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為王,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關于教育的思考:
第一,教育的變革需求是最強烈的,但是變革的難度最大,速度最慢。為什么?
第二,教育無論怎么變,改變的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三,教育變革的路線圖應該是人性化、自由化、多樣化、個性化的。
第四,誰是教育資源的提供機構?學校的地位將會受到挑戰。
第五,未來的教師從哪里來?教師成為自由職業的可能性。
第六,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
在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這六個主要觀點。
第一、教育變革的需求最強烈、但是變革的難度最大、速度最慢
大家對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滿意,中國人不滿意,美國人也不滿意,其實全世界,除了北歐的一些國家相對來說做得比較好以外,大家對自己國家教育的滿意度都比較低。
但是,為什么教育變革的速度那么慢?比如互聯網,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世界。據統計,2016年1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9.8億戶。而在互聯網之下,它帶來的商業的革命,比如淘寶網的出現促進乃至顛覆了商業模式。然而教育出現的更早,為什么變革速度卻很慢?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教育學院發布的《理解和改進全日制網校》報告中顯示,目前美國已經有25萬名中小學生在全日制網上學校上學。
然而,探究為什么教育的變革那么難?
一是教育結構變革很難。2011年9月,美國聯邦教育部長鄧肯重復提出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么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鄧肯認為:原因在于“教育沒有發生結構性的改變”。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工具與技術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改變,最終可能產生學校形態的改變。前兩個階段并沒有辦法完全顛覆教育,而學校形態的改變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難的。
二是教育的科學基礎發育不成熟。大家知道,教育學最基礎的兩個學科分別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科學很有意思,它不是由近及遠而是由遠及近,從天文學到物理學再到現在關注生命,離真正關注人的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類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教育是關于人的學問。如果對人不了解,就很難解決教育的問題,所以教育的變革是漫長的歷程,只能通過技術來提高教育的效率,不斷推進我們的理想。
也正因此,所以各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文化、教育體系不可復制,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去進行調整,所以這也是當前教育的矛盾所在。
第二、教育無論怎么變,改變方向只有一個: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雖然我們要求改變教育,但也要記住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變,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把握住最根本的方向。舉一個例子:之前我曾發起一個活動,新教育實驗,這是中國最大的民間教育改革,現在已經有60個試驗區、3000所實驗學校、300萬師生參與,實驗的宗旨也是我理解的變革的宗旨: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幸福是人類追求的終結目標,而教育本身就是幸福,就是生活,不是簡單地為未來做準備。毫無疑問,教育最貼近幸福,因為它最貼近人心。
在幸福的基礎上,教育是為了完整,為了讓人成為人,讓人成為他自己,讓人身心和諧地發展,這是新教育總的目標和方向。新教育的課程體系包括:生命課程、智識課程、公民課程、藝術課程、特色課程。
新教育不應該只追求分數,但是也不懼怕分數,所以教育應該讓人成為他自己,把每個人的潛能發掘出來。怎么讓學校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怎么讓學生去發掘自己?這才是教育最關鍵的。
第三、教育變革的路線圖:人性化、自由化、多樣化、個性化
未來的教育該如何去變革?
人性化——小規模,即底線思維。現在的標準太難、太高、是用上清華北大的標準來要求所有學生,大部分人陪著少部分人在學習,大部分人成了失敗者。應該讓大家在學習上更輕松活潑,而不是把所有人都綁架在學術性標準上,還是應該更注重生存、做人等發展的基本要求。
大規模學校是把學生當作機器來制作,而不是小范圍的人才培養。
也有人質疑,降低規模之后,如何提高國家整體教育水平的競爭力?我認為沒有必要讓大家都按照最高規格的標準去做,反而應該幫助更多人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學習習慣,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路線,才能讓教育更人性化。
自由化,這與人性化相輔相成,即尊重學生和教師的選擇。根據每個人的習慣,讓大家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地點、內容、方向及向誰學習。選擇才有競爭,競爭才能提高品質。
多樣化,這也未來教育很重要的特征之一,每個學習中心各有特色,未來每個孩子都可以自主選擇學習中心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每個學校也各有特色。
個性化,以AltSchool為例,一棟小小的樓房,學生不多,分齡教學。混齡本身尊重人類的差異性,也尊重的孩子彼此學習的可能性,同時基礎性學科的完全開放,也讓在一個班級沒有學好的學生去另外的班級學習,提供了重復學習的可能。
第四、誰是教育資源的提供機構?學校的地位將會受到挑戰
學校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特別是伴隨著大工業產生的現代學校,一開始是為了讓人盡快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這樣的制度與大工業相適應,強調的是效率和集體,而在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未來的學校形態肯定會發生變化。
這是產生發展興盛衰落的必然過程,教育也是這樣,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在做教育的掘墓人的工作,因此現在提供教育資源的公司也越來越多。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有人覺得教育該死了,即非學校運動。伊里奇提出:“多少代以來,我們企圖通過提供越來越多的教育,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可是迄今為止,這種努力失敗了。”他還認為,“應該為每個人創造一種將生活的時間轉變成學習、分享和養育的機會。”
可惜當時沒有互聯網,如果有了網絡,可能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所以,教育的方向不是限制選擇,而是鼓勵選擇。
學校教育體系和校外機構是并立的,未來應該是融合的,未來學校要變成學習中心,每個學校都可以辦出特色,提供某方面的優秀課程資源,一個學生可以在若干個學習中心同時學習。所以,未來有可能海淀區的數學課外包給好未來,英語外包給新東方,將課內課外完全打通,由政府制定標準,孩子只需要完成標準,而在哪里學則是孩子的自主選擇。
所以,在未來我們要創造市場,而未來也將不是學校品牌的競爭,而是課程品牌的競爭。現在互聯網已經提供了這種可能,一個課程可以由一百萬人同時來學習,學校的優劣集中體現在課程的優劣。
課程為王,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五、未來的教師從哪里來?教師成為自由職業的可能性
最近英國的經濟學人封面有一篇文章,在封面用很大的篇幅來寫“怎樣造就偉大的教師?”學校也好,課程也好,所有的背后事實上都是教師。我覺得教師是所有的教育里最關鍵的,誰站在講臺前誰就決定教育的品質。
未來的教師會是什么樣的形態?其實一個好的學校,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于技術有多強大,而是取決于你有沒有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教師現在更多看中效率。實際上,我覺得從未來的角度來說,有一些東西光靠效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如果沒有人性,如果沒有個性化的魅力,如果沒有對教育深刻的理解,我相信這樣的教師終究是不能夠創造我們所需要的那種教育的。
關于教師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美國有一項研究顯示:排名前百分之十的精英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排名后百分之十那些教師的3倍。在同一個單位時間里,一個教師能夠帶給孩子的變化是非常之大的。我前面寫了一本書叫《致教師》,這本書前面第一個部分叫“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第二個部分叫“借我一雙好教師的慧眼”。到目前這本書發行了15萬冊,是中國賣的最好的教育類的書籍之一。我覺得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重視了后面的問題——怎么樣成為好教師?而對前面一個問題重視不夠。作為好的教師,必須同步具有職業認同和專業發展。我上個星期和普羅見了面,這位教師在硅谷的學校里面屬于年輕教師,他才教了六年書,但是他已經達到美國教師的前1%。我跟他討論什么是好的教育,應該說很多觀點還是跟我們一致的。
也就是說,一個好的教師不一定有很多經驗,不一定頭發很白,年輕的教師也可能很卓越。
第六、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
未來并不遙遠,關鍵是要有創新思維。許多過去不敢想象的事情,在互聯網時代都是做得到的。張邦鑫曾經問我,“朱老師你的教育藍圖何時實現?”我想轉述一句話來回答他: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這是一位很著名的哲學家說的。事實上,我一直在鼓動我的很多朋友,包括邦鑫在內,我說你完全可以去創造立足于當下的未來學校,這完全可以做得到。我們知道,在中國已經有很多人悄悄進行這樣的創造,就在北京的郊區,大概有上百家沒有復刻的學校。我有好幾個朋友,就在那樣的學校做校長、做老師,他們不需要政府承認,就是自己去做了。更不要說我們還有那么多的資源,那么多種可能性。
我覺得在座各位都是教育的變革者,都是想從事這一領域,當我們聯合起來的時候,可能有一天我們的教育就會變化。
(文章來源:多知網;作者為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