,開始招募團隊成員,并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建立了課程建設團隊。然后,通過QQ群、WIKI協作等技術手段,反復研討,多次調研,最終在2013年7月形成了課程的框架。2013年9月,我們團隊完成了樣例建設工作,并順利通過評審。之后,團隊基于小組在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時間節點推進課程的建設。團隊成員幾乎天天都通過網絡一起討論遇到的各種問題,互相幫助,齊頭并進,并于2013年底順利完成課程各個模塊的建設,即完成了整個網絡核心課程的建設。然后,以該團隊為基礎,從2014年春季學期開始,連續四個學期,成功完成了課程的試點和團隊的運行。
該網絡核心課程和團隊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學習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輔學(非教學)理念。本課程采用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團隊輔學的模式,即學生在學習平臺自學,然后在需要的時候,教師團隊提供各種輔導,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教學組織以學生為中心,不是以教師的“講”為中心,教師團隊的重要工作就是輔學。
這門課程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背后這支跨區域的輔學團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課程建設之初組建建設團隊到課程運行時的輔學團隊,我們的團隊建設始終遵循這樣的原則:團隊正能量:帶隊伍就是帶人心。通過課程建設和連續幾個學期的試點,我們打造了這樣一支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內跨區域的優秀輔學團隊。
首先,在組建團隊之初,我們就充分授權,協助大家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使團隊正能量積極地傳遞下去。根據大家的知識、技能以及性情,合理地把工作分解為幾塊,使其與他們在技能與性情上實現最佳匹配。基本上,團隊是按照課程模塊來進行分工合作的,其中重點是實踐模塊的5個分模塊,每個分模塊基本由3位老師組成,其中設一位組長。針對不同模塊的任務,列出明確的建設進度,韓艷輝老師時刻監督各模塊的工作進展,并提供相應的幫助。由于我們采用的是充分信任型授權,所以團隊成員之間保持了高度的信任。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我對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確,除了把握課程的發展方向外,還不遺余力地為團隊成員提供培訓機會和必要的裝備。比如,課程建設階段,我提供了錄屏指導,包括課程內容和設計等方面的參考資料。另外,還為大家購買了媒體輔助英語教學的相關參考書。我們團隊所堅持的是“韓氏戰法”,如圖1。
團隊基本上以實踐模塊為單位,分為5個戰隊,每個戰隊基本由3三位老師組成,設一組長。我們的口號是“集團作戰,一站管理,分而不獨,協調一致,執行有力,敢打勝仗”。通過QQ群、WIKI、電話、郵件等技術手段,圍繞國家開放大學總部,各戰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跨區域、一站式的團隊輔學。
課程建設完成后,建設團隊平滑過渡到輔學團隊,運作模式基本不變。在課程運行階段,我們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輔學團隊聯合基層的輔導教師(班主任)一起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支持服務。
在支持服務方面,輔學團隊打破了地域限制,分工合作而相互間又密切配合,實現了從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白天一直到晚上0點不間斷的支持服務。支持服務的手段包括論壇、郵件、學習平臺站內信、電話、QQ群(討論組)以及基于Windows的“遠程桌面連接”一對一支持等。對于在線學習來說,支持服務是關鍵。風靡全球的MOOCs之所以為人所詬病,就是因為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支持服務。而我們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有龐大的師資隊伍,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組織跨區域的輔學隊伍,實現面授名校無法實現的高質量的支持服務。實踐證明,學生對我們的支持服務滿意度非常高。
在團隊的運行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有效解決分歧,讓團隊更團結,這對團隊領導者來說是一種考驗,比如2014年春季學期試點時這個例子。
在是否為學生開通統一的學生QQ群的問題上,團隊成員出現了較大的分歧。有的成員認為應該開通,有的成員則反對。那么,這個時候,該如何有效解決分歧呢?我采用的方法就是暢所欲言,然后民主投票。要給每一位想發言的成員表達看法的機會,然后在QQ群內通過投票做出決定。在團隊成員充分表達見解后,我在QQ群設計了一個關于是否開通學生QQ群的投票活動。投票結果顯示,多數成員不贊成為學生開通統一的QQ群,主要觀點就是這樣的實時交流特別耗費老師們的精力,而且學生可能會舍棄論壇,在QQ群提問題,可能會出現失控的局面。通過民主投票,團隊決定不開通統一的學生QQ群,但是我們會加強通過論壇、郵件以及平臺站內信等進行的輔導與師生互動。這樣,我們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分歧,并且保持了團隊的團結。
此外,要努力為大家提供各種學習與發展的機會。比如,為了爭取讓團隊更多成員參加國家開放大學組織的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我通過努力,向山東廣播電視大學發了公函,邀請團隊成員楊潔老師參加研修班,為老師們創造學習和培訓的機會,見圖3。
同時,我們特別注意通過互聯網加強跨區域團隊平時的研討,不斷提高大家的輔學能力。
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申請到了國家開放大學的專項課題,為大家爭取到了參加課題研究的機會,這對于提高他們的研究水平,并產出科研成果,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作為團隊領導者,所有這一切都需要牢記心間,為打造一支正能量的團隊不懈努力。
學生對網絡輔學團隊的評價
從學生的問卷反饋來看,100%的學生對“教師團隊的工作令我滿意”表示同意,其中71%的學生選擇了“非常同意”!100%的學生同意“教師團隊的輔導方法得當”,其中65%的學生選擇了“非常同意”!在“教師團隊回答問題及時”方面,100%的學生表示同意,且68%的學生表示“非常同意”!在“教師團隊能主動指導我的學習”方面,100%的學生表示同意,且74%的學生表示“非常同意”!
例如,在教師團隊指導下,劉佳欣同學(廣東汕尾電大)反復修改PPT課件,認為學到了東西。
總結
在國家開放大學向“基于網絡”的新型學習模式轉型過程中,《媒體輔助英語教學》網絡輔學團隊對“跨區域、一站式團隊在線教與學模式”教改的初步探索是成功的。在該模式指導下,我們已經建立了這樣一支“互聯網+”時代的網絡輔學團隊,并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持續完善,為國家開放大學“六網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特別是網絡教學團隊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