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MOOC 形式 徹底開放大學優秀課程
繼 2016 年兩會之后,今年的全國政協會上,北京大學慕課工作組組長李曉明教授再次提交 MOOC相關提案,此提案的主題是“立足現實,超前布局,實施互聯網 + 全民義務基本高等教育”。在他看來,MOOC 在中國一個值得追求的愿景是實現全民義務基本高等教育。
MOOC將成為教師的一門“業余愛好”
MOOC的哪些特征使得它將成為教師們的一門業余愛好呢?在李曉明看來,主要有四:
可以從零開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MOOC制作可根據自己的條件量力而行,初始成就感容易獲得。一臺筆記本電腦就能滿足最低的設備要求,辦公室或家里都可以是合適場所。
追求卓越,有很大發展空間。無論在形式、內容,還是過程上,MOOC作為一個作品,其制作都讓人感覺到學無止盡,個人水平可以不斷精進。與他人合作,則能帶來新的視野與樂趣。
不孤獨,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開放教育已成大勢。當教師們意識到MOOC人人觸手可及,常常興奮不已。而一旦自己的MOOC上線,尋求交流的意愿更是溢于言表。這是MOOC成為一種愛好的群眾基礎與社會基礎。
獲得回報。自己做的MOOC,除了個人欣賞,打磨完善,開課者之間的切磋可以帶來愉悅。還有一個新維度——開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在互動中,感到自己的MOOC幫助了并不相識的學員,是一種高階回報。
借鑒CC許可協議實現良性共享
截至目前,國際主流平臺已有約4000門MOOC課程,來源于近300所大學。中國主流平臺已有約2000門課程,來源于約100所大學。不可否認,近幾年來,MOOC已經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幾千萬學習者。
MOOC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新物種,有互聯網基因,具備開放性特征。但是,在李曉明看來,MOOC是否能被廣泛應用依然不確定,大范圍應用的關鍵在于,在知識產權安排上堅持有效的開放共享精神與實踐。
對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給出自己的意見:借鑒CC許可協議,既保護MOOC作者的著作權,又排除影響開放共享的障礙。
舉例來說,北京大學的一門MOOC課程在華文MOOC平臺上線,并同意采用協議。按照協議,其他大學可以讓自己的學生在平臺上學習這門課,還可以將課程引入到自己的校內平臺上,更方便學生學習。其他MOOC平臺也可以上線這門課程,為廣大學習者提供免費的學習服務。但是,各大平臺若有意對這門課程做商業利用,需要經過課程作者的同意。
“課程作者也可尋求商業運營。”如果另一所大學的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采用了課程的一部分內容,或者修改了某些內容,形成一門新的MOOC,不需要征得作者同意,但必須指出修改部分的來源,并且共享出來。
“如此一來,國家認定MOOC的廣泛共享應用就有了基礎,各種應用創新層出不窮,進而推動MOOC持續發展。”李曉明說。
多方力量促成全民義務基本高等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廣播電視大學、成人高考、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各方的努力為MOOC建設打下認知基礎和技術基礎。2015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指出要分批認定幾千門國家精品開放在線課程(MOOC),明確“先建設應用,后評價認定”方式。
在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從全球看來,也滋生一些很嚴峻的問題,比如恐怖襲擊、社會分化。李曉明相信,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在于貧窮、宗教等,而在于愚昧。
應對全球化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我們需要有預見,并付諸實踐。因此,李曉明在今年全國政協會上再次提出“立足現實,超前布局,實施互聯網+全民義務基本高等教育”的提案,他倡議利用MOOC來全面提高國民教育水平,以應對進一步全球化可能帶來社會分化的嚴峻挑戰。
這樣的愿景,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高校以及社會力量一起來促成。
政府號召大學不斷將自己的優秀課程以MOOC形式開設出來,徹底開放和學習免費,鼓勵和支持課程運行過程中教師和助教的參與。
在百花齊放的MOOC基礎上,遴選并組織形成若干種“基本高等教育”課程套餐,例如每套20門課。這樣的套餐,主要定位于通識教育,旨在提升高中畢業起點的青年人的文化與心智水平,包括人文精神、社會知識、科技素養和學習能力等,達到系統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
在李曉明看來要通過社會宣傳,號召沒有機會上大學的年輕人按套餐免費學習,完成后獲得結業證書。這種證書的意義在于對人們自我實現的一種鼓勵,不需要強調與其他傳統學歷對應,但這種學習經歷與成果顯然可以作為一個年輕人求職簡歷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大學和其他教育機構,為這樣的學習提供有意義的增值服務。例如面授輔導、師生見面、有監督的考試、身份認證以及創新的學歷銜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