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征文】邵運達:落實創優提質戰略 努力打造教學改革的“土建專業”樣本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開放大學近期開展了“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主題征文活動。活動共收到28個黨(總)支部提交的征文180篇,并評選出一等獎6名、二等獎9名、三等獎15名。國開之聲將刊發獲得一、二等獎的部分征文,展現學校教職工深入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成果,同時引導廣大教職工繼續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結合崗位深入思考,為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推動《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落實落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貢獻力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作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撐,國家開放大學全面落實《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實施學歷教育創優提質戰略,是貫徹落實《建議》的重要體現,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一脈相承。
實施創優提質戰略離不開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土建類專業是國家開放大學工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該類專業可以為整個工科教學改革提供現實模板,對全面落實《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推進國家開放大學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土建類專業改革應參照國際公認的質量標準,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結合教育部和城鄉建設部對土建類專業的評估要求,緊跟土建學科的發展方向,考慮專業特色及系統師資結構,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提高專業教育質量。改革的具體實施計劃應集中在重建以“卓越土建工程師”為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強調以知名專家學者為主體,系統教師為兩翼的師資隊伍;著重集聚人才優勢,整合和建設適合所有有意愿、有能力接受該專業知識教育的人,并具有遠程教育特點的課程學習資源;研發適合土建類專業的實踐軟件,構建遠程實驗教學平臺。
1.重建以“卓越土建工程師”為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
國家開放大學土建類專業教育應歸屬于高等教育范疇,但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土建類專業相比,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上既有相同又有差異。國開土建類專業教育強調培養應用型、管理型和高級技術型人才。應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思想,形成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專注于業務能力的培養,實踐課上突出應用性,構建以崗位群需要為依據,以行業和產業為依托,以技能和崗位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
在國家開放大學土建類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緊密聯系國家注冊工程師制度,在教學計劃中體現“平臺+模塊”的培養模式,建立以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造價工程師相結合的課程群,確保“卓越土建工程師”培養目標的實現。所謂“平臺”指的是土建類專業共同的專業平臺,由專業基礎課構成,這些專業基礎課將為學生在校學習專業課程和畢業后在該行業的各個領域工作和繼續學習提供堅實的基礎。而“模塊”指的是專業課按課群組的形式設立,課群組的設置方式與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相對應,設立結構工程師、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和建造師等多個。學生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可以根據各自的個人興趣和從事的工作,選擇其中一個課群組作為主攻方向,再在其他幾個模塊中選擇課程作為選修課,從而拓寬知識面,既能勝任相應專業方向的工作和學習,又能了解其他專業方向的特點。
2.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整個土建類專業教學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工程,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扎實推進課程體系重建,實現高效教學的關鍵。土建類專業經過30年的發展,雖然已經建立了一支優秀教師團隊,但與國家開放大學名師名教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為了適應整個專業的改革和發展,應進一步加快充實和完善師資隊伍,以引進學科領軍人才和帶頭人才為隊伍建設核心目標,采用接軌國家和北京市人才計劃、特聘教授及柔性引進等多種方式,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聘請國內外一流知名專家學者作為土建類專業的主編、主講,逐步構建以院士為機頭,以知名專家學者為機身,以體系內教師為兩翼的立體化教師隊伍結構體系。
3.積聚人才優勢,整合、建設優質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旨在為教學和學習的有效開展提供素材及可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土建類專業學習資源的建設將充分發揮強大的師資儲備,在以“學為主體、導為主線、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原則指導下,通過“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能夠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最新科技成果的學習資源。同時,采用共建共享和購買的方式對社會優質學習資源進行整合,促進整個土建類專業教學的有序開展。
4.研發實踐軟件,構建遠程教學平臺
土建類專業實驗教學是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科學實驗方法與技能,提高科學素養、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培養創新型人才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針對目前土建類專業在遠程教育環境下實驗操作較困難、交互性差和難以滿足低帶寬網絡傳輸等問題,應通過與土建行業知名軟件公司(PKPM、MIDAS等)的合作,研發虛擬遠程實驗系統,構建遠程教學平臺。在虛擬實驗室中,學生既可以在虛擬實驗臺上動手操作,又可自主設計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診斷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本文獲“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主題征文二等獎,作者為理工教學部黨支部邵運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