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踏實推進職教發展
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觀,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來說,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為指導,而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馬克思認為:“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而這就得花費或多或少的商品等價物。”
列寧也曾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span>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科學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span>
但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肩負培養勞動技術大軍的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最薄弱的環節。一些地方政府沒有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同等對待,對發展職業教育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在推動整個教育事業發展中“拆了東墻補西墻”,不斷損傷職業教育發展的元氣。
存在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的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沒有深入考慮經濟發展需要和勞動力市場需要,沒有在做大做強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上下功夫,而認為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人民群眾需要的、歡迎的教育,簡單地迎合群眾子女的升學要求,工作中重普教、輕職教,以普教為重點、以升學為核心,在教育經費投入、教師職稱評聘、招生等向普教傾斜,而把職教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甚至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上。
長此以往,就會直接導致教育結構與人力資源需求結構的錯位,教育就難以有效滿足經濟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人才需求,進而使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繁榮穩定受到影響。
培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
正如《中國共產黨章程》所指出的:“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
因此,在規劃和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中,我們就必須實事求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深刻銘記上述這樣一些重要論斷,切忌“超英趕美”式的思維模式。還需要指出的是,建立創新型國家不僅僅是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事,生產和服務一線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是創新的重要基礎。許多技術創新只有適應一線生產實際的需要,被一線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所掌握、所應用,創新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上來,引導各層次職業院校要從勞動就業的實際需要出發,明確自己的定位,堅持以服務發展和促進就業為導向。
面對現實困難和問題,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背景,我們的教育事業要有力支撐和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就應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彰顯世界潮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靈活多樣、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會,促進職業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切實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基礎作用,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中的重要作用,發展應用技術型本科,培養各級各類技術技能人才。
面對真實問題,攻堅克難謀取發展
中國的職業教育,正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期,也面對著真實根本的系列問題。只有不忘初心,腳踏實地,抓住并解決現實問題,才能把職業教育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臺階,才能促進職業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堅持增強職業教育的公益性。在我國,職業教育在穩就業、促公平中直接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應當對有這樣那樣困難或有特殊需要的群體,要提供特別的關注和支持,幫助基層人民群眾子女接受職業教育、獲得就業創業能力。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內部處于“弱勢”地位。經費投入水平是衡量職業教育戰略地位是否落實的重要標志。而實際上的經費投入不足,始終是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職業教育經費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與同級別普通教育相比仍明顯偏低。由于經費投入不足,造成職業教育優質資源不足。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道路,就是要改變職業教育的“弱勢”地位,這就需要堅持職業教育的公益性,堅持政府為主,進一步增加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提高財政性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比重,切實改善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真正補上教育體系中的這個“短板”。
以就業為導向,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世界經濟論壇在《未來工作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工作世界對從業者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十項能力是: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人員管理能力,人際協調能力,情商,判斷力和決策能力,服務導向,談判能力和認知靈活性。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這樣的要求面前,職業教育存在一系列嚴峻挑戰。例如,由于應試教育的痼疾,九年義務教育的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初中重視升普高有望的學生,而把實際上沒有達到初中畢業基本文化程度的學生輸送到屬于高中階段教育的中等職業學校。
更加令人憂心的是,職業院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不夠牢固。一些地方和院校出現升學熱,熱衷追求升學率,甚至舉辦專門的升學班,以升學考試為導向來設置課程,這就偏離了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職教發展活力。我國公辦職業院校依然實行的是“以政府為主體”管理模式,導致政府對職業院校內部管理干預過多,專業設置、教師聘任、經費管理等均由政府主導,政府和職業院校之間形成了一種控制與被控制、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其實,政府主管部門應支持職業院校建立現代院校制度。推動職業院校成立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社區等共同參與的理事會或董事會,建立健全理事會或董事會章程,賦予決策、管理、監督職責,形成多方治理平臺,把各利益相關方吸收到學校決策體系中來,并適當擴大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經費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權,增強其自主辦學和自主發展的能力。
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我們應當從治理的視角認真審視校企合作中同樣具有主體地位的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關系和互動,明確政府、學校和企業應該承擔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和權利,真正出臺和落實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激勵政策,保護和激勵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營造良好制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地位和職教吸引力。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仍不強,這并不是職業教育的錯,其根本原因在于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技術工人工資總體水平偏低。
2016年10月《國務院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指出:“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引導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培養高水平大國工匠隊伍,帶動廣大產業工人增技能、增本領、增收入?!?/span>
只有真實提高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才能讓職業教育有吸引力。
我們還要推動建立國家資格框架制度,實現職業資格與學歷、學位的等值對應、溝通與銜接,切實形成“不唯學歷憑能力”的人才評價制度。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取消用人和人才流動中的身份、單位、部門、所有制、性別等限制,盡快修改相關政策文件,清理對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晉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規定。同時,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促進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進而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span>
(作者楊進,單位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
