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老師的思考:學校如何面對互聯網+教育?
面對“互聯網+”的挑戰,教育不能堅守避戰,也不能任由互聯網“肆意妄為”,而是應該從教育變革的真正需求出發,抓住機遇,直面挑戰,讓教育在“互聯網+”的“風口”飛得更高、更穩、更遠。
“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
不得不說,教育是最為保守的行業之一。盡管信息技術培訓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開展了一輪又一輪,“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通了一年又一年,網絡課程建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你走進大中小學的課堂,你會發現,課堂還是那樣的課堂,除了PPT替代了傳統的板書外,與十幾年前相比并沒有發生實質的變化。我們不能簡單認為這是教育本身的錯,只能說是之前的互聯網發展對教育的沖擊力度還不夠,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的生態環境。
但如果您認為互聯網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教育,估計您又錯了!進入到2015年后,互聯網的發展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其“連接一切”的特征開始展現得淋漓盡致,以“橫掃一切”的霸氣向傳統行業發起了攻擊。
那么,“互聯網+”會給教育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在迎接“互聯網+”的挑戰時,教育又將面臨什么樣的風險?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享受“互聯網+”帶來的紅利大餐,而又不會成為車輪碾過的孤魂野鬼呢?
舊教育生態的毀滅,新教育生態的重建
我們不可低估“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毀傳統守舊的教育生態,重塑一個開放創新的新的教育生態。
“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質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知識獲取的效率大幅提高,獲取成本大幅降低,這也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也不再涇渭分明。在傳統的教育生態中,教師、教材是知識的權威來源,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因其擁有知識量的優勢而獲得課堂控制權。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知識已變得非常快捷,師生間知識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師。此時,教師必須調整自身定位,讓自己和學生成為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教育組織和非教育組織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徹底消失。社會教育機構的靈活性正對學校教育機構發起強有力的沖擊。育人單位和用人單位也不再分工明確,而是逐漸組成教育共同體,共同促進教育協同進步。
從實質上看,“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聯網極大地放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從傳統一個優秀老師只能服務幾十個學生擴大到能服務幾千個甚至數萬個學生。另一方面,互聯網聯通一切的特性讓跨區域、跨行業、跨時間的合作研究成為可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低水平的重復,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的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鴻溝將逐步被縮小甚至被填平。
“互聯網+”加速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系統的自我進化能力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傳統教育滯后于社會發展,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落后、教學效率低下,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種自我進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統自身的封閉性。“互聯網+”敲開了教育原本封閉的大門,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進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產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費者,這種新型的教育生態必然會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互聯網+教育”:我們需要冷靜應對
面對“互聯網+”時代給教育帶來的這些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冷靜應對。
第一,要堅持“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我們要始終牢記教育是核心目標,互聯網只是用來提升和變革教育的技術手段。因此,我們要堅持“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的指導原則,從教育的核心需求出發合理使用互聯網,而非任由技術胡作非為,讓教育自身褪了色。我們不能過分夸大互聯網的變革作用,要積極防止不良信息、網絡犯罪、網絡沉迷等現象對教育造成負面影響,要及時通過健全法律、加強監管等方式凈化互聯網環境,讓互聯網更好地為教育所用。
第二,要發揮宏觀調控下的市場主體作用。“互聯網+”時代,要想充分利用“風口”,就不能把“風口”堵死,順勢而為是最佳選擇。新興互聯網教育企業是“互聯網+”時代改革教育的重要力量,我們要充分尊重并保護其自主地位,要避免從政策層面對其進行多重限制,從而束縛這一新生力量的發揮。同時,為了避免互聯網企業、高校、中小學進行重復的低水平建設,政府的宏觀引導和調控也不可少。政府要把握好情報員和裁判員的角色,而非直接沖進賽場參加比賽。
第三,學校教育要敢于從知識教育向思維教育轉變。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學校教育與學校以外的教育應該有明顯的分工,學校教育更多地承擔起“授人以漁”的責任。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教育就得在知識內容上刪繁就簡,將教育的核心從知識為主的教育向思維為主的教育轉變。
總之,面對“互聯網+”的挑戰,教育不能堅守避戰,也不能任由互聯網“肆意妄為”,而是應該從教育變革的真正需求出發,抓住機遇,直面挑戰,讓教育在“互聯網+”的“風口”飛得更高、更穩、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