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大數據=新型大學?(一)
我們使用大數據是為了實現更精準的分析,因為進行靠譜的預測需要大數據,業內專家指出,下一階段高校的信息化建設也應該是“一切為了數據”,讓數據成就我們的一切。目前來看,對大數據的使用,比較弱的領域有兩個:一個是生物領域,另一個就是教育領域。我們來看看大數據在國外的高等教育領域如何應用。
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大學,在批判和質疑中成長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常務副書記任友群在談到“十三五”高校信息化治理的新思路時,直言“建校不滿五年的Minerva大學是全球浸潤式大學。這個大學成立時間很短,現在正處在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
“該校提供的是一個浸潤式的全球化的體驗環境。該校學習時間一共四年,八個學期,其中兩個學期在舊金山,其他六個學期分別在各大洲的有關城市。學校沒有傳統意義上固定的校園。學校大部分的課程都是線上的,課程全部被重新安排。我不認為我們所有的學科都可以像目前Minerva這樣的大學來學習,但確實也有一些專業是可以按照Minerva的方式來辦。”任友群將Minerva大學特點總結為以下幾點,(1)浸潤式的全球化體驗;(2)現代化的課程;(3)終身的成就支持;(4)真正無地域限制、歧視的招生。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也正因為才起步,2014年夏天,關于Minerva是野雞大學的事簡直鬧翻了出國黨熱衷的留學論壇。一時,關于它的質疑聲音甚囂塵上。比如,“Minerva靠譜嗎?”“能考上全美Top50的大學何必去Minerva,Mineva肯定是騙外國人錢的。”“Minerva的教授少”,“Minerva將削減大量傳統大學所需的開支,比如沒有學校的運動隊,沒有終身教職員工,沒有固定校園。”
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高等教育專家Robert Zemsky相信技術的發展足以成熟到將大部分學科教學轉移到網絡上,但不是所有的教育。他舉例,對Minerva來說要建立一個成熟的科學院有很大的難度,因為學校沒有自己的實驗室,學生進行實驗時會遇到各種問題。
是否真正能夠防止出現對教育質量的把控不嚴格以及為了盈利導致的短視規劃,這樣一場互聯網大學的實驗結果,大家都在耐心觀察。確切地說,是觀望。
誠然,爭議的喧囂褪去,即使欣賞這樣的教育理念,邏輯上被說服,多數家長仍然選擇安靜地觀望。網友“隱身在不存在的角落俯視著世界”講出許多實話--聽藍圖描述的確很好,但是如果我有孩子的話,肯定不會讓他去參加前幾期。好比一款理論上很成功的藥,你敢不敢讓子女去參加開頭一期的臨床試驗呢?
然而,畢竟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冒出來了。比如19歲的李一格是創新型大學Minerva的首屆學生,作為被錄取的2.8%的其中一位,她在分享會上談到Minerva的上課體驗:“我們稱它為‘DeepInteractiveLearning’,深入的交互式學習。當然沒有賽道沒有跑車,但是一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視頻時覺得特別激動。很多人說Minerva的創建是源于速度與激情:科技發展的速度和人們追求優質教育的激情。”
對于許多人都會問的問題,“WhyMinerva”,李一格覺得Minerva是真的在關心未來的人該怎么樣生活,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子的,用一種什么樣的學習模式可以去對接未來人生活的狀態和模式。具體地說,比如它把科技引用到這個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讓學習變得更加高效,還有教學的過程,讓整個學習和教授者能夠更加具備反饋、統計、管理的功能等等。同時,它會根據學生的喜好、對未來的規劃,去幫學生更好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